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她回湘打造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智慧农场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5-16 09:1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今日女报5月13日,早稻已进入分蘖盛期,在益阳市大通湖区,翠绿的稻田上方,无人植保机正在根据水稻长势进行精准变量施肥,作业完成后,自动回到机库。

基地库房里,无人旋耕机、无人插秧机等设备已经完成今年春耕的使命,被清洗保养后,静待下一次“出征”。而无人驾驶除草机、无人驾驶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等农机装备,则气宇轩昂,整装待发。

这是“新农人”熊姣军在湖南打造的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的春耕图景。这个农场已经实现“耕、种、管、收、烘”全流程无人化或少人化作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熊姣军曾经是一名在上海工作的白领,后来卖房卖车回到湖南乡村种田,“我希望让种田变成一种时尚”。

卖房卖车回湘种田

初见熊姣军,第一感觉是漂亮、干练,谁也不会想到她已深耕现代农业多年。

1982年出生的熊姣军家在湖南农村,回忆小时候的种田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小时候,农村搞双抢时累得要死,晒得要脱两层皮。插田、割禾、打稻谷、挑稻谷等都是人工,家里才3亩田,双抢要搞一个月。”因此,“跳出农门”成为很多父母激励孩子努力读书的共同理由。

后来,熊姣军考上了大学,就读国际贸易专业,并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她的丈夫则在上海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到了中层管理岗位。夫妻两人每年的收入颇丰。

但2011年,熊姣军毅然放弃上海的高薪职位,回到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成立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生态稻米和特色水产。

“或许是内心的乡土情结让我下决心辞职吧。”熊姣军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体验城市的繁华后,她更想念看着农作物生长的那份喜悦,而且,在城市生活久了,发现吃得健康成为很多人的共同诉求,因此她想回农村,生产健康的粮食。当时,上海、苏州等地的乡村农业机械化耕耘的场景,也给了她信心,觉得农业大有可为。

熊姣军刚回家当农民时,家里人大多不支持,只有她的丈夫支持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当时是我独自先回来创业,一个人选田地、厂址,一个人对接改建厂房、协调装修、选购设备……每一次都是报喜不报忧。”

熊姣军的丈夫懂她、理解她,并坚决辞职回来帮她。两人最终把在外打拼购买的房子、车子都变卖,回到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种田。

创业伊始,一切并没有相象中那么美好。

为了推广有机肥料,已很多年没有从事农业体力活的熊姣军,亲自为客户配送、运货,一袋50公斤的肥料,她深吸一口气,就自己扛到了肩膀上。

头3年,熊姣军亏光了所有积蓄。在家人的支持下,熊姣军反思、学习、实践,跑遍湖南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直到第5年,熊姣军才算站稳脚跟。

“内心深处也曾有一点点后悔,但是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熊姣军说。

院地合作助种田公司变高新技术企业

熊姣军的公司虽然是一家种田的公司,但在她的努力下,成长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10多个单位都有过合作,曾经一年就承担了20多个科研项目。”熊姣军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介绍,她流转的1000多亩耕地中有100亩试验田,合作模式是院所高校设计科研方案、划拨科研经费,她则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为了保障每年前往农场的不同团队、上百名科研人员的住宿,熊姣军特意建了一栋二层小楼,给每间宿舍安装了空调。而她本人也成为学生们的“田间导师”和“生活管理员”。

院、地合作模式的好处非常明显。熊姣军说,最明显的就是农场成了“技术特区”,她和周边的农民能够第一时间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大家经常发出‘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种田’的惊叹。”熊姣军介绍,比如湖南农业大学等团队实施的“减肥增效”和“高档优质稻栽培技术”试验,成果在前几年已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当地每亩稻田的化肥施用量减少了50%,亩均增收400元以上。

在与不同的科技院校和专家的接触中,熊姣军心中“穿着皮鞋坐在办公室就能把田种好”的梦想在熊熊燃烧。尤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打造的水稻无人(少人)农场让她心潮澎湃。

时机在2023年成熟。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什么是再生稻?再生稻是指种一茬收获两回,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具有一定产量的水稻。种植再生稻,省种省工、减肥减药,适宜在温光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推广。

