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三国这段历史当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向来都是备受争议的两个人物。至于这二人到底谁更为厉害,同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相关的影视作品里,大多数情况都是更倾向于诸葛亮的。所以在将这两人进行比较的时候,诸葛亮总是处于优势地位。司马懿当真就如同影视作品里所描述的那般惧怕诸葛亮吗?并非如此。
在正史当中,司马懿并不逊色于诸葛亮,甚至他们二人根本就不在同一个层级。当年毛主席也曾表示:“司马懿,足敌孔明之智。”
一、识时务
司马懿与诸葛亮进入仕途的方式有所差异。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山的,关于这点就不再详细叙述了。来谈谈司马懿,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他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其家族自秦朝起便一直颇受重用。
司马懿出身于名门世家,家中世代为官,这样的家族背景无疑使司马懿超凡脱俗。据相关史料所记,司马懿比起他的祖辈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年少之时便声名远扬,在求学之际其名声就已经极为显赫了。
在当时,大汉有许多德高望重之人都对他颇为赞赏。他年仅十二岁时,杨俊就夸赞他“绝非凡俗之人”,尚书崔琰提及司马懿亦是赞誉有加。大家都知道,曹操一向极为爱才,听闻才能出众的司马懿之后,自然也希望他能为己效力。
一开始司马懿是拒绝曹操的,个中缘由自不必多言。首要的一点便是曹操的出身,这可是曹操一辈子的心病,即便他后来位极人臣,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度,也无法改变自己是宦官之后的事实。但凡有点根基的世家大族,都对曹操瞧不上眼。
彼时曹操刚刚起步,其声望和地位皆未满足司马懿的期望,于是司马懿毅然拒绝了曹操。七年之后,曹操已今非昔比,成为三国众人公认的雄主,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也进入了曹操的阵营。
曹操彼时亦是极为沮丧的,刚刚遭受赤壁之战的挫败。司马懿依照当下的形势为曹操剖析了一番,曹操一听,觉得司马懿果真是名不虚传,于是便把他留了下来。需要提及的是,曹操当时身旁已有诸多谋臣,半路投靠而来的司马懿自然不像他们那般受曹操的器重。
曹操一开始是把司马懿安排在曹冲身旁的,曹冲去世之后,曹操又把司马懿置于曹丕身侧。曹操向来看人精准且善于用人,他知晓司马懿有着非凡的才能,于是便想让司马懿辅佐自己培养继承人。而就在此后的时光里,曹操慢慢发觉司马懿并非是那种能够老老实实做臣子的人。
曹操的猜忌之心那是众所周知的,他对司马懿起了忌惮之意。司马懿确实颇具才华,这让曹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于是便有了临终前对曹丕的劝诫之举。
司马懿是多么善于洞悉人心啊。察觉到曹操对自己有所忌惮之后,他极为识趣地开始隐匿锋芒,行事低调到了极点。并且,由于曹丕在中间调解,他才得以从曹操的威胁下保全自身。司马懿踏入曹魏官场后,便迅速为自己寻觅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靠山——曹丕。有了曹丕的庇护,他安然地度过了曹操在世的时期。
二、权谋之术
曹魏中叶,司马懿解除了性命方面的忧患后,又碰到一个生平劲敌——诸葛亮。诸葛亮身为蜀汉的丞相,乃是他最为强大的敌手,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便决意助力刘备达成其未遂的遗愿——兴复汉室。
在当时,曹魏无疑是最大的障碍,于是二人便有了交集。蜀汉的诸葛亮,其地位之高自是无需多言,而与此同时,司马懿也已然成为曹魏的股肱之臣,他在军事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实,这种军事才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所显露,只是由于前有曹操,后有诸葛亮,其军事才能始终被人所忽略。
远在曹操攻占汉中之时,司马懿就提出应当趁刘备根基尚不稳固之时出兵夺取西川,可惜曹操并未采纳司马懿的提议。此处不得不提及的是,当君主不接受自己的建议时,司马懿毫无不满情绪,更无埋怨之意,仍旧踏踏实实做着自己的本职之事。
他的这份忍耐也是他日后能够有所成就的因素之一,此即为他的为臣之法。当年毛主席曾提及司马懿擅长权谋,从其后发生的一件事便可察知。
若论两人之间最为精彩的一次战役,那必然是“空城计”了,此役甚至成为了诸葛亮的成名之战,不过如今再度审视这一战役,到底谁才是最大的获益者却难以知晓。后世之人皆称司马懿被诸葛亮掌控于手心之内,甚至还产生了司马懿畏惧诸葛亮之类的说法。
事实上,空城计最大的获益者并非诸葛亮,而是司马懿。大家都清楚,司马懿尽管身处高位,可他也难以做到完全不被君主猜忌。要是他在这个时候就把诸葛亮消灭了,那么曹魏没了危机,也不存在隐患之后,接下来被处理的就会是司马懿了。
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养寇自重”了。别的暂且不提,单看在历史上被公认为战神的韩信,倘若他不诛杀项羽,即便刘邦对他极为不满,也不太可能对他下手。“鸟尽弓藏”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恰恰是司马懿的聪慧之处。
他清清楚楚地知晓,在这三国里蜀汉的势力最为薄弱,能够调集的最多兵力仅有十万之众。倘若他果真下定决心破釜沉舟,未必不能使蜀汉彻底丧失还击的能力。那司马懿的做法是什么呢?在面对蜀汉之时,他始终采取拒不出战的策略,等到蜀汉粮草耗尽的时候,蜀汉自行退兵。
三、事必躬亲
尽管难以获取重大的胜利,可对司马懿而言,重大胜利就如同催命符一般。甚至可以这样讲,只要诸葛亮在世一日,司马懿不但会得到重用,而且手中还能握有兵权,兵权的重要性自是不必多言。司马懿的心机深沉程度是如今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在诸葛亮展开最后一次北伐之际,他曾派使者前往曹营。司马懿并未问及战争相关之事,反倒对诸葛亮本人关切起来。当知晓诸葛亮连二十军棍这类小事都要亲自过问时,司马懿脸上浮现出意味深长的神情。
后来,司马懿发觉诸葛亮每日仅仅食用三四升谷物,他便知晓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进食量如此之少,这表明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后人赞誉诸葛亮之时常常提及一个词汇——事必躬亲,可这当真属于褒义词吗?事必躬亲意味着不管何事他都得亲自作出决策,由此亦能发觉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并不擅长。
诸葛亮因过度劳累而亡,这是众人都认可的。当年诸葛亮出征之时,尽管已把朝中事务都安排妥当,可在战场上,他仍旧会处理朝中之事,如此这般,诸葛亮被累垮也是在所难免的。
从这一点也能够瞧出诸葛亮性格方面的缺陷,不善于用人,也不晓得放权,即便他自身能力再出众,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与整个国家相抗衡。瞧瞧曹魏后期的人才,哪一个不是依靠自身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大权独揽,不给他人机会,这些将领们又如何能够成长起来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事必躬亲”用在诸葛亮身上时,这并非是一种褒奖,恰恰相反,这表明他不谙权术,也不善于用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11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