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的玉器发展与“玉玺”之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22:12:00 来源:戏说三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在一个黑暗时期,南北分裂社会动荡战争频发,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丧葬从简,致使葬玉一落千丈。

从各大博物馆来看,此时期的玉器,仅有简单的玉豕、玉蝉之类的玉器,而且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少见各种玉用具和玉佩饰,说明此时期玉器的加工制造还是少了许多,精工者极少。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断裂带。可能和玉料的受限有关系,当时在西域和河西走廊,割据的诸侯国林立,“丝绸之路”受阻,内地无法得到大量的玉料。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频繁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而严重影响了玉器制造业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玉器种类在汉代玉器器形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和适量增加,玉珩变成了云形、玉佩成了梯形、半月形、心形、在器形上增加了玉辟邪、玉钗、玉串饰、玉带、玉棋子、玉牌、玉坠,饰品中初次出现了戒指,应是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而来。及各种玉佛像。佛像在此时期内常有见到,皇族一般引进玉佛,民间则多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造玉佛供养。如下图:

古代的玉器发展与“玉玺”之争

玉器的表现也折射出一种社会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它对当时已形成的几千年中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是空前而深刻的。汉胡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如下图:

古代的玉器发展与“玉玺”之争

用玉制度也不例外。隋朝统一后,残存于江南的传统用玉制度也随南朝的灭亡而消失,原来流行于北方地区的玉器,成为隋唐玉器的主体。

最为典型的是玉带的使用,北周将军若干云墓中的方形玉带,并有椭圆形玉环,是用来穿戴其他装饰物的。这种腰带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腰带可系佩刀、解锥等生活所必需的用具,称为蹀躞带。蹀躞带在唐朝时,成为官员的必需装饰,以玉质优劣为品级之标准,现存唐代玉带较多。由此可知隋唐玉器主要是受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传统玉器的衰落,实际上是被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玉器所替代,是汉胡文化融合的最好的见证,这一时期的玉器是历史的活化石。

古代的玉器发展与“玉玺”之争

古代的玉器发展与“玉玺”之争

战争使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玉器很少,也给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玉玺带来了灾难,在战争中流离、易手,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玷污了玉纯洁的本质。

关于这个时期也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玉玺的故事,听来也是耐人寻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人刻了一枚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玉玺采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从此,历代帝王无不把传国玉玺当作权力的重要象征,不仅成为野心家觊觎争夺的目标,也是中央统治凭信的国之重器。

得玉玺者即可“受命于天”,一旦失去则被视作“气数已尽”,即使重兵在握权倾一方也不敢为帝号令天下,否则就会遭到天下人的共同讨伐。

关于历史明证的是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农民军打到咸阳得到了传国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传国玉玺,称作“汉传国玺”或“汉传国宝”,珍藏于长乐宫。西汉末,王莽篡权,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为了表示对刘姓汉宝的忠诚宁死都不肯交出玉玺,最后被逼无奈王政君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从此玉玺便失去了一角。后来,王莽命人用黄金将缺角补上了,但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权很快垮台,王莽被诛杀,乱军从王莽的尸体上找到了传国玉玺并拥立刘玄为帝。刘玄后来在与赤眉军的对抗中战败,于是赤眉军凭借玉玺拥立小皇帝刘盆子上位。刘盆子后来也遇到了失败,投降了建立东汉政权的刘秀并献上传国玉玺,于是玉玺重归于汉,并在东汉诸帝手中流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进、袁绍进宫勤王,十常侍及太监们裹挟着汉少帝仓皇出逃。经过一番血腥镇压后,十常侍被杀,玉玺也随之不见了!十余年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战败西逃,放火焚烧了洛阳宫廷。率先攻入洛阳的孙坚部在救火的时候,于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具宫女尸体,颈下赫然悬挂着传国玉玺。孙坚见后大喜过望欲将玉玺占为己有,不料孙坚部下将此事传了出去,以盟主袁绍为首的各路诸侯,都想得到这传国玉玺,于是各怀鬼胎,上演了一幕玉玺之争……

《三国演义》中孙坚带着玉玺返回长沙,在路上被袁绍和刘表截击受伤而死,玉玺落入袁术之手。总之袁绍也好,袁术也罢,最后都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给打败了,传国玉玺再次回到了汉献帝的手中。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于己,建立了曹魏。传国玉玺顺理成章成为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还派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后三国一统归于西晋,玉玺也随之归西晋。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朝代更迭频繁,传国玉玺不断易手辗转流离。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被匈奴部前赵刘聪所夺,西晋灭亡。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夺得玉玺,也如法炮制在玉玺右侧加刻了“天命石氏”,可不久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建立了冉魏,续而拥有了玉玺。在乱世中,所有的野心家都需要给自己正名以顺天命,希望证明自己权力的合法性。

公元352年,鲜卑族慕容南下攻魏。三月,冉闵兵败被擒,五月被杀,可惜一代枭雄落得如此下场。想当年是冉闵的“杀胡令”才让汉人的血脉得以保存。冉魏都城鄭城被北鲜卑大军团团围困。冉魏大将军蒋干等人辅佐太子冉智闭城拒战。据《晋书》中记载:“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由此可见被围困日久的鄭城发生了饥荒,以至于百姓相食,后赵时期的宫女皆被饥人所吃。

