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月8日,是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第二代“守陵人”郭德刚在这里工作的第9171天。1998年,郭德刚和战友来到鲁班红军烈士陵园扫墓,认识了第一代“守陵人”刘福昌,他从内心敬佩这位已为146名红军烈士守墓30年的老人。第二年,郭德刚主动申请接班当“守陵人”,1999年12月,他卷起铺盖到陵园“扎根”,一待就是25年。

1935年春,中央红军为掌握战场主动权,打响了鲁班场战斗。当地很多群众都曾目睹红军血战鲁班场,战役结束后帮忙掩埋红军遗体。郭德刚家住在长干山附近,家附近那些留存的战斗遗址在他的心里种下了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听着爷爷和长辈们讲述的战斗故事长大,直到现在,只要坐下来仍会一遍一遍重温那段历史。

20世纪70年代,郭德刚曾是一名军人,上过战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记得,在一次惨烈战役中,三个牺牲的战友拼凑不出一具完整的遗骸。后来,根据战友们最显著的特征,安葬于同一个地方,并在碑上刻下了三个名字。40年的时间悄然消逝,回忆往昔,郭德刚仍然激动。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这是郭德刚的手机铃声,也是他最爱听的歌,戴军帽也成为了他一年四季不变的着装习惯。年轻时,郭德刚守陵,妻子田云芬在家务农,上了年纪,两人在陵园相伴。有时候,儿子儿媳会带着孙子来陵园看望他们。和每一个普通家庭的老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的郭德刚满脸笑容。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对外免费开放,每天早上6点,郭德刚都会准时起床,提前将陵园整备得干净规整,确保8点准时开园,这里以整洁的面貌迎接随时到来的参观者。


2018年,师父刘福昌在弥留之际嘱咐郭德刚,一定要把陵园守好,把革命传统传承下去。他没事就拿着扫帚穿梭于陵园的各个角落,也或是整理一下花篮。自从主动承担了这份工作,郭德刚就几乎没有去过陵园的院墙之外,2024年全年,他离开这里的时间累计不超过5天。

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占地6300平方米,每天打扫下来至少要三四个小时,一年下来,郭德刚大概用坏了至少80把扫帚。

郭德刚说,他跟师父刘福昌一样,生命早已融入烈士陵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对这里的熟悉,细致到一块砖墙产生了裂缝都如此打眼。

天空下起了小雨,小孙子在一旁为擦拭墓碑的郭德刚撑起了伞。打扫陵墓、擦拭墓碑、扶植花草、讲述历史……郭德刚用忠诚和对英烈的敬仰,将一件件枯燥的小事日复一日地干得庄严、崇高。

“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缅怀先烈。”郭德刚是这里唯一的工作人员,他乐于给前来祭扫的人员讲述鲁班场战斗和长眠于此的英烈故事,哪怕来者只有一人,他也不厌其烦。每年清明节、建党日期间都是参观的高峰,最多的一天,他接待了46个单位、做了28场讲解。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留言本里有很多参观者留下的怀念和祝福,也有不少人在和郭德刚攀谈后被他的情怀感动,写下对他的崇敬。“这是一位将军来扫墓时留下的。”郭德刚翻开其中一页,据说,那位将军在了解到郭德刚也曾是一名军人后,署名“您的新兵……”。

尽管是寒冷的冬日,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松柏树依然翠绿欲滴,它们和郭德刚一样,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护着这里。

郭德刚的师父,第一代“守陵人”刘福昌2018年7月去世,他用50年的时间践行了“守到死”的承诺。如今,已年过古稀的二代“守陵人”郭德刚说:“我也会像师父一样守护好陵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
相关链接
图云观 | 一声芦笙起,百年匠艺传
图云观|贵州“功臣村”一等功臣回村记
图云观 | 纸会唱歌
图云观|遗世独立的屯堡文化,留存贵州六百年的江淮古韵
图云观 | 溶洞图书馆 书香溢山村
图云观|苗族剪纸 藏在非遗中的非遗
图云观 | 传承400年的苗族仪规 “舞龙嘘花” 不只是惊险刺激
图云观 | 贵州腔调 地戏少年
图云观 | 苗侗村寨集体社交“吃相思”
图云观|音乐让他们燃起星光,7位孤独症孩子的“星天使乐队”
策划/黄蔚 吴蔚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蔚 赵珊珊
编辑/赵怡 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6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