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16 13:34:00 来源:戏说三国

传统意义上的中学历史课本,会把明亡的原因归咎于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满清入侵。

但课本不会告诉你的是,明朝实际灭亡于财政崩溃。

中国这样的大一统国家,财政体系是国家机器组织和调用社会资源的基本盘(即“筹钱”与“花钱”),要保证很大的红利和收益才能维持统治,这就很考验中央政府在关键时刻集中资源处理危机的能力。

整个明朝是一台巨大的、沉重的、步伐缓慢又拒绝改变的国家机器,依靠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维持运转,陷入财政危机后,明朝的灭亡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其他的外部问题,不管是李自成还是满族人,都只是内部要素无法应对的表象。

为什么明朝的财政会崩溃?

这个问题要从明朝建立的开始去追溯了。

01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贫民,当过乞丐,做过和尚,没文化,造反出身得天下,一辈子活得焦虑不已,他嫉妒、恐惧、极端、残忍、控制欲强、缺乏安全感,唯独怕别人抢了他家的皇位。

于是他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做藩王。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明初分封藩王图,特别感谢作者,见右下角

大儿子朱标要继承皇位当太子,其他的,统统一律封为各地藩王,效仿汉朝高祖皇帝,以亲王封藩来拱卫“家天下”。朱元璋一辈子拿自己和刘邦比较,模仿他的做法,琢磨他的想法,因为只有他俩是平民出身造反,英雄总是惺惺相惜得。

历史上还有一个搞藩王制度就是西晋,这个晋朝是司马氏篡曹魏而来的,属于得国不正,天生道统就有瑕疵,所以开国皇帝司马炎也缺乏安全感,也要搞藩王制度维护家天下。以后出了事,总有自己血脉的孩子能当上皇帝——这是典型的地主小农主义的思维作祟。

藩王分封了,但历史总是造化弄人,他们都想防备外人造反,恰恰搞了藩王分封的都是藩王们自己先造反了。

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明有靖难之乱。

前面的朝代,不管怎么说,最终都是中央政权平定了叛乱,掌握了话语权,唯独到了明朝,造反的成功了,燕王朱棣夺了皇帝侄子朱允炆的权,登上了铁王座。

这就尴尬了,朱棣出身藩王,他总不能废了藩王——那样相当于猛抽自己耳光说自己是造反贼,也不能不管封藩制——以后万一再来一个燕王怎么办?自己的儿子们也要失踪于火灾中吗?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明成祖朱棣画像

朱棣想来想去,不亏是永乐大帝,的确让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按历史惯例,藩王在封地属于有相当权力的诸侯——有行政管理权,有自己的军队。朱棣把这些藩王的权力全废掉,只保留了给藩王的经济特权——国家给藩王丰厚的俸禄,给藩王封田,相当于好吃好喝把藩王养起来,其余的事情都不允许藩王去做,连出封地也不行。

我们可以称之为财政养“朱”计划。这个法子倒是有效防止了藩王作乱,但是,却给国家财政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别小看这些藩王群体,一生二,甚至一生十,十再生百千万,古代晚上没什么好的娱乐活动,这些养尊处优的王爷们只好拼命造人。到后面指数级裂变,明朝朱姓宗室人数猛增,以至于后期成为尾大不掉之势。

明代藩王制度是世袭罔替,亲王的长子也是亲王,其余儿子降一级就是郡王,郡王的长子是郡王,其余儿子降一级变成镇国将军,以此类推,直到奉国中尉,岁禄二百石。之后不管是长子还是其余诸子皆为奉国中尉,永不再降,皆可世袭罔替。

据黄仁宇统计,皇室成员一直处于在不断的膨胀中。在1529年(嘉靖八年),就报告说玉牒中有8,203人,40年后这一数字达到28,492人,估计到明末,开国皇帝的直系男性后裔接近10万人,考虑旁系男性后代、相关家室,财政供养群体人数要超过100万人。

因为朱棣设计的夺藩王政军权制度,藩王不能干预地方政务,不能出封地,所以明朝的藩王其实就是被猪一样养着等死。

大家感受一下明朝皇室给财政造成的负担。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明朝后期皇室消费占支出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明代财政支出主要就是军费、官员俸禄与皇室开支,对民间的救济支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作为朱姓宗室,他们养尊处优,四体不勤,又不干活只能等待百姓的供养,并老是站着茅坑不拉屎,在当时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这些宗室占据着,成为明代财政的沉重负担。

明代初期还好一点,宗室人数不多,财政负担不大。到了明末,随着朱家子孙人数急剧膨胀,到1602年,明代皇室支出已经达到1526万两白银,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高达52.89%。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明代画中生活场景

也正因为这些皇室人员的沉重负担,明朝财政的韧性极差,稍微遇到一些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户部就要告急,国库几乎被掏空。然后是拖欠军饷。在天启与崇祯两代,拖欠军饷成了常态,所以军队士兵一个个瘦弱不堪,士气低迷,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军队打仗呢?

