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昨日,2025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召开,以“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探索北京养老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为主题,系统展示北京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新成果。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514万人,首次突破500万人大关,占常住人口的23.5%。预计“十六五”初期,本市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新建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备案养老机构达608家、建成运营1500余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服务从业者超3.6万人……围绕老年人实际需求和痛点,北京持续推动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落地,具有首都特色的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未来,围绕老年人家庭难点痛点,本市计划开展“喘息服务”、老年人意定监护、助医陪诊等工作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可行路径。
今年再建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本次论坛持续一天,上午为开幕式和主论坛,下午设置旅居养老、国企康养、智慧养老、养老金融四个专场平行分论坛。论坛由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北京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承办,10余家养老相关单位参与支持。
论坛上,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志伟发布了《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探索北京养老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主旨报告。该报告指出,2022年以来,针对全市99%以上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实际选择,北京市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系统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2023年,北京依托市场主体全面复制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步探索形成了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2024年以来,围绕高龄“老老人”服务刚需出台20条政策措施,新建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居家服务,面向广大活力老年人推出“冬南夏北”旅居养老,具有首都特色的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
聚焦多元需求,本市积极构建机构、居家、旅居衔接补充的服务格局。机构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共备案养老机构608家,床位10.9万张。居家社区方面,区级层面已建成13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发挥资源整合、信息平台推广、行业监管指导作用。街乡层面,去年建成的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分布在全市71个街道、34个乡镇,已经成为辖区内188万老年人获取综合养老服务的首选,今年还将在老龄化程度高的街乡再建50家。社区村层面,共建成运营1500余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与917个农村邻里互助点。
2.8万张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老老人”
聚焦重点人群,本市全面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供给。针对80岁以上的“老老人”服务刚需,本市着力破解床前照护难题,推动建设运营2.8万张家庭养老床位,将专业的机构养老服务送进家门。开展家庭照护者云助行动,每季度组织职业院校、专业机构直播授课,累计为4.3万名家属、保姆等家庭照护者进行专业赋能。
养老助餐方面,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666家,覆盖超过九成的城乡社区、453.4万老年人。对于行动不便、家中无人到助餐点取餐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家庭,落实送餐到家。医养结合方面,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老老人”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建立紧急救治及快速转诊绿色通道机制,加大老年护理中心、康复护理床位等建设力度。
聚焦专业品质,本市还持续强化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支撑。人才方面,全市共有养老服务从业者超3.6万人。强化信息支撑保障,开发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汇集全市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养老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等海量资源,2023年6月以来累计访问量超5600万人次。
加快支持科技养老应用场景建设
关于下一步的改革攻坚方向,报告指出,本市将持续探索构建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相适应的养老服务“四大体系”,涵盖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以及社会参与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在政策制度方面,本市将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编制“十五五”时期老龄事业与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系统修订养老服务津贴补贴政策,创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强化专项政策支撑,研究出台区级指导中心管理办法、普惠机构(床位)认定办法,完善家庭养老床位、社区养老驿站等政策。围绕老年人家庭难点痛点,开展“喘息服务”、老年人意定监护、助医陪诊等工作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可行路径,缓解社会焦虑。
服务保障体系方面,下一步将持续优化服务内容,大力发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居家上门服务,提升机构失能失智专业照护能力,为活力老年人提供更多精品旅居线路,持续完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
本市将统筹推进照护人才“养老机构+”“家政/物业企业+”“家庭照护+”“网络平台+”专项行动,加快支持科技养老应用场景建设,强化人才与科技一体化支撑。谋划推动养老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专注于养老服务的品牌化、连锁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旅居养老、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具和老年用品产业,积极开拓银发经济蓝海。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银发经济·
老年人对食品、教育等需求最为突出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论坛期间,还集中发布了一批养老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助推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专业建议。
论坛上发布的《2024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北京的老年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本市继续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持续推进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43万人,为5541名重度失能人员提供专业照护服务支持。129万余老年人参保“北京普惠健康保”。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本市累计建设老年护理中心32家、安宁疗护中心20家,实现区级全覆盖。持续推动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累计建设672家。现有医养结合机构215家,床位6.3万张。建立家庭医生团队7262个,累计签约65岁及以上老年人295.2万。
论坛上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测算了北京市老年消费规模。2010年至2023年,北京60岁以上老年消费规模,由558亿元增加至2914亿元,年均增速为14.76%。叠加2023年政府消费中用于老年人部分,2023年北京老年消费总规模为4782亿元,占当年GDP比重10.93%。2010年至2023年,北京市老龄产业中企业注册资金从156.17亿元增加到1005.25亿元;产值从257.73亿元增加到1392.88亿元,产值增长了4.4倍。此外,北京老龄产业市场主体数量为18256家。
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则围绕银发群体的消费需求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北京市银发经济消费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北京银发群体的消费需求中,老年食品、老年教育、老年健康的需求最为突出。该报告还提出将老年需求转化为银发消费的具体建议,以需求重塑“银发新生活”内涵。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相关新闻·
四部门支招养老服务风险防控
随着我国养老服务消费需求攀升,银发经济快速发展,但“坑老”“骗老”行为时有发生。昨天,全国老龄办、民政部、中国老龄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提醒,助力老年消费者规避风险,维护合法权益。
四部门明确,老年消费者首先要树立安全消费意识,主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掌握安全保障权、公平交易权等9项基本权利,筑牢消费安全防线。选择养老服务机构时需格外谨慎,部分无资质组织打着养老旗号开展活动,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消费者可通过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查询正规机构。
在消费流程上,签订服务合同和支付费用环节是关键。缴费前务必签订正规合同,重点关注服务主体、内容、周期、收费及退费条款,同时索取并保管好正规发票;支付时通过正规渠道,切勿向个人账户转账或现金支付,警惕“充值赠送”诱导的超时段、大额缴费,防范退费纠纷与“卷钱跑路”风险。
针对常见的诈骗与消费陷阱,四部门特别警示:警惕夸大服务内容、福利补贴的虚假宣传,决策前需实地考察并听取家人意见;严防“养老理财”“投资养老项目”等诈骗,切勿轻信“高息回报”,避免落入非法集资陷阱;对免费送礼品、健康讲座等诱导式消费保持警惕,勿因小失大购买高价产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拒绝向不明经营者提供身份、住址、财务等隐私信息,防止信息泄露。
此外,老年消费者需养成索要票据的习惯。若权益受损,可委托亲友或专业人士维权,遇消费纠纷可向行政部门、当地消协反映,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咨询投诉,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文/本报记者王薇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0 23: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