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
●朱荣康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多元参与、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更需要创新治理方式,不断将我国国家治理的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要坚持以政治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先导、以智治为支撑,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以政治为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中发挥着“主心骨”作用。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执政优势符合我国乡村治理实际。因此,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执政党要发挥好政治引领作用,把政治引领落实到乡村治理的各方面各环节,这样才能确保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以自治为基础。村民自治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直接形式。村民自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村民自治通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方式推进基层直接民主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村民自治不断创新和丰富基层群众自治方式,通过“院坝会”“小院议事厅”“屋场恳谈会”“协商议事室”等各类民主形式,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广泛开展民情恳谈、村民说事、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绘就乡村治理“同心圆”,不断提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能力。
以法治为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理,因为法治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根本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以维系乡村社会的基础秩序,促进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新时代,发挥法治固本护航作用,根本在于坚持科学立法,健全乡村治理的各项法规,以增强乡村法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做到有法可依。基础在于加强法治教育,法治教育对于增强乡村社会法治意识,使人们懂法、守法、用法作用重大。关键在于提升乡村法治能力,用法治来规范各治理主体行为,平衡各治理主体之间利益,化解各治理主体冲突,维护各治理主体权益。
以德治为先导。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道德是一种柔性的力量,在乡村治理中能够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相比于法治,道德在乡村治理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更为广阔。通过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等乡村自治组织在日常生活中实现道德风尚的引领、矛盾纠纷的调节等作用。通过发掘乡规民约、家风家训、地方史志的治理作用,将这些文化因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文化长廊、村史馆、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阵地实现文化传播和引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们积极向善。通过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新乡贤引领、带动、助力乡村善治。
以智治为支撑。科技支撑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数字技术则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所需技术。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治理,形成数字乡村社会。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利用数字治理平台能够及时实现村务公开,保障村民自治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数字技术作用,将乡村社会的多元主体整合到治理平台上,实现问题反馈、矛盾调解线上办。利用数字技术破除部门壁垒,实现基层政府内部,基层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合力共治,推进乡村治理由碎片化走向整体化,节约治理成本,减少治理资源浪费。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2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