还有领不到工资的官员,或者不干事,或者就自己去“想办法”——这就直接导致明末贪腐成风。

02

朱元璋决定做的第二件事,彻底伤了大明财政的根基,他把明朝的铸币权给搞没了。

前面说过,朱元璋没文化,是指他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哪怕他成功以后拼命读书,请老师讲课,但对很多事情仍然是一知半解,思考的决策有欠周全。他的性格敏感多疑,残忍嗜杀,结果导致身边的人普遍不敢劝谏他,很多错误的政策固化下来,给明朝带来了持久而巨大的伤害。

明朝以前,中国历朝历代主要的货币都是铜钱(和大家印象里普遍使用“银子”不一样,白银其实只用于大宗交易结算),但是中国却是一个贫铜国,铜矿少而且开采难度很大,所以铜在古代都属于贵重金属,价值很高。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明代开矿工人雕像

所以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铸造铜钱都异常小心,非常谨慎和重视,会设置专门的部门和官吏去监管——用价值较高的稀缺金属去制造大量流通、价值单价较低的货币,政府是亏本的,方便民间。

相当于我们现在国家用黄金来制造一分钱的硬币,即使黄金含量少,其价值也远高于1分钱,中央政府都是肉疼的,但古代没有办法,除了贵重金属,没有其他合适制造又能控制的材料。

所以,中国古代货币就陷入一个怪圈——当统治者铸造铜含量较高的货币时,民间的选择就是大量收集铜钱然后融化提取铜来套利;当统治者铸造含铜较低的货币时,又因为这个铜钱显得粗制滥造,仿冒很容易,被民间拒绝流通。

最关键的是,中国铜矿少,产量更少,随着人口的争夺经济的增长,这个主要流通货币就严重不足,造成通缩,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铜钱还有着不可克服的缺点,那就是价贱体重。比如在宋代买一匹马,要用50贯钱,重达250斤,两个人也未必能背着走上几里路,一匹马都是如此,更不要说大宗商品交易了。

所以,从宋代开始,统治者就开始寻求替代的货币。这个大家在课本上都学过,宋朝第一个印刷了纸币,名字叫:交子。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宋代交子图样

宋代负责铸币和交易的官员应该是世界上第一批懂得“准备金”制度的人,他们在发行交子时也配套设计了准备金,即官库里储备对应的金银数量,按照储备金额发行印刷交子,来保证其价值。

宋朝因为通过交子发行掌握了这个铸币权,以国库和税赋挂钩交子,只有官方可以印制交子,也只有官方承认的交子才具有流通价值。交子在市场上有无与伦比的威信力,民间不仅乐于接受交易实物使用,愿意拿出金银兑换,也便于携带异地交易,宋朝因此掌控了历朝历代最大的财富动员能力。

南宋偏安一隅,但是却能从四川钓鱼城到湖北襄阳,长达数千公里防线上调动全社会资源对抗巅峰时期的蒙古大军长达数十年,交子可谓是功不可没。

相比宋朝人,蒙古来的元朝统治者在金融方面操作水平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蒙古王爷们当然也明白发行纸币的好处,但他们贪婪成性,只想依靠纸币来掠夺民间财富。

元朝官方制定的纸币叫作“钞”,元代大部分时期,不铸造铜钱并禁止使用前代铜钱,钞是唯一通用的法定货币。蒙古人发钞开始还有点节制,后面就乱来了,最后这个元朝的钞很快就变成废纸。

缺钱了,就安排印刷一批,然后发放给各位王爷们,王爷们安排下人们出去强行采购使用,老百姓手里的元钞很快膨胀贬值,成为废纸。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几乎全盘继承了元朝制度,其中也包括这个纸币。不过明朝的纸币加了一个字,朱元璋自己改的名字,叫作“宝钞”。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大明宝钞