熊姣军决定打造一个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家,劳动力短缺,而再生稻+无人农场就能避开劳动力短缺这个问题,而且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熊姣军的想法得到了罗锡文的支持,最终形成了以罗锡文团队研制成功的水稻无人(少人)农场关键技术及装备为基础,由3位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所在团队——华南农业大学的农机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的栽培团队具体指导,采用“公司(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的产学研用结合模式。

无人农场这样运作

耕田有无人耕田机,播种有无人插秧机、田间管理有洒药施肥的无人植保机、收割有无人收割机、稻谷收回后有智能化管理的烘干机……在熊姣军的400亩无人(少人)智慧农场,已经实现“耕、种、管、收、烘”全流程无人化或少人化作业。此外,农场还构建了包含高清视频监控、TD-LTE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技术等智能管控平台,可以进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

“灌溉只需要通过手机操控就能完成。”熊姣军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介绍,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哪一块田需要灌水以及灌水量,并通过手机开启灌溉。如果要晒田了,也可以通过手机遥控,把排水口打开,进行排水。

再生稻的第二季产量与收割机很相关,为了提高产量,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减少收割机履带对稻茬的碾压。为此,熊姣军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在前期就对田地进行分块规划,保证插秧的路线要直、禾苗与禾苗之间的宽度要适当,以尽量实现收割机运行时履带对稻茬零碾压。

无人(少人)农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熊姣军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以前一家四口种三亩田,双抢时要辛苦劳作一个月,现在双抢时,300亩田2个人只要半个月就能搞完。“人力减少一半,时间少了一半,效率提高了上百倍。”

据了解,普通的再生稻第二季亩产约150公斤,熊姣军的再生稻第二季亩产约500公斤,“去年,我们的再生稻两季平均亩产1192公斤”。

在熊姣军的带领下,不少农民也开始种植再生稻,附近的其他种粮大户也共享她的现代农业机械。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和她一起种田。

“我的公司里有很多本科生、研究生。他们每个人都能开农业机械,都能在田里秀一把。”熊姣军说,“我想告诉大家,种田也可以很时尚,种田不是摸锄头,而是摸科技产品。”

近年来,由于对各种农业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熟练运用,熊姣军成为大家的学习对象,不仅每年要接待10多批观摩学习团,还常常受邀去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为学生讲课。

