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定都之谜:从南京到凤阳,再到北京的曲折之路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0 08:34:00 来源:戏说三国

一代枭雄朱元璋,从16岁入皇觉寺为僧,25岁参加红巾军,28岁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40岁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堪称一代雄主,但在位30年始终有一件事萦绕心头,起起伏伏,左右思量,直到死也没有解决,这件事就是大明王朝应该把国都定在哪里?!

虽然,朱元璋是在应天府登基的,但从心底并不打算将王朝的国都定在应天,放在明面上的理由是应天的地理位置不好,位于长江北岸不利于防守,偏于东南不便于控制全国,而真实的原因是历史上以应天为国都的朝代都气数很短,非常不吉利。

朱元璋定都之谜:从南京到凤阳,再到北京的曲折之路

明朝之前大统一中国的王朝是宋朝,宋朝的国都定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在明军攻打下汴梁后,有臣僚建议可以定都汴梁。

开封有旧运河保证物资输入,又在中原地区可以控制全国。为此,朱元璋亲自前往汴梁进行实地考察。

此时的汴梁虽然位置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地形还不如南京。而隋唐时期修建的大运河走向,在元朝从原本的西北方向转到了正北方向,明朝没有足够经费,去重修一条漫长的旧运河。虽然有宋元时代留下的海运可做备选方案,但帆船的风险始终高于河道两岸的纤夫。

鉴于此种情形,同时兼顾西北用兵,朱元璋还是将汴梁确定为北京,改应天府为南京,这样南北呼应,形成古代的南北二京制度。

平定陕西后,汉唐古都长安进入朱元璋的视野。

朱元璋定都之谜:从南京到凤阳,再到北京的曲折之路

这次,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去考察长安,看看有无迁都的可能。然而,朱标从陕西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在生病期间还向朱元璋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随着太子朱标的病逝,伤心欲绝的朱元璋再不提迁都长安的事情。

其实即便朱标不死,长安也最终不会成为都城。

因为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西安一直到近现代都会成为都城的候选城市。然而,即便是在其最后辉煌的隋唐时代,西安也已经很难符合帝国统治者的需求。这个脉络一路发展到朱元璋的时代,不仅没有改观,反而是愈演愈烈。顺着这个脉络探索,朱元璋也不太可能放弃南京而到西安建立一个新的首都。

南京、汴梁、长安都不满意,朱元璋破天荒的提出以临濠(今安徽凤阳县)为中都的想法。

古人云: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临濠是朱元璋的家乡,做了大明皇帝的朱元璋也会有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的私心。即便是文武大臣诸多反对,但朱元璋依旧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形成南北中三都并存。

朱元璋下令迁江南民14万户到临濠,特别是江南一带的富豪必须全部被迁往临濠,未经允许不得私自离开,否则严惩不贷。

然而,修建中都6年后,朱元璋巡视凤阳下令停建。此时,宫殿颇具规模,众人大惑不解,朱元璋解释停建的理由是耗财费力。

其实,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开国后,朱元璋发现身边江淮功臣们,居功自傲,结党营私,违法乱纪,逐渐形成了一种隐患。如果在临濠建都,恐怕这些人会更嚣张跋扈,为所欲为,助长江淮集团的势力,最终尾大不掉。

除了南京、汴梁、长安、临濠,似乎还有北平可以选择,后世朱棣也确实建都北平。

朱元璋定都之谜:从南京到凤阳,再到北京的曲折之路

之所以北平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之内,主要是当时的北平是一个防御北方蒙古势力的边境大要塞。若非造反的燕王朱棣要将首都搬迁到自己的核心地盘,那里或许会重回隋唐时期的幽州角色。

开国十年后,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南京为国都,多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暂时告一段落。

国都需要修建宫城。虽南朝的旧王朝有宫城,但朱元璋怕有晦气,重蹈短命的命运,于是另建新宫。

刘基为新皇宫选址在钟山前的燕雀湖。

燕雀湖地势低洼,距离外城太近,并非理想的地点。为了修建皇宫,朱元璋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无数密集的木桩,上盖巨型条石,然后再在上面建造宫殿。

新皇宫建成后,糟心的事又发生了。

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宫还是出现了地基下沉的现象。按常规,皇宫应该是依照南低北高修建,寓意步步升高,江山万代传。但皇宫地基下沉后,南高北低,不吉利的念头再次勾引起朱元璋的心病。