朱元璋发行纸币吃相比蒙古人还难看:一方面缺钱时候拼命印钞采购,另一方面规定民间缴纳赋税时,使用宝钞不得超过三成,另外七成需以实物交割。

老百姓心里都MMP啊,只印钞不回收,这摆明了是用白条抢实物啊!所以,明朝的纸币贬值比元朝还快,朱元璋还没死,这个明朝宝钞已经沦为废纸。

朱元璋为了保证宝钞发行,不但禁止金银在民间流通(但是缴税可以),还停止了铜币的制造。

纸币变成废纸,铜币也不发行,民间就自发将金银作为流通的货币,以前大锭白银用于大宗交易,民间为了使用方便把锭银敲碎,用称中药的戬子称重,逐渐自发用碎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

这下好了,明朝政府丧失了民间公信力,铸币权没了,整个社会被迫接受以白银作为事实主体货币,终明一朝,再没有成功恢复过纸币的信誉,而且中国不产银,铸币的材料也不由自己说了算,这基本上导致明朝政府在财政方面是个绝对的“小政府”——不控制自己的货币,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干预能力几乎为零。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明清时期的白银

当时的白银主要靠外贸供应流入。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顺差,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是畅销全球几千年的硬通货。到明朝中叶,有学者估算,当时中国的白银数量要占全球的一半。

一方面是日本商人从山东浙江福建一带与中国沿海交易流入,另一方面是西方采自中美洲的白银,自东南亚华人华商交易流入。

在公元1634年以后,迫于形势变化(英国同西班牙争夺海洋霸权),西班牙限制了美洲白银从菲律宾进入明朝的数量,直接导致从菲律宾流入的白银数量锐减。同年日本德川幕府也迫于白银外流的压力,急需改变常年的贸易逆差,也开始拒绝同澳门来的明朝人做生意,从日本方向输入白银的途径也被关闭了。

白银输入的锐减,直接导致白银价值的飙升,紧紧卡住了明朝帝国的咽喉。一方面赋税必须使用白银交付,白银价格的上涨让赋税显得额外沉重,很多商贾富户因此破产,江浙地区接连发生“人去屋塌”的现象。另一方面白银的紧缩,让银铜的兑换比例迅速增加,之前还能使用铜钱兑换银子来购买粮食勉强度日的百姓,现在连粮食都吃不起了,让本来就生活在温饱线的百姓雪上加霜。

03

朱元璋做的第三件事,就是禁海政策。

也就是禁止民间出海,禁止民间与海外进行贸易。

为什么呢?朱元璋认为,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会勾结蒙古人颠覆大明,于是下令实施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明代沿海剿匪图

禁止海外贸易,直接导致了明朝财政体系是个瘸腿的跛子——没法收取关税。

以天启六年为例。当年明朝财政收入包括田赋收入米麦2600万石,军屯400万石,盐税200万两左右,金花银100万两(税粮折收的银两),茶税10万两,另外就是税收中收取的纺织品等各种实物大致折价几十万两。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一组数据作何感想?这是一个非常经典自闭循环封建庄园经济的财报,完全依赖农业生产的税收结构。在田赋之外的收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茶税才10万两,占比不到10%,要知道中国那时候每年向世界出口多少茶叶?关税压根都没有,那时候明朝民间和海外私下交易规模巨大,光是白银净流入每年都高达数十万两,为什么明朝政府只能眼睁睁看着如此巨额的贸易却没有征收关税呢?

祖宗之策不敢变啊!

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然而隆庆虽然开放了海禁,但是明朝依然没什么关税收入。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那时候已经接近明朝晚期,党争已经严重影响朝堂决策,明朝皇帝无力控制手下阉党和文臣争权夺势,朝堂上以东林党为首的南方沿海系官员极力阻挠征收贸易关税。

为什么以东林党为首的南方沿海系官员要阻扰明政府收取关税?事实上,这帮“光说不练”的东林党不但阻扰明政府收取关税,还百般阻扰明政府征收和商业有关的一切税赋。

只要朝堂上有人提议在沿海收取关税与商税时,立马就有东林党的官员就跳出来反对,理由也是冠冕堂皇——朱元璋太祖皇帝曾经定调过,国家不能与民争利!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影视剧中关于海禁争议截图

这个“民”当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东林党背后的沿海缙绅士族。

这票缙绅士族在海贸与商贸中赚钱赚得手软,当然不肯让政府来抽税。

关税不能收,商税不能收,明财政已经很苦逼了,但更苦逼的是,但是明朝又遇到一个万历皇帝这样贪财的统治者。

在明朝,皇帝要花钱是不能向户部伸手的,皇帝有自己的小金库叫内帑,这个内帑收入主要来源于皇庄、皇店,一年大致有几十万两。

万历上台后觉得内帑的钱不够花(他给自己修陵墓就花了几百万),就派出太监出去捞钱,包括兼并更多的店铺作为皇店,兼并更多的田地作为皇庄,另外就是开矿收矿税。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明朝疆域

