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刘基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刘基被塑造成了一位先知形象,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他不仅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还通过《烧饼歌》对未来的时局进行隐晦的、预言式推测,被民间视为神仙。
然而这仅是民间小说对他的推崇,实际上刘基不但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就算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也算不上。
真正被老朱称为“吾之子房”的是汪广洋,《明史·汪广洋传》中就有:“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这样的记载。而大家熟知的另一位开国功臣李善长,只是大明朝的大管家,萧何一类的人物。
翻开《明史》我们就可以看到,刘基跟随朱元璋比较晚,1360年,备受元廷排挤的他才接受了朱元璋的邀请,加入到起义军阵营之中,而这时他已经年过半百,48岁了,而朱元璋已经另立山头,打下了自己的根据地南京4年了。而反观汪广洋,早在5年前就已经投效了朱元璋,并在自立门户后成为朱元璋元帅府的令史,妥妥的幕僚第一人。
刘基在投效8年后,朱元璋就统一南北,建国称帝,要说这一段时间他有什么突出贡献的话,也就是曾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得到老朱的称赞了。至于什么精通星象谶纬之学,谋略过人,实在是看不出来。
所以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在36个封爵功臣中排名垫底,仅是伯爵。汪广洋虽然也是伯爵,但无论是俸禄还是官职,都远远高于刘基。
汪广洋食禄360石,刘基仅240石,刘基干过的最高官职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御史中丞是做监察工作的,太史令就是搞天文历法的,都不是顶级职位,而且没干多久,洪武四年就被朱元璋辞退,回家种地去了。
而汪广洋,洪武元年担任中书省参政,洪武三年中书省左丞,洪武四年升为右丞相,期间虽然有所贬斥,但洪武十年又被招了回来,继续干了右丞相。
可以说,无论是从级别上,还是从在任时间上,汪广洋都要甩出刘基好几条街,谁是朱元璋的第一谋士一目了然。
看来刘伯温之所以出名,完全是文学作品的功劳。二、秦琼
说起大唐名将,首推李靖,其次李勣,再次苏定方,他们都是一方统帅,有灭国擒主之功,但若论起个人武勇,百姓喜闻乐见程度,秦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在小说演义中,秦琼是“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的神拳太保、小孟尝、兵马大元帅,为单雄信“两肋插刀”更是让他成为了历史上忠义的代表。
然而真实的历史上,秦琼仅是秦王府的一员猛将,玄甲骑兵四队长之一,虽然李世民每遇敌将“震耀出入以夸众者,辄命叔宝往取之”,秦琼便“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无一失手。
但是秦琼从军二十余年,却没有一次独立领军的机会,他最著名的美良川之战,李世民是总指挥,殷开山是方面军统帅,他只是个出苦力的行军总管。
等到李世民登基,秦琼由于连年征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一身伤病,更是处于半隐退状态,贞观十二年,秦琼就因病早逝。
这也是秦琼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垫底,没有入武庙、《十七史百将传》最主要的原因。三、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政坛上如雷贯耳的大牛,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后世更是人尽皆知,享有盛誉。
以人品说,司马光刚正不阿,且“不取非色,不近非财”,标准的职场模范。以“史学”、“文学”成就而言,司马光也是实至名归,一部《资治通鉴》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但是,以“政治家”而论,这位常被后人冠以“一代名相”的风云人物,却是严重的不合格。
因为这位“名相”,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不负责任的偏执”。
就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便毫无顾忌的开骂,“楚人(王安石是楚人)轻易”、“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因为反对变法,就愤怒开炮,“唯青苗助役为陕西之患”,要知道这时的“青苗法”还只是个构思,根本还未实行!
如此“为骂而骂”的风格,作为文人,顶多是个笑话,但作为大权在手的政治家,后果就很严重了。
宋神宗死后,憋屈了多年的司马光风光拜相,在太后的撑腰下大权在手。他这“毛病”也到了巅峰,当年还只是“为骂而骂”,这下却是“为反对而反对”。只要是“新法”支持的政策,别管好坏,说砍就砍。
“青苗法”、“免役法”被砍了不说,曾造就大宋“戎具精劲”的军器监也被废除了,甚至连将士浴血收复的西北国土,也被他大手一挥,大片割给了西夏,“请捐四寨以肥中国,省军费于远方”,还真是一个勤俭持家。
如此操作,不但“变法派”不理解,就连许多极力反对“变法”的旧党,也是连呼想不到。比如范纯仁、苏轼等人,特别是因为“反对变法”受尽磨难的苏轼,经过多年浮沉,早已看懂了“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效果。宋神宗驾崩伊始,他们也曾苦口婆心,阻止司马光的“为反对而反对”,然后却被司马光骂得狗血淋头。硬骨头的苏轼,还愤怒“回赠”了他一个“名号”:司马牛!
