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潜伏者”
建筑垃圾中淘宝贝 暮秋季节,阳光晴好。
终于见到了“潜伏”在老街里的厉永昌先生。
已经退休的他,返聘到大鲍岛街区的一所学校做维修工作,为的就是能够见证改造的进程,并能够在建筑垃圾中寻到“宝贝”:拆卸下来的砖瓦片和居民扔下的老物件。
在1903年青岛酒馆的一角,摆放着他捡来的、收来的老物件:古老的帽筒,小竹凳,洗脸盆架,玉生池的暖壶,冰糕桶,旧收音机、笔记本,小朋友的玩具等。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
一见面,厉永昌先生就给半岛全媒体记者分享了他在收藏红瓦过程中的惊喜瞬间,尤其是前年,新得的宝贝——捷成洋行的小方瓦。为了能够找到这片瓦,他可是等了10年。
“这片瓦在济宁支路得到的,当时很惊喜”,厉永昌先生说,朋友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惊喜得半天没有说上话来。曾经,他在栖霞路四方机厂招待所房顶上发现过这种小方瓦,就一直等待着这种瓦片能够被替换下来。10载春秋过去,终于在济宁支路王德昌房屋顶改造过程中,得到了换下来的瓦片。为了证明确实是自己想要的,他第二天就拿着望远镜,又到栖霞路对比了一下,确定就是这种瓦,填补了他又一个收藏空白。
捷成洋行有怎样的来历?是如何与瓦片结缘的?
一切要从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入侵青岛说起。1897年,觊觎良久的德国人践踏上青岛的土地,青岛村、大鲍岛村等的青砖黑瓦,瞬间成为一片瓦砾,中西文化在建筑上的碰撞从此时开启。
彼时的青岛,在大鲍岛村北部就已经建立了大片的窑厂,“那里的岭地土质特别适合烧砖烧瓦。那时候,虽然贫困人家是用土坯为墙、草为顶,较富有的人家还是盖砖瓦房的,而胶州湾一带使用的砖瓦多由大鲍岛村供应,王家窑厂在清末时已是远近闻名”,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对大鲍岛的描述足以说明,在大窑沟建窑厂并非德国人的发明。
而这也在德国胶澳总督府1899年10月17日的报告《青岛工商业概况》中得到了体现:“青岛最早的工业是中国人以极大努力建成的砖瓦厂,几乎每家中国砖瓦厂都拥有数座砖窑。这些砖窑从小泥洼到小鲍岛,翻过山岭一直延续到扫帚滩一带(今青岛港八号码头附近)”。青砖和小弧瓦覆盖在村民的房屋上,世代繁衍,平和而稳重。
“青岛的红瓦是德国租借时期开始的,是德国人带进来的,大窑沟最早的德国企业是捷成洋行”,文史学者王栋先生的说法表明,德国人改变了青岛的规划,也改变青岛的颜色,“捷成洋行窑厂占地面积最大,产量也多,青岛的胶澳皇家法院等建筑使用的就是捷成洋行的红瓦,而且,捷成洋行的红瓦还通过胶济铁路运输到了沿线,比如潍坊的坊子就有捷成洋行的红瓦,还有济南等地,只要是德国人的房子,都有‘DIEDERICHSEN.JBSENCo.&TSINGTAU’字样的瓦片”。
虽然如此,但厉永昌先生收藏的瓦片中,还是德远洋行的居多。所以,当得到捷成洋行的用量较少的小方瓦时,他才如此激动。
捷成洋行业务广泛,开辟了由胶澳前往其他沿海口岸的航线、代理邮政业务,还瞄准了大兴土木的良机。“于1898年最先在大鲍岛北侧(中山路与堂邑路的接壤处)投资建起了大规模的窑厂,由于捷成洋行有自己的轮船,所以他们的红瓦甚至远销上海等各口岸”。和德远洋行比,捷成洋行建成的时间早,影响力大。该洋行还建成了第一座轮窑,进入机器生产,直到1914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6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