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赵新秋 摄影报道
10月16日,地处西宁市城西区唐道637的青谱牦牛拉面馆里客流不断、座无虚席。
“2013年,我把在天津打拼了多年并且生意火爆的店面出售后回到青海发展,当时为了找专业的人研究拉面的汤底花光了所有积蓄,最困难的时候身上只有500块钱。”谁能想到,这名在外地打拼做“拉面匠”的毛头小伙,多年后他的拉面店从1家扩展到86家。
眼前的这位青年叫马学明,他先后在安徽省、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开店,随着店面数量的不断增加,“青谱”这个品牌名称已经在青海内外广为人知,但马学明没有停下创新和做大做强的脚步,将拉面拉出了新花样。
拉面是西北地区的当家主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高原儿女。优秀的手艺需要传承,口味和形态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当记者问起马学明拉面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他说:“是第一口汤,吃面之前喝一口汤便能知道这碗面的味道。”
半开放式厨房内,热气腾腾的拉面一碗接着一碗被端出,各式各样的汤底使人目不暇接。牦牛原汤拉面、藤椒原汤拉面、酸菜原汤拉面、番茄原汤拉面……创新的汤底不仅使外地人感到新奇,也让每个青海人眼前一亮。
“我今天点的是酸菜原汤拉面,我在唐道附近上班,作为一名拉面爱好者,经常来青谱。我特别喜欢他们家的面,尤其是汤底真是回味无穷。”中午是各个餐饮店忙碌的高峰期,顾客赵先生一边大口嗦面,一边不停地向记者夸赞道。
忆往昔,关于汤底的故事,马学明向记者缓缓道来:2003年,他怀揣拉面梦想在外奔波创业。但是,13年后他毅然决定回到青海。回到家乡后,他决定紧跟新时代拉面产业的步伐,把一碗面做得更好更强,做成一个连锁品牌,带动更多的人做青海拉面,助推青海拉面的转型升级。
于是,他花了3年时间,跑遍了全国21个城市,与2000多名青海拉面创业者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给予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并于2019年实现牦牛拉面原汤技术标准化生产工艺,创立了“青谱牛肉面”这个地方自主品牌。投资2300万元建成“青海化群拉面供应链工厂”,为全国青海拉面店供应标准化牦牛肉原汤及拉面系列产品,并形成了集采购、生产、配送于一体不断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的模式。
“我们自研成熟的‘5+3+2模式’就是50%的营收由堂食完成,30%的营收通过网络外卖以及私域线上平台销售来实现,另有约20%的营收通过第二品牌窗口店、墙面超市、青海特色产品、预制菜销售方式予以完成,助力青海拉面通过互联网线上销售渠道结合线下门店销售完成目标营业收入。”马学明告诉记者,此次全国拉面技能大赛为诸多拉面行业从业者提供了相互交流拉面技能的平台,也是一个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青海拉面文化的机会。
马学明告诉记者,公司和所有拉面人将立足现有拉面产业发展的实际,不断提升青海拉面产业标准化、连锁化、信息化、品牌化、产业化服务体系,切实在全国拉面产业发展中起到“助推者”“排头兵”“品牌孵化器”的作用。不断引领青海各族群众从事拉面产业,拓展稳定增收的渠道,树立拉面人良好的形象,努力做好拉面产业的服务员,使青海拉面真正成为“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1 06: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