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赵先生夫妇为南华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伤科赠送锦旗。
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听民声看转变 19
去一级医疗机构看诊,享受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近年来,由海珠区中医医院牵头打造的三级专科医联体建设新模式引得群众纷纷点赞。点赞背后是合理利用资源、做细区域医联体建设的大文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 通讯员区昕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三级医疗接力为心血管病人抢回生命
近日,住在海珠区凤阳街的谢女士因头晕心悸来到了凤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诊。
当日15时40分,社卫中心的医生发现谢女士的心电图是难以判断的紊乱型心律失常,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当即通过远程心电平台,将心电图结果上传至海珠区中医医院。5分钟后,区中医医院心电图室收到患者的心电图,值班医生发现,图像显示,患者下壁心肌缺血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梗的可能极大。对于心梗患者来说,及时诊断、治疗十分重要。当即,区中医医院心电图医生向社卫中心医生发出危急值报告。
经区中医医院、社卫中心、家属沟通,区中医医院为谢女士开通绿色转诊通道,将其及时转诊至三级医院。16时50分,三级医院传来消息——已为患者开通了心脏血管。心血管类疾病,事关人命,在救治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而社区医疗机构、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无间合作,为患者抢回了生命。
如此高效率的合作得益于海珠区中医医院牵头打造的三级专科医联体建设新模式。心电平台搭建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区中医医院利用远程网络,与全区的社卫中心搭建远程心电诊断平台,群众在社卫中心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通过平台传到海珠区中医医院。区中医医院的医生接收并迅速判读,做出预警,对需紧急治疗的患者进行救治。
负责牵头开展这一项目的海珠区中医医院副院长司徒瑞儒介绍,心电图检测操作难度不高,但读图医生则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部分社区需做心电检查患者不算多,特别是需做动态心电检查的患者有时一周仅有一两例,如果每个社区都购进动态心电监测仪,使用率不高,会造成资源浪费。如今,区中医医院向各社区提供动态心电监测仪的租借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打造心电平台的过程充满曲折。前期,由于各社卫中心使用的心电监测仪器不同,不同设备数据上传平台的需求不同,所以区中医医院建议社卫中心尽量选用同品牌的设备,便于能将数据实时通过远程心电平台传送至区中医医院。截至目前,区中医医院远程心电平台已为全区14家社卫中心提供远程心电阅图服务,共为各社卫中心完成院前心电图检查1万多份,筛查出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患者300多人,使区域居民心脏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街道社卫中心成立骨伤科服务长者
近日,一面锦旗被送到了南华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伤科。锦旗写着“仁心仁术 医德高尚”。锦旗是南华西街街坊赵先生夫妇一起赠送的。赵先生手写了一封感谢信,称其太太以及太太的姐姐和弟弟的腿脚病痛都是由两位医生一同治好的。
原来,赵先生夫妇爱旅游。太太李阿姨年近70岁,此前上楼梯摔伤腿脚。李阿姨来到街道社卫中心骨伤科看诊,被诊断出半月板撕裂。社卫中心医生谢长智当即帮其转诊至海珠区中医医院,由区中医医院的医生陈晓江为其手术治疗。手术后,李阿姨回到社卫中心持续康复锻炼,经过治疗,李阿姨的腿脚慢慢恢复。一年后,她还爬上了武功山。后来,李阿姨的姐姐和弟弟的腿脚出现问题,都在社卫中心看诊、治疗。“现在社卫中心和区中医医院打通,我们直接到社区挂号、看诊,转诊去区中医医院很方便。”
近日,记者来到社卫中心骨伤科采访,在科室门外的屏幕上显示着“骨伤科专家基层坐诊,每周五14:30开诊”。推开诊室大门,区中医医院的骨科医生陈晓江与社卫中心骨科医生谢长智正在相互配合,为趴在治疗床上的骨伤患者做治疗。
陈晓江说:“从2022年10月起,我每周都会来社卫中心开诊,一个下午接诊20多个患者,有些顽固性痛症患者会来找我治疗。”而谢长智也在一旁跟岗学习,尝试新的手法。他说:“高新的医疗技术可以直接下沉社区、服务群众。我们也可以零距离接触新技术,学习的动力更足了。此外,我们定期可以去区中医医院跟岗学习,每周还可以去参与临床手术。”
几年前,在三级专科医联体建设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南华西街长者多,对骨伤科诊疗的需求量大的特点,社卫中心成立了骨伤科。一方面,骨伤科可以直接帮患者转诊至区中医医院,另一方面,区中医医院的医生会定期来到社卫中心坐诊。南华西街社卫中心负责人赖幸说,患者在区中医医院手术,后期会到社卫中心接受简单的恢复治疗。“近两年,居民都慢慢熟知这个模式。”
赖幸认为,这一模式有利于提高社卫中心的医疗水平。现在,骨伤科的医生全都在区中医医院跟诊进修过。此前,如何提高居民对社卫中心医疗水平的信心,是社卫中心长期面临的难题。在打通三级医疗后,一方面共享了医疗资源,提高了社卫中心的医疗水平,增强市民对基层医院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骨伤科的建设,摸索出医疗资源共享的模式,推广至更多专科科室。
在骨伤科专科医联体建设中,广东省中医院也在其中。其派出专家来到区中医医院开诊、查房以及带教。区中医医院骨科中心负责人王霄汉说:“这样的模式帮助我们填补了医院此前的业务空白。”在省中医骨科专家的支持下,目前,区中医医院拓展了系列关节外科、脊柱外科等手术,而髋关节置换手术水平也有了提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突破。2023年,医院骨科专科门诊人次同比增加30.3%,手术量同比增加66.7%。以更低的价格、更便捷的方式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和技术引得患者纷纷点赞。
对话
五年探索,创立N+1+X的三级专科医联体建设模式
广州日报:目前,海珠区专科医联体的建设情况如何?
司徒瑞儒:2018年初,为了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落实广州地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保障居民就诊便利,由海珠区政府主导统筹,牵头实行,组建以广东省中医院为龙头的广东省中医院紧密型医疗共同体,2019年1月9日医疗共同体授牌成立。
区中医医院在与省中医院多年的医联体合作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专科医疗共建模式,开始推进N+1+X的三级专科医联体建设模式。近年来,区中医医院积极对接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和南华西社区服务中心等区内的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共建。今年,区中医医院还通过医养结合中心建设将医疗服务向养老机构和专业协会延伸,与两家养老院建立合作关系,并与海珠足球协会成立了广州市第一家医体联盟,不断充实医联体平台建设。目前,海珠区中医医院牵头成立了辖内的区域影像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区域消毒供应中心以及区域慢病管理中心。
广州日报: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儿?
司徒瑞儒:目前,区域慢病管理中心仍处于探索经验的阶段,我们计划结合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的经验,联动配合度高的养老机构一同探索联动管理慢病的模式。而医联体所牵头建设的其他几大中心已处于成熟运行的阶段,下一步,我们也将对其进行优化,比如计划将区域影像中心的远程心电平台纳入海珠区卫健局指导打造的新信息管理系统;比如计划将区域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范围拓展至海珠区内的牙科诊所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7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