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宁日报
石榴花开幸福长 籽籽同心绘新卷
——宾阳县人大常委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南宁人大实践》采编组
“我们在课余时间跳竹竿舞、抛绣球,感受欢快的节日氛围。”近日,宾阳县凤凰小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体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族学生其乐融融。
这是宾阳县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奋斗的生动实践,也是宾阳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工作职责向主线聚焦、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工作力量向主线加强的结果。
近年来,宾阳县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地方人大职能作用,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沃土,以高质量的人大民族工作,依法履职尽责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开创新时代地方基层人大民族工作新局面。
依托联络站激活和美乡村产业发展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在宾阳县古辣镇古辣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正在进行。驻站人大代表和各族群众坐在一起,共话村庄发展变化带来的喜悦。
近年来,宾阳县人大常委会依托“站点+民族团结”的模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村规民约,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事务入手,引导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古辣镇人大创新打造的“红石榴周末讲堂”,内容丰富,成为村民学习的“大课堂”。“我每周都会来参加‘红石榴讲堂’,通过学习了解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和一些法治知识。”古辣社区李寨村村民姚秀萍说。
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一载体,宾阳县人大常委会要求各站点发挥好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等“五大功能”作用,为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人民代表为人民。古辣镇人大积极探索“联络站+文旅”模式,古辣稻花香里旅游区将农耕文化与自然景观、特色节庆、民风民俗相结合,探索开发观光、休闲、餐饮、农家乐、农耕文化研学等项目,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各族群众共建共享的主体作用,组织各族群众参与乡村风貌整治行动,建设和美乡村。
古辣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王强介绍,联络站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融合发展计划”,建起同心文化广场和长廊,组建同心艺术团,培育了“稻香人大·逢十护驾”法治品牌;结合“三官一员”进站点工作,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普及活动;积极开展“潮起三月三·奋进新时代”、民族团结系列研学、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从娃娃抓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由宾阳县凤凰小学老师编排的“炮龙操”节奏欢快、动作轻盈,深受同学们的喜爱。“炮龙操”的音乐歌词采用宾阳当地方言,动作则由传统的舞炮龙技艺改编而成,同学们在跳操的同时,对宾阳炮龙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抛绣球、跳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炮龙操’很有宾阳特色,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传承炮龙文化,其中的动作考验团队协作能力,很有意思。”学生韦彦彤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教育是主渠道。近年来,宾阳县人大常委会凝聚各方力量,在宾阳县凤凰小学建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体验陶艺、书法、剪纸、扎炮龙等传统文化课程,在玩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得,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我最喜欢实践基地里的扎炮龙课程。我们应该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民族团结。”学校手工社团成员陈浩说。
通过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精品思政课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载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准融入思政课堂,融入民族文化经典传承,宾阳县凤凰小学获评第六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
宾阳县凤凰小学校长韦正君表示,宾阳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走访调研,要求学校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同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发力,推动学校建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各个角落落地生根,最终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以文化引领依法履职浇灌团结之花
宾阳舞炮龙活动历史悠久,以狂热、激烈、奔放展现出“龙腾人跃”的场面。2008年,宾阳炮龙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炮龙文化这块文化瑰宝?宾阳县人大常委会经过走访调研,启动对宾阳炮龙文化的立法工作。通过座谈会、协调会、走访群众等方式,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管理机构人员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反复修改,目前,《南宁市宾阳炮龙文化保护规定(草案)》已通过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一审。
以优秀传统文化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宾阳县人大常委会打好“文化牌”,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促进宾阳炮龙节、宾阳丝弦戏、宾阳游彩架、宾阳织锦技艺等39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
在产业扶持中,各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申请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800多万元,扶持了邹圩红陶、思陇竹编、壮锦工艺品、武陵牛角梳等一批民族产业的发展,有效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经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近年来,宾阳县人大常委会聚焦机制建设,以‘强化组织保障、强化意识教育、融合中心工作’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特别是与全县9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点建设深度融合,把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保障群众利益、凝聚创建力量的有力抓手,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宾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籍表示,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基层人大各项工作的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宾阳篇章。
执笔:本报记者杨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7 08: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