•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朝宫女揭秘:为何出宫后无人敢娶?封建礼教下的残酷真相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3 16:31: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封建社会,男耕女织一直都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春季播种,秋季收获,一家人都只能靠天吃饭。在收成不好的年份里,为了能让家中的子女活下来,有些穷苦人家便会把孩子们送到大户人家里做丫鬟、劳力来混口饭吃。

这些在大户人家当过丫鬟的女孩儿,出来之后依然可以嫁人,像《大宅门》里的香秀更是嫁给了白家的男主人。但是,在宫里当过宫女的女孩,出宫之后却没人愿意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清朝想要当一个宫女也不是那么简单,并不是说会洒扫梳妆就可以。紫禁城当中的女人无论是皇后还是宫女,都出自八旗,之所以这样是为了保证皇室血脉的纯正性。

据相关史料记载,紫禁城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宫女选秀,主要由内务府负责,凡是包衣三旗的女子,年满13岁到17岁的就必须参选,入选的女子成功进入紫禁城当差,没有入选的才可以回家正常进行婚配。

清朝宫女揭秘:为何出宫后无人敢娶?封建礼教下的残酷真相

虽说是进宫当宫女,但是这些女子的身份并不低,这些女孩子大多是包衣三旗的女子,包衣指的是过去其他部落的俘虏,他们世代为奴,主要为王室服务,所以这些人的身份并不低。

这些宫女在进宫当差之前很多人在家里也是有专门伺候自己的丫鬟的。进宫当宫女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对于这些宫女来说,如果有幸被皇上看上是有机会成为主子的。

一般来讲,宫女25岁就可以出宫了,到时候她们会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遣散费。但是也有不满年岁就被赶出宫的,宫女每年都要经过考核,如果考核不合格,便会被遣散出宫。

在《宫廷档案》中就有记载,道光三十年到咸丰元年一年当中就有11个人因为生病被遣散出宫。除此以外,如果不小心惹到主子生气也有可能会被赶出去。还有一种比较好的出宫方式就是被皇后或者皇帝赐婚嫁出去。

其实很多宫女是不愿意出去的,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25岁还很年轻,但在过去25岁就可以算得上是高龄了。据相关数据统计,清朝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不过只有50多岁。

清朝宫女揭秘:为何出宫后无人敢娶?封建礼教下的残酷真相

一般来讲,女子在15岁左右就已经嫁人了,所以说这些宫女出宫之后也很难嫁得出去。并且宫外的薪水和皇宫是没有办法相比较的,再加上根本就不会有人敢让他们这些从皇宫出来的宫女当丫鬟,所以她们一出宫便会失去收入来源。

除此以外,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我国古代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育对于古人来说十分重要,但这些宫女大多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进宫了,进宫之后难免会做一些脏活累活,很有可能会累垮了身体。

相传在宫中太监和宫女们吃饭是不可以吃饱的,因为吃饱之后可能会打嗝放屁冲撞到主子,一个不小心就难免会挨一顿板子,这对于正值青春期长身体的女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危害,因此很多宫女都患上一种血郁症。

这种病症的最简单的反应就是月经失调,身体虚弱,如果长此以往不加以治疗的话,甚至会咳血。不要说生育子女,患上这种疾病即使想要维持生活也是需要常常吃药的,有哪些家庭愿意去娶这样一个妻子回家呢。

那么这些25岁之后没留在宫里的宫女们出宫之后该怎样生活呢?一些人出宫之后,只能隐瞒曾经当宫女的经历,继续去有钱人家做丫鬟伺候,攒些钱等老了干不动了才退休。

清朝宫女揭秘:为何出宫后无人敢娶?封建礼教下的残酷真相

还有一些宫女因为身患疾病无法继续从事丫鬟行业,家里人又没有办法继续供养自己,只好选择出家为尼,她们会把自己之前的积蓄捐给寺庙,在寺庙中度过余生。剩下一些宫女无法隐藏自己曾经的经历,也不甘心就这样离开红尘,只好进入烟花柳巷,堕入风尘。

