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19 05:05:00 来源:戏说三国

李广无疑是西汉最知名的大将,单论名气甚至要超过卫霍,后世武人爱他的勇猛,称之为“飞将军”;庙堂爱他的忠诚,将他抬入武庙;文人悯其遭遇,以诗歌颂之。

但遍观史书,李广虽有超出常人的胆识与武勇,却并没有立下显赫的战功,其军事能力更是被同时代的其他名将斥之为“草头将军”,司马光甚至批判说:“效李广,鲜不覆亡。”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李广“难封”其实并不难理解,但为何却能在后世文武通吃呢?

李广,陇西成纪人,先祖是秦朝骑将李信,以擅长训练骑兵闻名,曾以轻骑兵突进大败燕太子丹,也曾与李牧鏖战于番吾,后以二十万军攻楚,大败而归。

李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李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参军,因善于骑射,斩首良多,封武骑常侍、中郎将,年俸八百石。

大家都知道李广射石虎的故事,其实他还射杀过真虎,他曾随文帝游猎,突然出现一只猛虎,当时老虎已经扑到了他面前,虎爪已经伤到了身体,但他还是冷静地将老虎射杀。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事后,文帝抚其背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到景帝初年,李广就已经升到了陇西都尉、骑郎将。后七国叛乱,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叛军,在昌邑城下斩将夺旗,但由于梁孝王把将军印私授李广,平乱后他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后来,李广又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以力战闻名。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广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连杀数人,匹马逃归。

李广逃回长安后,汉廷认为他丧师惨重,又被生俘,按律当斩,李广用钱才赎了死罪,但被削职为民。

不久,匈奴犯边杀辽西太守,汉武帝重新启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并因此“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不过,有一种说法是,匈奴人之所以称他飞将军,原因并不是他有多么神勇,而是来自于他那一次有如神助的“逃归”。匈奴人愚昧无知,以为李广是神,懂得飞天遁地,因此才称之为“飞将军”。

李广不仅武艺精湛,而且为人很好,体恤士卒,爱兵如子,史载,“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如果遇到缺粮断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因此深得士兵爱戴。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然而一个好人,一个单兵能力出众的好人,却未必是一个好的统帅。

据载,李广每次行军打仗,从不约束部下,到扎营时,部下就像游牧部落一样,随性而居,没有统一要求,只要部下高兴,怎么扎营都可以,营内不设岗哨,夜间也不巡营,只是远远派出观察哨,防止敌人偷袭。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当时与他同为长乐卫尉,后又同为戍边太守的程不识就言:“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司马迁虽然极力为他开脱——士卒亦多乐死,但是很明显,他的“深得人心”是以牺牲纪律为代价的。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这需要为帅者有超人的智慧和超人的领导能力,因为大兵团作战,靠的不仅仅是人格魅力,更是有效的调度和铁的纪律。

李广,只有人格魅力,却无有效调度,更没有铁的纪律,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卫青和霍去病能够脱颖而出,而老资格的李广却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带兵,其实是一直是李广的一个软肋。

公元前119年,64岁的李广等来了封侯以及证明自己的最后机会。

原本这一仗汉武帝根本不想用李广,但在老将军的一再请求下,刘彻一时心软,答应他出任本次大军的前将军,然而事后一思量,觉得打仗不是儿戏,更不能做人情,于是私下里授意卫青对李广“悠着点”。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战前,卫青替武帝当了一回恶人,他把李广由前将军改为右翼护卫,李广据理力争,卫青却坚持如此。

李广的不满溢于言表,转身愤而离去,然后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从右翼进攻,相比于正面进攻,右翼进攻要绕一个大圈儿。

遗憾的是,李广和赵食其在茫茫沙漠中没有向导,迷路了。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他们始终没有追上卫青的大军,也没有赶上卫青与匈奴的大会战,等到卫青班师时,李广的部队才与卫青接上头。

卫青派出长史质询李广和赵食其为什么延误军期,李广没有应答,长史仗势欺人,要求李广的校尉到卫青的统帅部接受审讯。这时,李广开口了:“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然后对部下们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说罢,拔刀自刎,一代名将便这样告别了历史舞台。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为将者,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如果李广甘心接受处罚,大不了被判刑,然后花钱赎身。然而,当一个人心死了,命也就无所谓了。64岁的李广,心已经死了。

《史记》中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李广确实是一个好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好人。

但实事求是的讲,李广却不是一个能帅,而他之所以千古留名,文武通吃,最大的原因来自他的真粉司马迁,正是他那篇著名的《李将军列传》将他推上了神坛。

而司马迁之所以如此推崇李广,与他本身的遭遇有很大的关系。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李广一生难觅封侯,最后又因为不堪刀笔吏的羞辱而自杀,这本身就非常令人同情,而他的幼子和孙子又几乎重演了他的这一幕。

就在李广自刎后的数十天,他的幼子,也是当时他的独子李敢(长子、次子先于李广而死)终于实现了他一生的梦想——封侯。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李敢因为跟随霍去病出征,在与左贤王部一战中,斩将夺鼓旗,功封关内侯。然而这样一位少年将军,却在两年后因为殴打大将军卫青,被霍去病公然射杀。虽然汉武帝以“被鹿角挑死”遮掩了过去,但世人都知道李敢死得冤。

而在二十年后,李广的孙子李陵又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的三万大军,杀死匈奴数千人,在转战一千余里,且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矢尽被俘,无奈选择投降。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也是在一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判腐刑。司马迁因为无钱,又无人援手,最终腐刑被执行。

