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虽然明世宗朱厚璁在入京时坚持不走东华门,表达了不过继于明孝宗的意愿。但实力的不足,让他在大礼议的第一轮斗争中落败。不仅改称明孝宗为“皇考”,还另外下旨称“大礼事必”并厚赏杨廷和等人。(嘉靖元年三月十五)上御奉天殿颁诏曰:“自古帝王以孝治天下,尊亲之礼其来远矣。仰惟圣母慈寿皇太后敬相,皇考孝宗皇帝训育 … 又奉圣母懿旨,上圣祖母尊号曰寿安皇太后,本生父母曰兴献帝、兴国太后 ……(“圣祖母”指宪宗贵妃邵氏,朱厚璁的奶奶)《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之十二》
当然明世宗他不是服软放弃了,而是想“曲线救国”,掌握更多的权力后再来。那怎么“曲”呢,其实说起来也挺简单 -- 结婚。
在古代家族中,男子成婚标志着他可成家立业独立行事。对于皇帝而言,也只有娶了皇后才可名正言顺的亲政并发布旨令(不然得太后垂帘或枢臣辅政)。另一方面父丧后,儿子至少得守孝27个月,这期间是不能结婚的。平民等得起,嗣皇帝能等么?就算他愿意等,他能两年多不名正言顺的亲政么?
所以皇帝们在预感到大限将至时,都会给未婚太子选配妻子。如果来不及成礼,也均会以遗诏的方式命令他们尽快完婚,因为嗣皇帝们是不能自己干“不孝”之事的。
例如明英宗最后一年就在给太子朱见深挑选妻子,并且在遗命里要求“东宫速择吉日即皇帝位,过百成婚”。明孝宗遗诏里也对朱厚照下达了类似的旨意,“嗣君以继承为重,已敕礼部,选婚可于今年举行,毋得固违”。
世宗想结婚就相对麻烦一些了,因为武宗遗诏里并没有要求他尽快完婚的旨意,他总不能在为大行皇帝服丧期间自行下旨礼部要求选后吧。因此他只能被动地指望朝廷和张太后,依照惯例主动为他筹办婚事。
其实正德十六年十一月,朝廷就有人提出得尽快给14岁的嗣皇帝筹办婚事。虽然张太后在当年末就向礼部发出懿旨要求准备选后事宜,但朝廷并没有真正为此事动起来。
所以世宗不得不先在礼仪上服软,装出一副认输的姿态。以便朝廷和张太后将精力转移到他的婚事上,不过这大婚从头到尾都让世宗更觉憋屈。
首先,大婚全程都是张太后说了算。
从名分以及宗法上,世宗的婚事由张太后来决定并没有问题。但从人情世故上,张太后也应该照顾一下世宗母子的情面。只是这个纵横后宫几十年无敌手的皇后,早已养成了目中无人的习惯,更别说退让妥协了。
世宗陪蒋氏第一次觐见张太后时,蒋氏可能是腿软、也可能是还未摆脱当年作为王妃觐见的记忆,反正是跪下去了(不是行正规的叩拜礼)。张太后也是如往常接见命妇一般,不劝慰、不说话,扬一扬手算作答礼以及示意可告退。这对世宗而言,不啻于一种羞辱。
张太后没有询问过蒋氏对未来儿媳有啥期许,而且她自己对未来的儿媳也没啥要求,下达的入宫简选旨令只是要求内官尽快挑出人选。最后一轮面见(宦官带最优三人入宫觐见,由皇帝或太后决定最终人选),张太后也没有通知蒋氏来看看,自己就拍板了。
其次,世宗在自己的婚事里找不到存在感。
在选后以及筹办婚事的过程中,世宗想给自己以及自己娘家这边找些颜面。就派宦官去内阁沟通,希望大婚的相关懿旨能以自己祖母寿安皇太后的名义来发,好歹寿安皇太后也是张太后的长辈。
结果阁臣们没一个站队皇帝的。杨廷和不仅直接拒绝,还暗示皇帝不要故意搞事。
他指出四月派遣宦官赴各地选秀,是由张太后颁发的诰谕,天下皆知。现在改由寿安皇太后下懿旨,属于节外生枝、不由正途。“今日传旨改从寿安,事不归一、礼不由正,何以昭示中外?”
最后,选后的过程也让世宗觉得非常“潦草”。昭圣太后为上选婚,台官言“大名有佳气”,乃求得大名府元城县学诸生陈万言女,迎入宫,致是遂册立之。《明通鉴·卷五十》
为了尽快完婚,世宗自己八成也没有想过搞全国“海选”,但在两京地区搞搞规模性的普选总是应该的吧。毕竟是皇帝大婚,必要的场面和颜面还是得顾虑的。结果皇后人选,张太后和朝廷只是简单的“一言而决”。
注:嘉靖元年四月,张太后下发懿旨令礼部告示京畿八府选后事宜。当年九月十八日,世宗完婚并册封大名府陈氏为皇后。剔除准备皇后册宝、仪仗卤簿等时间,实际选后时间很短。
综上可以看出,至少世宗觉得自己在这场人生大事中如同提线木偶,心中的压抑和愤懑不言而喻。
这些说点题外话,虽然陈皇后是因世宗惊吓而流产致死,但是结婚之初,世宗并迁怒于陈氏。两人婚后感情还是挺不错的,爱屋及乌之下世宗对陈氏家人也很好。不仅封赏世袭伯爵、田八百顷等等,其兄闹事打死人也轻易放过了。
大婚之后,世宗在程序上摆脱了张太后的控制,不用事事再请太后懿旨了,他也开始了他的反攻倒算。
张太后和蒋太后生辰都在二月。嘉靖二年蒋太后生日时,世宗大操大办。不仅命朝中命妇上笺恭贺、入宫拜寿,还大宴以及厚赏在京皇亲勋贵。轮到张太后时,世宗就以张氏自谦的不要铺张为由,下旨命妇免入朝贺寿。
不服抗谏的官员,要么停职扣俸禄,要么交锦衣卫下狱并廷杖。此事之后,再加上世宗大量替换宫中管事太监,外朝就渐渐不得张太后的旨意和消息了(其后世宗又将张氏的两个弟弟下死狱,张氏也不怎么敢与外联络)。
对于外朝,世宗的手法也一样简单粗暴。
像杨廷和这类领袖和元老,世宗的方法是放纵言官弹劾。比如每次杨廷和被弹劾,世宗都是给足面子各种宽慰,辞呈也都予以拒绝。但是他又不严惩相关弹劾官员,所以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就这样嘉靖三年,杨廷和、毛澄(礼部尚书)、林俊(刑部尚书)、孙交(户部尚书)、彭泽(兵部尚书)陆续以年老多病为由致仕还乡。
对于其他朝臣,世宗的方法是重启大礼议。
通过张璁、桂萼重新挑起大礼议的争端,对于不从的官员,世宗就以阻其尽孝之类的理由革职、廷杖。最终在“左顺门案”中通过一次性廷杖134名官员(打死16人),打服了朝堂,也赢得了大礼议的胜利。
明世宗是聪明,但他的很多“聪明”其本质是皇权。集权制度发展到明朝,皇权已占据了绝对优势,外朝以及地方缙绅大户根本无从抵抗。朱厚璁这个未成年光杆用他的实际经历,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09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