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媒体采访四组
9月26日,采访组来到衢江区云溪乡希望新村。走在宽敞的进村道路上,让感到人心旷神怡——两旁是亭亭如盖的香樟树,稻田里扬起绿色波涛,碧空如洗、远山如黛、湖水静逸,颇有一番青绿诗意。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只有20多年历史的村庄。
87岁的村民杜延娇见证着希望新村的成长。“从2002年到现在,我对希望新村从不习惯变成了离不开。”每天,她都会在村里初心路路口待上一段时间,墙上“景美、人和、村强、民富”几个字格外显眼。
2002年“8·15”洪灾,衢江区双桥乡部分地区发生山体滑坡,冲毁村民房屋。为安置洪灾群众,希望新村承载着146户灾民的希望而诞生。2002年12月2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冒着寒风冷雨,来到希望新村看望灾民,嘘寒问暖,问他们搬过来之后救灾物资有没有落定、建房子的钱够不够,穿什么衣服,吃的菜哪里买。殷殷关切激励着灾民早日重建家园。
此情此景,希望新村的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郑炳耀一直记在心头。此后三年间,他为村中的房子放样打下地基,帮助移民们安家落户,也为希望新村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2005年,衢江区举村、岭洋、湖南等乡镇下山脱贫异地安置的村民,也陆续在此落户。从此,来自6个乡镇44个村的494户移民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一开始,一个村内,村民口音、习惯大有不同。“你是库区的,我是灾区的”,村民矛盾不断,纠纷频发。为淡化“你的我的”的派别意识,消除村民间的隔阂,第二任村党支部书记吴水香在实践中慢慢探索总结出了“人和六招”——快板聚心、村歌归心、凉亭谈心、调解稳心、微笑暖心、教育齐心。
“肯定是搬下山好!”45岁的叶德孟说,2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大山里的泥水工,干活要走很远的路,“想结婚,但别人都觉得我是山里的,不仅交通不方便,家里条件也不好,没有姑娘愿意嫁。”如今,叶德孟和妻子郑丽新在希望新村经营着两家小型超市。
“生意不错,日子越过越好了。”郑丽新说,孩子每天有校车接送上下学,到了傍晚,村子里更是热闹,“跳广场舞的、散步的,和城里没啥区别。”她笑得合不拢嘴,“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快乐成长。”
“2002年,希望新村还是一座黄泥山。那一年,我刚去当兵。等我从部队回来,这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新村第三任村党支部书记吴小刚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村子人心聚、环境美,“但要发展,关键还得靠产业。”
2017年上任后,吴小刚就引回几位在外发展的年轻人,一起带动村庄发展。
义乌老板何小平也闻讯赶来,“希望新村环境好,大家要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也很大。”何小平很快在村里建起厂房,主要生产外贸手袋和加工棉纱线。在他的引领下,希望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来料加工特色村,解决380余位村民的就业问题。
“我每个月高的话能有七八千元收入呢,最低也有三四千元。”村民李金娇说,来料加工是计件工资,而且就在家门口,方便她照顾家庭。
“我们还有很多梦想正待去奋斗、去实现。”吴小刚说,眼下,村里正在抓紧建设一个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共富工坊”项目,以大项目落地推动产业进乡村、农民大就业、农民大培训,打造以新农村、新农民、新产业为特点的“三新”共富模式。“项目建成后,村里的农产品、来料加工成品可以通过线上销往全国各地,让村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吴小刚的眼神中透露着无限期待。
“遥望希望林,喜看新排房;漫步初心路,常顾乡贤馆。幸福路上谋幸福,希望新村新希望……”采访组再次穿过那排高大的香樟树离开希望新村,村歌《希望之歌》依然萦绕在耳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6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