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有人说刘备伐吴大败令蜀国国力大减,吴国国力也受挫,联盟关系虽然还在,但彼此不免更加戒心,本来魏国国力已是超出吴蜀总和,此时吴蜀再挫减国力就更把距离拉得更远,为以后的伐魏战役埋下了失败的祸根,其实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说过刘蜀应该进川屯兵,待天下形势有变时则兵分两路从荆益两州出发攻魏,则霸业可成。
这个(天下形势有变)应该就是指吴蜀国力已达相当对抗曹魏又愿意共同举兵讨伐的时候,所以说最正确的方针就应该是让吴蜀两国关系搞好,国力增好,一同倾全力伐魏,更可号召其它种簇加入伐魏,才能灭除刘蜀的真正敌人,当曹魏被灭后,东吴就不属于很难对付的对手了,之所以说东吴不难对付,就是看一下后来蜀国被魏邓艾灭后,东吴则随声倒下了。而当时的刘备却为一个人的仇恨不顾江山存亡的后果坚持讨伐一个不成威胁的对手,一个唯一能解危的帮手,蜀国辛苦经营的三分天下局面已成,正迈向成就霸业光复汉室的终点时,这一切就由这个错误的决定上开始瓦解,令蜀国步向灭亡之路,这还正确吗?
刘备伐吴,遂有夷陵之战,并最后以惨败告终。这件事的对与错,历来争论不休。概言之,认为是一个战略失误者居多,几乎没有人认为刘备此举实际上是是一步好棋,只是没有走好,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在此,老郑却要投刘备的赞成票,失败是仗没打好,不是战略失误。
我们知道,刘备伐吴打的是为关羽报仇的旗号,目的是要夺回荆州。因为诸葛亮的鼎足三分之势已成,现在即使联合东吴,进攻曹魏,东吴只要不用实力,兴复汉室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有了荆州,东吴即使不用力,蜀汉两下夹击,破曹魏也有七八分胜算。从荆州出兵比从汉中方便又快捷,对曹魏威胁更大,有威压之势,可直取宛城、许都。荆州物产丰厚,军需供应充足,足兵足食不成问题。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所以无功而返,重要原因就是少了荆州之援。所以,刘备兴兵伐吴夺回荆州,战略上是完全正确的。加上关羽是刘备的患难兄弟,借此报仇也完全在情理之中。一句话:刘备同鞋头脑非常清醒,脑子没有进水,值得打赏,无可指责。
大家还应该注意一点,就是刘备伐吴,丞相军师诸葛亮并没有反对,也没有劝阻。只有赵云说了“国贼是曹操,不是东吴”,对刘备此举给予唱衰。孔明不说话就表示了默许,说明他内心也支持伐吴夺回荆州。这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重要条件,荆州不可没有,乃是决定胜负的砝码。出乎诸葛亮意料的是夷陵之败败得那么惨,久经沙场的刘备不应该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啊!
再者,如果夺了荆州,继续进兵,一举拿下东吴,则更好。那样就不需要“三足鼎立,联吴伐魏”了,而是凭据长江之险,南北对峙,积蓄力量,最后与曹魏决一雌雄。其统一中原,兴复汉室,可以少用十几年的时间。从这个角度上讲,刘备童鞋真的成长了,他可以审时度势,调整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更快更好地实现兴复汉室的大目标。这样看来,刘备的战略眼光已经超过了孔明等人,的确有了称霸天下的气魄和能力。可顶可赞!
可是,夷陵之败的原因何在呢?
老郑以为,一是战前蜀汉中央没有很好地统一思想,没有把诸葛亮、赵云、李严、吴懿等的观点意见统一到刘备的战略思想上来。刘备也没有耐心地把自己的意图讲给众文武,从而形成统一的行动纲领。于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变成了刘备个人的意气用事,焉能不败!
次之,诸葛亮没有做好战略谋划,对进兵用兵做出必要的安排设计。他好像置身事外一样,静观其变,对成败没有一番自己的思考。这说明孔明多少有一些私心,怕担责任。对错反正有主公刘备承当,自己何不落一个清净。所以,夷陵之败,诸葛亮难辞其咎!
还有就是先锋官的选择不慎重。这么大的一次战争,刘备必须有一个文武双全的先锋官。谁最合适呢?如果赵云要守巴渝为后援,那么最合适的人选就是魏延。此人对荆州的情况比较熟悉,文韬武略都属一流,对付陆逊绰绰有余。汉中交给王平、马岱等镇守料也无妨。当然,没有任命黄权作为军事参谋长,也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都没有充分做好,再加上刘备的临战轻敌,认为吕蒙、甘宁已死,陆逊是无名鼠辈,不足为训,连营又札在沿江易燃的树林中,违背了起码的军事常识,凡此种种都无形中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我这么讲,您可能会笑我乱嘚吧,不过一事后诸葛亮而已。其实,就这也是高抬了在下。大凡后人评论三国,有几个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必当真,舌头之功而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8 1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