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李咏瑾
近日,“母婴消费陷阱”频上热搜,广大消费者蓦然发现,原来除了价格令人咋舌的高端月嫂和天价月子会所外,奶瓶、推车等婴幼儿常用物品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几轮水涨船高的价格“升级”。
50元一斤的宝宝挂面、100多元一把的婴儿饭勺、300多的婴儿澡盆……只要加上了一个“婴儿专用”的前缀,很多日常家用产品的身价便会一路飙升,究其功用却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化优势。很多母婴品牌虚炒自己的大牌优势,将原本寂寂无名的品牌炒成了网红,将虚高的品牌溢价合理化。再加上测评网站上博主们推波助澜,不断渲染着“抚育焦虑”,似乎只有购买了“正确”的母婴产品才能“一物解千愁”,才是“负责任的好父母”。
新手爸妈缺乏经验与时间,谁都想把“最好的东西”提供给自家宝宝,由于缺少有效指导,很容易掉入母婴消费的高价陷阱。好的父母需要终身学习,补上知识盲区尤为重要。这需要行业协会、医疗机构多方协作,为消费者提供育婴指导,安抚其焦虑情绪,帮助其理性消费。同时,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母婴产品行业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和整治,避免品牌方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为消费者营造安心的购物环境。
各品牌商家也该充分认识到,产品升级不仅是简单的涨价,只有从功能、安全性、绿色环保等方面不断提升,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将普通面条截短就标注为“婴幼儿专用面条”高价卖出等行为,绝非产品升级,消费者上当一次就足以对这类品牌失去信心。更有甚者,还有商家将婴儿成长过程中吮吸手指、睡眠倒退、脚步蹒跚等正常现象渲染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消费者进行恐吓式营销,诱导家长为所谓的针对性产品高价买单;有的所谓大牌产品,实际却是不正规企业代工贴牌产品;有些“专业人设”背后,是一些连生产许可和相关质检证明都无法提供的“小作坊”……凡此种种,已经是涉及商业道德的隐形欺诈行为,需要相关部门重拳出击、及时清查。
从“散养孩子”到“卷在起跑线上”,家长也应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标准和高品质的母婴用品为人们更好抚育婴幼儿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回归养育的本质,不妨善做“加法”和“减法”——善做“加法”,就是用更多的时间、精力与耐心,加强对宝宝的抚育和沟通。最好的“富养”,是让宝宝沉浸于温暖的怀抱和充足的爱意中。善做“减法”,就是从生活的本质出发,合理消费,拒绝盲目攀比跟风,从而让婴幼儿产品回归其使用本质。有时花样繁多的婴幼儿产品,满足的并不是孩子的使用需求,而是家长自己的心理需求。对此,家长需要加以克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9 09: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