无奈蒋干只得一面奉表向鲜卑请降,一面又派人向东晋的谢尚求救。对于以天下正统自居的东晋王朝来说,传国玉玺是证明自己合法性的重要工具。东晋王朝在接到蒋干的求救信后,就派了使者到鄭城讨价还价,目的就是要拿玉玺换取援助。蒋干犹豫不决,不愿意用传国玉玺换其援兵。使者见蒋干还在犹豫,几天后亲率精兵百余人入鄭城驻守,以进一步游说蒋干:“天子听说玉玺已经到了我手中,这才相信蒋干你是真心诚意求援的,调遣军队粮草来救。”蒋干相信了使者的话,将玉玺交给了他。使者一拿到玉玺就秘密护送到东晋首都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玉玺重新成为晋王朝号令天下的信物。

两个月后,鄭城被鲜卑族攻破,冉魏灭亡了,但鲜卑人已无法得到传国玉玺,便谎称得到了玉玺,登基做了皇帝。慕容儁想让天下人信服,证明玉玺是在自己手里还改玉玺为“元玺”。

在这个时候,群雄并起人人都想称王,可玉玺只有一个。于是各路豪强枭雄私刻玉玺,以示正统。如东晋朝廷南逃后,就自刻了玉玺。此外还有西燕慕容永刻的玉玺、姚秦的玉玺……他们私刻玉玺的行为,使得后世许多枭雄不断效仿。

真正的玉玺仍留在建康,随着东晋、南宋、南齐、南梁世代相传。一直到侯景之乱,侯景很快被杀,叛乱被平定。但玉玺却被侯景任命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趁乱拿着潜逃到了广陵,而后又被郭元建抢走。

郭元建将玉玺献给了北齐的辛术,辛术再转献给北齐朝廷。传国玉玺遂为割据黄河中下游的高氏所有。后来南陈取代了南梁,也私刻玉玺,于是玉玺越刻越多……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传国玉玺落入北周。四年后,外戚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传国玉玺成为隋朝的国宝,并改称为“受命玺”,所谓隋命天授。隋朝灭陈后很快统一了全国,便将那些私刻的玉玺统统没收。

隋唐时期是中国的鼎盛时期,传国玉玺一直掌握在皇室手中,被视为国家至宝。唐末朱温篡位后,历史进入了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再次遭遇乱世,厄运迭起。朱温建立的后梁掌握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给取代了。

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领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尽。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玉的传奇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一件玉器的流传见证了太多扣人心扉的故事,故事里有战争的烽火、铁血的柔情、朝代的更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0 0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秦始皇传国玉玺究竟流落到了何处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制作一枚传国玉玺,玺纽采用五螭交扭的形状,印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由李斯书写。这枚玉玺成为历代正统皇帝的象征,地位超然,流传千载。然而,在漫
2024-01-10 09:32:00
琳琅吉玉的传奇故事
...六国,这块“和氏璧”便被秦始皇琢成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天子 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帝王无上权力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帝王将相均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所谓的“
2023-09-01 15:52:00
《大侠立志传》传国玉玺结局介绍
大侠立志传传国玉玺结局什么意思?大侠立志传传国玉玺结局是游戏中最屌的结局之一,但是很多玩家不知道大侠立志传传国玉玺结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大侠立志传传国玉玺结局介绍。大侠立志
2024-01-19 00:02:00
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真的被元顺帝带入沙漠了吗?
...,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因材质为玉,称为“玉玺”,其有六方,分别为“帝之玺”、“帝行玺”、“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
2023-05-22 12:10:00
历史上传国玉玺曾出现在哪些朝代
传国玉玺的下落,一直以来都非常神秘,毕竟史书上所记载的传国玉玺诞生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就像是武侠小说里面人人争夺觊觎的武林秘籍一样,觊觎传国玉玺的人只会是更多,而且
2023-05-15 15:39:00
传国玉玺据说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作的。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绝世宝玉。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
2023-03-17 15:47:00
古代的传国玉玺有多重要?传国玉玺花落谁家,谁就是真龙天子
...在古装的历史电视剧里面,历朝历代的皇帝手里都有传国玉玺,仿佛传国玉玺最终花落谁家,谁就是最后的真龙天子,谁就能够成为一国之君,从而主宰天下苍生。每逢改朝换代,每逢新旧接替,继
2022-12-15 17:04:00
当秦始皇的传国玉玺遗失后,后面的皇帝又该如何处理呢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它的存在代表着皇位的合法性。然而,当秦始皇的传国玉玺遗失后,后面的皇帝又该如何处理呢?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
2024-11-09 19:47:00
清代重视的“传国玉玺”,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的功勋,要数从林丹汗部手中得到了失踪200多年的“传国玉玺”。为何“传国玉玺”如此受清代重视?首先,来看看“传国玉玺”是怎样来的。“传国玉玺”,是由春秋时期著名的和氏璧制成。
2024-06-27 19:3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百岁党员孙继舜:三块弹片仍存体内
孙继舜孙继舜家中珍藏的纪念章等物品。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在同安区陆丰里,百岁老人孙继舜从床上缓缓起身
2025-09-03 08: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