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2022年7月29日出台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是全国首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性地方法规,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立法空白。为了全面、准确理解《条例》,刘小冰教授组织法律理论与实务界的相关人员撰写出版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释义》(下称《释义》)。通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结构安排富有特色。《释义》整体结构分为导读、释义、附录三个部分。“导读”部分对《条例》的制定由来、制定过程中立法名称、立法体例、组织管理、规制方法、立法适用涉及的法教义学问题等进行了讨论与思考,让读者对《条例》本身有整体了解;“释义”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分法条主旨、法条演变、法条释义、关联法条四个层次,从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政策解释等多个维度对法条进行了详尽解析;“附录”部分则列入《条例》全文,又因江苏、浙江两省同时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立法,故《释义》特别制作了两省条例的对照表,方便读者查阅对照、比较研究。
第二,立法素材极为宝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尚无中央层面的专门立法,出台《条例》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又因意识形态领域立法的特殊性,立法难度较大,过程较为艰辛。因刘小冰教授参与了起草过程,故《释义》专门设置了“法条演变”部分,对每一个条文的立法沿革都做了完整梳理,清晰透明展示了各法条的发展与演变。这一设计系从历史法学的角度出发,尽力探寻《条例》的立法原意、反映《条例》的法条流变,既能让读者对立法历程一探究竟,又为立法的后续适用及完善提供宝贵的历史素材,更为地方法制史的发展和研究作出了独特的学术贡献。
第三,法条解释较为全面。立法释义一般定位为工具书,即仅对法条本身进行单一的解读。但是,《释义》并未就事论事,而是力求体现“以法教义学分析为主,兼顾理论阐释”“以规范解释为主,兼顾历史解释”“以法律解释为主,兼顾政策解释”的撰写原则。应该说,这三条原则符合我国地方立法解释的实际,并具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目前,全国354个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制定了130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与如此庞大的地方立法主体和数量不相匹配的,则是地方立法理论相对薄弱的现状。江苏的地方立法实践走在全国前列,地方立法理论也必须与之相辅相成。因此,《释义》的出版有助于我国地方立法学的学科发展,更有助于促进地方立法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 赵建阳
(作者系江苏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2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