总的来说,在清朝时期,宫女们一出宫就很难嫁出去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宫女们的生活是很凄苦的,虽然她们之中的有些人或许真的可以嫁给侍卫或者被赐婚给某个贵人,但这都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宫女,都难逃悲凉凄惨的结局,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清朝的皇宫生活绝不是我们在影视剧当中看到的那样清闲自在。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也不应该放在那些达官贵人身上。历史是由一位又一位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构成的,他们才是历史的大多数,我们不能被那些所谓的穿越文学给欺骗,封建社会是残酷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珍惜如今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3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代女性的残酷命运:羞辱与刑罚下的尊严挣扎
...影之下。许多女性在经历了锥心的刑罚后,无法承受来自封建礼教的枷锁和社会的歧视和嘲讽,最终选择以死亡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刑罚虽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成为历
2024-03-03 14:34:00
封建礼教害死人!妇人因顾惜自身名节,终铸成大错
文/林岩“男女授受不亲”典出于《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意思是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聊天或接受物品,以此作为礼教,限制男女之间交往。清朝时期,一女子拒绝外乡人在自家户外留
2025-04-19 16:26:00
...。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爱情非常深沉,甚至不惜违抗传统礼教,将皇后贬为妃子。但这位妃子并不甘心被削减身份,她带着自己的孩子,敢跟皇帝叫板,一时间闹得朝野震动。顺治皇帝是一个勇敢追
2023-04-17 15:48:00
87版红楼 封建吃人具象化只需要一个镜头
...,下一秒就恢复了雍容端庄的微笑。短短一个镜头,就把封建礼教「吃人」具象化了,让人看得汗毛直立。—这是贾府盛极而衰,由喜入悲的转折点,繁华盛景之下是残酷的权力斗争。封建礼教吃人
2025-04-19 02:17:00
从宫女到宠妃:珍妃如何改写宫廷命运
...为。她甚至敢坐在皇帝的宝座上照相,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无疑是离经叛道。这引起了慈禧的不满,因为这与她心中的皇家规范相悖。第三,珍妃对朝政产生了影响。根据大清家法,后宫不
2024-04-18 06:32:00
中国封建礼教下的女性悲剧,苏八娘、唐琬和朱安的故事
在爱情婚姻方面,被封建礼教伤害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女人。旧社会的女人哪有恋爱和选择配偶的权利?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人的幸福,完全依赖于父母是否有足够开明通达的思
2023-10-03 12:59:00
贾宝玉为什么可以不顾礼教约束,长期与女儿们厮混在一起?
《红楼梦》时代,是明清礼教发展的高峰。程朱理学的积极一面没能发扬光大,反而是一些糟粕的思想大行其道。不但束缚了文人士大夫,更给女性带来了三四百年持续恶化的人生。是以,如今一提到旧
2024-09-23 19:49:00
古代能辨别处子的“守宫砂”是真是假?李时珍揭晓“守宫砂”真相
...是容不住的。”封建社会的女性,大多是男子的附庸,在封建礼教的层层禁锢之下活得异常艰难。守宫砂的出现,更是将女子物化,成为了男子的专属物品。在古代的宫廷和富贵人家中,很多女子都
2023-05-03 11:56:00
聊聊赵光义与小周后的香艳历史
...百号宫女等可以看出,当时的赵光义身边是不缺女人的。封建礼教将妇女贞洁看的如此重要,赵光义又生于帝王之家,怕是也不会去做出如此下作之事。往事如烟都已飘散不见,是是非非皆由后人评
2024-04-23 17:3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际友人到访无棣古城 李之仪诗词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芳近日,来自俄罗斯、尼泊尔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到访山东省无棣县,参观了闻名遐迩的无棣古城及其中的李之仪文化馆
2025-10-23 21:51:00
【大风影像】藏在秦岭北麓的元代建筑——化羊庙
化羊庙始建于宋,坐南面北,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多次重修,原建筑自头天门始,倚山逐步上升
2025-10-23 22:23:00
重走支前路 | “打完这一仗,我就回家” 她用一生守候丈夫这句话
大皖新闻讯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里庄严肃穆,22.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直插云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烈士纪念碑”鎏金大字在秋日厚重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2025-10-23 23:01:00
重走支前路 | 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民工踊跃支前
大皖新闻讯 10月22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主题活动北线寻访组来到淮北临涣,参观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据悉,淮海战役期间
2025-10-23 10:08:00
百岁将军归故里,红色基因永传承
河北新闻网讯 “我能活到100岁,是替牺牲的战友们看一看这和平盛世!”这句深情告白,来自原驻石部队某部副政委潘宗道将军
2025-10-22 14:07:00
重走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的抗战之路(十四) 千年古镇的荣光
三不管岭1938年2月23日,从洪洞马牧出发前往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机关,在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带领下,到达府城镇
2025-10-22 18:25:00
源于民间的狐突崇拜
【狐突庙】狐突庙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清徐县西马峪村,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
2025-10-22 18:55:00
重阳节是秋季除中秋节以外的又一个重大节日,在山西大多数地方称“过重阳节”,岢岚县等少数县称“游重阳节”。从旧志记载看,过重阳节时
2025-10-22 18:55:00
独上山城思寂寥,英雄千古恨难销。鸣蛙尚产居民灶,惊马空留义士桥。齐洞僧归云冉冉,汉宫人去雨潇潇。堪怜此地多离乱,莫向明时负酒瓢
2025-10-22 18:56:00
北宋皇陵“上新”,陵区高粱“走红”
大河网讯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巩义宋陵,再度走红。永泰陵、永裕陵陵区内的高粱,用渐浓的殷红色、低垂的穗子,与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千年对话
2025-10-22 15:52:00
3600年城址不移:在郑州,与“最早的大邑商”深情对话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1950年的秋天,考古学家韩维周在郑州二里岗偶然发现了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这不经意的俯首一拾,犹如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
2025-10-22 16:23:00
武当太极文化研究添重磅新证 清代《张氏履历》现世!揭秘张三丰后裔踪迹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江)2025年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即将启幕,“太极祖庭”武当山再度聚焦全球目光。10月21日,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外披露
2025-10-22 08:58:00
一件华服见证庐山百年对外交流情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王祺)10月17日晚,江西庐山牯岭镇卫斯理别墅灯火通明,一场温馨的移民融入活动在此举行。现场,庐山地方文化研究爱好者陈晖收到了一份漂洋过海而来的特殊礼物——一件百年手工中式女装
2025-10-22 06:26:00
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10月20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美术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承办的“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在河北美术馆开展
2025-10-21 08:23:00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0月20日发布“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复原研究”成果,考古人员对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龟头屋建筑遗址进行复原
2025-10-21 1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