同时,熊姣军发挥农业“领头羊”和“湖南省三八红旗手”的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在大通湖区共带领733户脱贫户发展优质生态稻米产业。通过直接帮扶与股份合作,熊姣军及宏硕生物科技公司免费发放了187万元的生产物资,给相关人员分红50多万元,每年发放工资200多万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6 1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王昊昊 徐钢今年8月,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再生稻无人农场示范基地进行实割测产,测产专家组测得头季再生稻亩产最高为830.7千克,平均亩产为788.2千克。这是全球首
2023-09-20 02:55:00
无人农场智慧耕种
...率的五六十倍。作为种粮大区,去年年初,大通湖区启动再生稻无人农场项目,建设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由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教授团队、湖南农
2024-04-14 07:59:00
...通过“农机+农艺+智能”融合,实现高效智能化生产走进再生稻无人农场(创新故事)本报记者 蒋建科《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4日 第 19 版)6月是水稻分蘖的重要时
2024-06-24 05:58:00
新技术让农业更智慧(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4日 第 10 版)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再生稻智慧农场,无人驾驶收割机在作业。陈振海摄(人民视觉)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2024-09-04 07:11:00
春耕时节育秧忙 “一种两收”效益高
...文转自:芜湖日报□记者 花磊 文/摄眼下正值我市早稻和再生稻育秧、播种的最佳时期,全市各种粮大户抢育秧苗,辅以各种新式、智慧农业机械的使用,为春耕生产提速、增效。3月8日,湾
2024-03-15 01:50:00
在“再生稻之乡”看耕种新“稻”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晔深秋时节,自贡市富顺县的再生稻进入收获期,稻粒飘香,“丰”景动人。作为“再生稻之乡”,富顺再生稻蓄留面积占四川全省再生稻面积的十分之一。立足优势,当
2023-10-29 06:44:00
江西大力推广再生稻稳粮增收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南昌5月4日电 题:江西大力推广再生稻稳粮增收新华社记者陈春园春耕时节,在江西省丰城市董家镇千亩富硒水稻种植基地,柏树村种粮大户陈述满正熟练地把秧苗放入
2023-05-04 19:51:00
...学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全国再生稻首席专家彭少兵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再生稻首席专家唐启源教授等团队的支持下,大通湖区投资1000万元打造全国第一家智慧无人
2023-04-21 15:24:00
年轻人接力农业生产 湖南农村现“智慧”变革
...了要管理智慧育秧工厂和两个连栋智慧育秧大棚,还要为再生稻智慧无人(少人)农场培养优质健壮的秧苗。3月22日,熊姣军位于大通湖区的智慧育秧大棚正生产繁忙。徐钢 摄去年,熊姣军的
2024-03-28 22:31: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小米SU7爆燃遇难者母亲清空事故相关微博
快科技4月3日消息,日前,“小米SU7高速上爆燃致3人遇难”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今日,查询事故遇难者母亲“诗雨370491153”微博发现
2025-04-03 00:41: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本报石家庄电(记者史自强)近日,2024河北省海外人才技术项目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暨颁奖仪式在石家庄市举办
2025-04-03 05:33: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AIGC成为热议话题AIGC来了,影视创作准备好了吗?(解码·文化市场新观察)本报记者 刘 阳近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
2025-04-03 05:55: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刘涓溪研发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建成国内首条反渗透复合膜生产线,研制海水淡化工程应用的反渗透组件……50余年来
2025-04-03 05:55: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案情】某视频公司委托某榕公司根据该视频公司提供或确认的微短剧剧本,制作单集时长不超过3分钟的视频短剧
2025-04-03 06:15:00
加快技术创新  促进产业升级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约1000家中国企业参展2025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加快技术创新 促进产业升级本报记者  刘仲华 徐 馨中国企业制造的人形机器人成为2025年汉诺威工博会的明星产品
2025-04-03 06:17:00
创新“膜”法,向海洋要淡水(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50余年研究海水淡化——创新“膜”法,向海洋要淡水(讲述·一辈子一件事)本报记者  顾 春高从堦(后排左)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2025-04-03 06:32:00
霸榜全球开源模型前三杭州日报讯 4月2日,全球AI开源圈炸锅了——杭州的3个大模型直接包揽Hugging Face榜单前三
2025-04-03 06:49:00
跨境电商出口平台数占全国三分之二杭州日报讯 在商业领域,资本流向往往是市场潜力的风向标,跨境电商正吸引各方投资者与资本市场的关注
2025-04-03 06:49:00
华为Pura X真的适配好了吗 我看鸿蒙玩得挺嗨的
不出意外的话,这几天大家应该都被华为Pura X 给刷屏了吧?前两天托尼也给大家聊了很多这机子的上手体验,文章发布以后
2025-04-03 07:11:00
国补价3699元起!小米15/Pro全系降价:最高降500元
每年的4月6日是米粉节,今年米粉节将至,对应的活动已经悄然开启。小米15和小米15 Pro迎来官方降价,最高降价500元
2025-04-03 07:11:00
运气爆棚!湖南一男子花4元买彩票中了1242万元:购彩需要理性
4月3日消息,近日,湖南邵阳县一彩民,以一张4元双色球彩票喜中双色球一等奖,2注共计1242万元。3月31日下午,有关单位为该投注站业主颁发奖牌
2025-04-03 07:11:00
苹果CEO蒂姆·库克套现股票:获利2400万美元
快科技4月3日消息,根据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文件,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今天通过出售苹果股票获利超2400万美元(约1
2025-04-03 07:11:00
郑州一店把碰一下贴到招财猫上 支付宝:他才是喵机的爹
快科技4月3日消息,在河南郑州,有一家充满趣味的“火烧夹一切”小店,店里的老板堪称“创意鬼才”。他竟然把一张支付宝碰一下贴到了招财猫身上
2025-04-03 07:11:00
刘洋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发展和改革局摘要:本文基于数字治理视角,从技术应用、工作流程和制度调整、人才建设四个方面探讨档案管理转型的工作要点
2025-04-03 0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