凭着这一股子“牛劲”,司马光终于办成了他要做的事,“效果”也是实打实。神宗驾崩前,大宋国库充裕,钱粮够支用二十年。司马光“当家”后,大宋看上去国泰民安了,但没几年财政就捉襟见肘,到了高太后去世时,已是“帑禀日益困,农民日益贫,商贾不行,水旱相继”。边境上更被西夏一拨接一拨暴打,一头栽进“积贫积弱”的历史大坑。
如此“政治业绩”,正如王夫之那声愤怒抨击:“温公不免焉。其病有三:一曰惜名而废实,二曰防弊而启愚,三曰术疏而不逮。”大宋这个“家”,就被这么一位名声好却乱发力的“名相”,稀里糊涂败了。
司马光所谓的大政治家绝对是被夸大其词了。四、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陈庆之就是里面的“白袍将军”。
此人曾率7000人,横扫河洛,大小凡47战,先后破魏军丘大可7万、杨昱7万、元天穆数万,降费穆2万,14个月内连下北魏32城,虏众三十余万,攻无不克,直陷魏都洛阳。
如此神迹,连主席他老人家读之都“热血沸腾,掷书而起”,并满含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所以很多人对于陈庆之没能入选武庙倍感不平,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其一,陈庆之的神迹有太多的水分。
记载此事的《梁书》、《南史》素有数据造假的传统,把一说成十是它的惯例。其次,当时的北魏,名将及主力军都在讨伐叛军,陈庆之进军路线要么防守空虚,要么兵不习战。否则如何解释,牛哄哄的陈庆之一旦遭遇北魏真正名将尔朱荣,便溃不成军,单骑逃窜?甚至害要化妆为一个僧人才躲过搜捕,逃回南梁?
其二,陈庆之后面的战绩乏善可陈。
陈庆之南归后被拜为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督缘淮诸军事。不久领兵讨伐自称天子的徐州豪强蔡伯龙,史载,陈庆之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
然而五年后,陈庆之攻东魏却大败而归。
当时东魏的豫州刺史尧雄设伏截击,不仅大败陈庆之的梁军,还生擒了梁将李洪芝、王当伯等。一年后陈庆之重整旗鼓进逼豫州州城谯县,结果尧雄亲自出战,身受两处创伤不退,陈庆之兵败,“弃辎重而走”。
后来,陈庆之又围南荆州。尧雄“围魏救赵”,急攻南梁北面重镇白苟堆,陈庆之放弃荆州回救,结果还没赶到,尧雄就已经攻陷了白苟堆,擒获南梁镇将苟元广以及兵士二千。陈庆之再次失利而还。
所以,陈庆之的战绩是被夸大其词了的。五、李广
李广是汉景帝、武帝初年在长城一线抵抗匈奴的主将,曾先后任上谷、陇西、北地、云中、雁门、右北平等地太守,善打硬仗之名传于天下,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人为李广打抱不平,说他功勋赫赫,却时运不济未能封侯,史称“李广难封”。
实际上,这位深受后人尊敬的李广,有名将之称而无良将之实。史书记载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实际上很少有胜仗,有的只是个人骁勇的战例和事迹,“皆以力战为名”,却无大的战功。
关于李广,我们知道更多的只是他个人神勇之事。
比如“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比如,元光六年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连杀数人,匹马逃归。
比如,数次迷道,最后还因不愿受小吏之辱,愤愧自杀。
与他齐名的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就曾言:“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司马光也曾说:“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李广顶多是一个勇士,但不能算名将。
而李广之所以能如此千古留名,文武通吃,最大的原因来自他的真粉司马迁,正是那篇《李将军列传》将他推上了神坛。
但遍观史书,他虽有超出常人的胆识,却并没有立下显赫的战功,数次迷道,被匈奴生俘,“李广难封”其实并不难理解。六、程咬金
演义中的程咬金是瓦岗寨的“混世魔王”,是“半路杀出”的主人公,更是梦中学会的“三板斧”的天选之人。
正史中,他也是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勇救裴行俨的无敌猛将。
但他的战绩与他的名气相比就有点夸大其词了。
程咬金最初属瓦岗军,是李密手下的三骠骑之一,后来被王世充所擒,被任命为将军,最后又与秦琼主动投靠了李世民。
归唐之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打败了宋金刚,活捉了窦建德,降服了王世充。但其一直在李世民的麾下听令,从没有单领一军,最高只担任过左一马军总管。
李世民去世后,程咬金终于得到独领一军的机会。永徽六年,原西突厥降将阿史那贺鲁叛变自立。李治派他率军讨伐,结果他却因畏敌怯战无功而返。
所以,程咬金战功虽有,但与同时期的李孝恭、侯君集、李道宗、薛万彻相比却难称名将,更不用说与李靖、李勣、苏定方这样的大神相比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4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