其实万历皇帝也没兼并多少土地(估计最多几万亩),但是皇帝自己开了这么一个恶劣的先例,下面官员群起效仿,土地兼并就愈发严重。

地方官员控制不了土地兼并,为了完成税收考计,就在剩余的自耕农身上加征田赋,从而导致自耕农负担越来越严重。

明朝政府既不能征收商税与关税,也不能向官员与缙绅征税,所以,财政有困难就只能在农民身上想办法。

1580年—1644年是著名的小冰河时期,气候严寒导致北方农耕收成锐减,叠加土地兼并以及三饷(明末期为应付辽东军事新开的税赋)的加征,这个三饷后期甚至达到田赋的几倍(明末直接奔着2000万两去了),直接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李自成同学出场的条件也就成熟了。

04

所以,朱元璋开国做的三件事,直接导致了明朝财政体系带有先天性不足,到后面明末的种种社会乱象,以及无力应对满清入侵,其实都是政府财政危机的折射。

朱元璋的短视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据明实录记载,到了崇祯后期,山穷水尽的明财政连藩王的俸禄也要拖欠,没有收入的宗室们或者派出侍卫在各个交通要道收商税——其实就是收买路钱,或者就去抢农民的土地。

当大明的财政崩盘以后,整个社会秩序已经濒临崩溃,明朝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我呼吁大家以后看历史,可以多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去评判,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经济学思维去看待历史,可以帮我们鉴古知今,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明朝财政危局不仅对社会治理带来深远影响,对具体军事行动也有很大的影响,下一次找机会专门给大家写写这个事情,今天就写到这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6 1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宋朝财政收入是明朝8倍,大明朝为什么这么穷?
...。 明朝之所以维持这么低的农业税,那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底层农民,了解民间疾苦,看到群众生活不易,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等政策;另一方面朱元璋是农民义军起家的,知道苛
2023-06-27 14:47:00
明朝灭亡是因为藩王养的太多了吗
...至还享有一定区域的盐铁专卖权,可以说富得流油。当年朱元璋实行这个制度,本意是让自己的子孙不要像自己一样过苦日子。虽然朱元璋对于臣子极尽刻薄,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是溺爱至极
2023-04-28 17:22:00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和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朱元璋希望自己的朱家能够千秋万代,世世无穷。为此,朱元璋推行了分封制,将自己的24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形成明朝的藩
2024-04-29 20:56:00
明朝藩王制度:寄生虫般的存在与大明帝国的衰败
...一直腐蚀着大明帝国。分封藩王,历朝历代都在做,所以朱元璋也在沿用这一制度目的是以藩王得权利来巩固中央。本着这个目的,朱元璋做了一件错事,就是分封的藩王,不仅待遇很好,而且军政
2023-10-07 14:42:00
导致大明崩盘的白银短缺,从宋朝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那就会有下一个政权取而代之,于是乎,平地一声炮响,朱元璋出手把蒙古人赶回了大漠之上。朱元璋在做起了中原的皇帝后,也着手收拾这蒙古人留下的烂摊子。朱元璋顺从元制,在缺铜的情况之
2023-03-05 15:58:00
明末一年税收超2000万两,崇祯却拿不出100万两的军费
...是没钱。才以至于各地平民为吃饭而发动动乱。从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规矩,中央将大量财政交归地方管理。到了明朝中晚期,受制于这条规定,反倒是中央国库没钱了。朱由检也没有万历那样心狠
2022-12-21 22:40
明王朝覆灭的根源:经济问题与政治弊端
...么会灭亡!其实主要原因还是这几个问题:第一:藩王制朱元璋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饿着,特意规定朱家藩王不用交税,而且国家还要出钱供养。这个看似没啥,但是按照家族繁衍谱,藩王会越来越
2023-10-26 09:01:00
明朝一个藩王3次从李自成刀下逃生,他有一个“护身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出于典型的“家天下”的私心,想让大明统治权世世代代掌控在朱家子孙手里,朱家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大明朝的福泽、于是他想了个招。其实这一招也不是他首创的,而是由来已久。
2023-02-13 14:55:00
...发了诸侯割据一方与中央抗衡,不利于国家的集权统一。朱元璋是何等的聪明,他为什么不吸取历史上历朝历代分封的教训,而是续行分封呢?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形势造成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2023-03-15 14: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