国都一事,便成了萦绕在朱元璋心头却一生无法解决的最大遗憾。

回顾定都之事,我们看明初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城还是有其合理的地方。

朱元璋定都之谜:从南京到凤阳,再到北京的曲折之路

作为以江南西部为基地崛起的势力,朱元璋最稳固的根基就是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南京则是他重点营建过的老基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非常重视核心力量控制的君主看来,轻易离开自己的旧根基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皇帝将放弃最支持自己的派系,去和一群原先的地方派共处。原本的首都官宦也要举家迁徙,在漫长的全程中蒙受财产损失和旅途劳累。至于搬迁过程本身,也会影响朝廷的工作效率。这些都是朱元璋不得不查的基本因素。

古代的中央集权帝国,还往往面临着一个需要大量汲取资源的问题。因为皇帝脚下就有大量的官宦需要养活,为这些官宦人口服务的其他群体也会耗费大量的粮食等战略物资。所以,首都的位置不能远离重要的农业产区。否则,仅仅运输途中的耗费就又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损失。

从南宋开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产出就是各产粮区里最高的。朱元璋建都南京,并通过击败张士诚势力来夺取苏州,也就是控制了当时的天下经济中心。南京本身离开太湖流域很近,还有长江等水系的运输便利,是其他大城市所难以比拟的。这才让他有足够的资源去修建新的南京城墙,将整个城市的面积都大大扩增。也只有江南的粮食产出,才能满足他供养大量官员和军队的需求。就是江北的淮河流域,在当时也是可以提供较多粮食的地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0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到北京的迁都之旅与背后原因
...七岁后才有的。在封建的年代,他的名字需要其“父皇”朱元璋来取。出生战乱的他,从出生起就没见过朱元璋几面,更别提朱元璋给儿子起名字了。不只有朱棣,他其他的兄弟们也是如此。出生在
2024-03-06 14:29:00
曾与北京、南京齐名,有比故宫大的皇城却闲置,如今沦为一个县
...并没有造成什么困扰,但明朝为何没有设立一个中京呢?朱元璋其实是有安排中京的,然而我们为什么从未见过呢?朱元璋登基为帝在鄱阳湖之战中战胜陈友谅后,朱元璋又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在这
2024-12-14 10:31:00
大明两京制:朱元璋的深思熟虑与政治智慧
...出巡,一向被认为是对西安是否适合建都进行考察。那么朱元璋父子之间到底对迁都一事早已达成一致,还是其中某人单方面的想法呢?今天笔者试着从史料中找寻线索,对此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2024-01-26 20:38:00
朱元璋曾打算定都凤阳,为何改到建都南京
...,首要的大事就是选择定都的城市。然而,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直未考虑将“龙兴之地”的金陵(南京)作为都城,最初以金陵为南京,以大梁为北京,后来决定在凤阳建立
2024-04-26 11:56:00
朱元璋称帝之后,为何选择定都在南京
朱元璋其实还真考虑过定都西安,只不过后来因为太子朱标身死,朱元璋年迈,再加上西安当时有好几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所以最终,这个构想被放弃了。要想说清楚这事儿,还得从西安的历史说起。在
2023-05-26 14:55:00
这个地方曾与北京齐名,建了比故宫还大的皇城却成摆设
...象深刻的大概就建立西汉王朝的刘邦。但是,千百年后的朱元璋,也毫不逊色。 都知道的是,朱元璋的老家在凤阳县,当他称帝之后,他便决定在自己的老家建立都城。而这个都城曾与北京南京
2023-05-09 17:33:00
朱元璋想定都老家,刘伯温是如何改变其想法的
元朝末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和陈友谅后,朱元璋是在南京建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至北京。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并没有想要定都南京,他当时想要在自己的老家凤阳建都,最后因为刘伯温
2023-07-27 06:22:00
明朝在凤阳修建的中都城为什么突然间就烂尾了
...与风雨,如今只剩下皇城遗址。大明统一中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乡情难舍,打算在他的故乡凤阳营建皇宫。并未了为显示其新王朝的威势,经过对南京、关中、洛阳、开封、北平,建都利弊分析
2023-04-22 10:09:00
朱元璋为什么会选择南京作为都城,朱元璋最初选择的是什么地方?
...权建立之时,首要之事便是挑选定都的城市。有趣的是,朱元璋于南京建立明朝后,始终未曾想过把“龙兴之地”金陵(南京)当作都城。一开始把金陵设为南京,大梁设为北京,之后又打算在凤阳
2024-12-06 10: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
抗战有多拼?贵州“草鞋兵”浴血出征
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矗立的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巍然矗立
2025-09-13 17:27:00
9月12日,唱经楼文化激励暨“开笔礼”活动在太原市唱经楼举办。进入新学期的学子们在这座古建中,完成人生“第一笔”,开启求知问道新旅程
2025-09-13 19:06:00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