在狱中,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愿意为理想而屈辱地活着,因为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多年后,李陵在匈奴终老,而他的全家早在他投降匈奴两年后即被杀,原因是武帝听说李陵指导匈奴练兵对抗汉朝。事后才发现,指导匈奴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愤怒的李陵杀掉李绪为家人报仇,而长安,却再也回不去了。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八年后,司马迁鸿篇巨制问世,是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

司马迁为了李家两代人的遭遇,也为了自己的不幸,更为了替李家和自己辩护,自然会秉笔直书,痛诉汉室的不公,武帝的暴虐,虽然他以实为史,但中间偶有曲笔,也是人之常情,比如他的那句“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虽然李广军没有严格的队列,晚上从来不打更,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岗哨,所以从不曾遭遇过危险。

李广:一位英勇却命运多舛的将军,有卓越武艺却难封侯

这套说辞也就能忽悠那些不懂军事的素人,这大概也是文人最后的倔强吧!

所以在司马迁笔下,李广的忠勇被无限的拔高了,他的军事能力也被夸大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9 11: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咋样的代价?真是让人感慨
...不容忽视的悲剧。那些英雄的背后,也有着悲壮的故事。李广,坚定的战士,曾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大汉的荣誉。而李敢,同样是英勇无比的战士,命运却在一次意外中扭转
2023-08-28 11:45:00
李广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为何始终没有获得封侯之位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让人敬仰的名字——李广。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飞将军”的美誉就是他的标签之一。然而,尽管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却始终没有获得封侯之位。这是怎么回
2024-02-22 20:20:00
卫青李广命运如此迥异,背后有何原因
...战功。然而,有些将领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如西汉时期的李广和卫青。本文将对这两位名将的命运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李广,字伯言,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武将,被誉为“飞将军”。他勇猛
2024-11-17 20:25:00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猛将英勇善战,留下不朽传奇
...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赵云的实力。 最后一位是汉朝的李广,李广曾经有一件著名的事迹,他在晚上射箭的时候,误把一块大石头当成了老虎,就射在了这块石头上,天亮后一看,箭已经深深的
2023-10-10 08:46:00
...消灭了匈奴军队,还害死了两位英勇的将领,他们是父子李广和李敢。李广是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这是战争中常见的牺牲。但李敢的死亡原因却让人难以接受。据传,霍去病误认为李敢是敌军,于
2023-04-17 15:49:00
还原李广难封的真相
《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激起了无数怀才不遇者的共鸣。李广从汉文帝时期就为汉朝征战,一直到死都没能获得封侯的奖赏,因为李广的一生过于悲哀,很多人都为李广的遭遇鸣
2024-04-25 11:41:00
李广一生虽战绩平平,却在诗人心中永垂不朽
...争霸的战场上贡献卓越,建立了自己的功勋。然而,尽管李广的战绩远不如卫青和霍去病,但他却在后世诗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怀念。这一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要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回到
2023-12-12 05:25:00
揭秘历史上被高估的名将,说出来别不信
...下赋予了他超凡的英雄光环,然而在细致入微的考察中,李广的形象似乎并不如传说中那般无懈可击。据说,李广在军事训练上并不严格,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懒散,与同时期的将领程不时相比,他的
2024-03-13 13:27:00
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却无缘封侯,历史的遗憾与英勇的传奇
...白,可是依然没有被武帝封侯,那就是人称“飞将军”的李广。熟悉中国古诗词的人应该对李广耳熟能详。杜牧称他是“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也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样
2024-03-17 01:0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勇担使命强国有我
当 亲 切 的 问 候 萦 绕 在 校 园 , 当 温 暖 的 笑 容 绽 放 在 每⼀ 张 脸 庞 , ⺠ 族 ⼩ 学 的 学 ⼦ 带 着 期 盼 与 欣 喜
2025-09-07 18:45:00
陈纳德雕像前,一眼深情“对望”,胜过万语千言
抗馆公布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增补和勘误名单,抗日航空英雄和英烈后代捐赠珍贵文物,飞虎队创始人外孙女嘉兰蕙也来了陈纳德雕像前
2025-09-06 09:54:00
30年绘就14年抗战烽火,画家崔宁抗日战争长卷展在龙口开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王明城9月5日,在龙口市美术馆,一幅50米长的抗战长卷徐徐铺展,瞬间将观众拉回1931-1945年的烽火岁月——这是退休警营画家崔宁用30年光阴
2025-09-06 12:52:00
淮河三峡第三峡:明光浮山峡
大皖新闻讯 浮山,位于淮河右岸安徽明光段。因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建浮山堰而出名。浮山堰处在淮河三峡中的第三个峡口浮山峡
2025-09-06 15:38:00
9月6日,“河北五超”第四轮,秦皇岛队远征保定,“榜眼”“探花”即将上演论剑争锋!
2025-09-06 19:11:00
抒写庸常中的传奇|读若非小说集《十二盏微光》
读《回煞记》的时候,我心里在想,民俗的东西竟能够带出这样的一片深情,这再一次印证了好的小说对读者而言从来都是一份情感的馈赠
2025-09-06 23:27:00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不沾血的武器 来自吉林的古代“反战顶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愈发清晰。在追求和平真谛的漫长岁月中
2025-09-05 16:55:00
考古新发现|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西安市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2025-09-05 18:33:00
考古新发现|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 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其中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2025-09-05 18:34:00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