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新华社密集关注背后,是菏泽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3-31 16:11:00 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南祥伟 菏泽报道

3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3版刊发《犁翻千层浪 人勤地不懒 从春耕一线看山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报道郓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科技春管情况。

同日,新华社客户端发布《山东:黄河岸畔奏响农业“春日进行曲”》,报道了鄄城县左营镇、东明黄河鲤鱼循环养殖基地以及郓城县黄集镇曹洼精品葡萄采摘园的最新情况。

新华社连续推出报道,关注聚焦菏泽农业的春日新图景。除了文中报道外,菏泽各县区在农业上各出奇招,收获颇丰。

牡丹区吴店镇示范园通过智能大棚控温控湿,年产果蔬120吨,产值超3800万元;巨野县龙堌镇应用数字种植平台实现蓝莓精准管理,年产值达2800万元;郓城县蚂蚱养殖基地结合采摘体验形成农旅融合;牡丹区观赏鸽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带动200余户增收;曹县魏湾镇张康村依托黄河湿地开发生态旅游,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种种,都反映了菏泽在智慧农业、特色养殖、农旅融合等方面,正以春日勃勃生机奋力发展,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菏泽市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抓手,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发展、生态养殖融合与农旅经济开拓,传统农业大市正加速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从田间地头的智能化改造到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从返乡创业青年的奋斗身影到农民增收致富的笑脸,菏泽正谱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奋进篇章,为山东这个农业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高质量发展再蓄新动能。

新华社密集关注背后,是菏泽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科技赋能 智慧农业重塑农业新优势

在菏泽广袤的田野上,“科技春耕”的图景随处可见。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传统农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在新华社报道中,在郓城县黄河滩区的张鲁集镇,总投资超亿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该项目覆盖25个村庄、4.5万亩耕地,将为3万多名农民创造更好的耕作条件。

智慧农业是按下发展快进键的“引擎”。在张营街道后彭庄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种粮大户于东进负责的1000余亩麦田里,4台节水喷灌机与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协同作业,通过精准控制水肥比例,实现“一机管全域”,10天就能完成灌溉和施肥,亩产量至少增加100斤。

新华社密集关注背后,是菏泽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3月14日,在山东菏泽市郓城县潘渡镇,农民在麦田里施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同样在鄄城县左营镇,种粮大户王斌的3000亩小麦基地堪称“科技试验田”。近年来,他不仅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还采用无人机巡田、智能监测等新技术,实现了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王斌不禁感叹:“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效率高多了!”

新华社密集关注背后,是菏泽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左营镇种粮大户王斌的麦田,农民正开展杂草防治、肥料喷施等田间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徐速绘 摄

智慧农业技术在菏泽各处都有广泛应用,各个大型种植基地安装智能灌溉系统,依据土壤湿度精准灌溉,节水超30%,提升了农作物产量与品质。除此之外,菏泽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科研院校合作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育出的高产抗病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新型保鲜、加工工艺等延长了农业产品保质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特色养殖 农旅融合探索现代农业新尝试

在夯实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菏泽市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逢年过节吃黄河鲤鱼,早已成为黄河岸边村民的传统风俗。在新华社报道中,曾在外打工的东明青年张旷源在这一尾尾鲤鱼上看到了特色养殖的商机。在东明县沙窝镇张旷源的黄河鲤鱼养殖场,一池池碧波荡漾的水面上,金鳞赤尾的黄河鲤鱼正欢快游弋。目前张旷源所在公司打造的黄河鲤鱼循环养殖基地占地约1200亩,已经投放约14万尾鱼苗。

新华社密集关注背后,是菏泽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在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沙窝镇,东明东开金滩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的黄河鲤鱼。新华社记者刘铮 摄

水中鲤鱼满塘,岸边果园也一片繁忙。眼下正值大棚葡萄管理关键期,在菏泽市郓城县黄集镇曹洼精品葡萄采摘园内,工人们正在对葡萄树进行修剪、拉枝等管护工作。走进葡萄园区,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一株株葡萄秧萌芽展叶,串串嫩绿的果实圆润。在这里工作的果农既能照顾家,又不耽误自家田里的农活,选择更为自由。

在菏泽提到特色养殖与农旅融合,牡丹也是离不开的一环。菏泽拓展牡丹产业链,在观赏旅游方面打造多个牡丹园景区、举办文化旅游节,吸引大量游客,带来丰厚的旅游消费收益;以牡丹种植为核心,牡丹产业还延伸至医药、化妆品、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东明西瓜依托“黄河入鲁第一县”的滩区砂质土壤优势,实现错茬种植、四季有瓜、全年供应、优质优价,形成了30万亩西瓜生产特色区;鄄城肉鸭立足产业转型升级,打通了从种苗繁育到精深屠宰、资源化利用的循环协同全产业链,孵化出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如繁星般闪耀,共同汇聚成推动菏泽农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截至2024年,菏泽市已累计签约、培育特色文旅项目80余个,总投资28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等引领了休闲度假新潮流,游客可参与农事体验、品尝农家美食、入住特色民宿,村民借此经营农家乐、出租房间、销售农产品获得增收。

政策护航 返乡新农人激活乡村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菏泽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扶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新建农业项目、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农业保险补贴,降低农民风险。落实税收减免、用地优惠政策,减轻农业企业和农民负担,优先保障产业项目用地,简化审批流程。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农业科技与经营管理人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平台搭建,种种行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投身现代农业。新华社采访的鲤鱼养殖户张旷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3岁的张旷源就是看准了家乡的前景,成为了“归雁”的一员。“老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回来搞特色养殖,这个方向错不了。”张旷源说。

以牡丹区为例,近年来,牡丹区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出台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普及信息技术、完善物流配送服务等系列有力举措,促进了一批年轻人成长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排头兵”。牡丹区构建了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引才体系”,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建立健全“人才+乡村振兴项目”“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引才体系,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吴店镇村民王国栋原在一家国企上班,四年前辞职返乡做起了蛋鸽养殖。建设了标准化鸽棚,上马了自动化喂养设备,目前养殖蛋鸽2万余对,年销售收入400多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及返乡创业青年发展蛋鸽养殖2万对以上,鸽蛋销往上海、广州等市场;在高庄镇燕王庄村,村民张永志在当地政府鼓励返乡创业政策的感召下返乡创业,建设了高标准的冬暖式日光大棚,着力发展红薯苗培育生产,目前已带动红薯苗育种面积40多亩,亩均收入2万元以上。红薯苗销售结束后,大棚里再种植油菜、菜花等经济作物,每亩地可再增收5000元左右……在菏泽,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的事例不胜枚举。

正如新华社报道中王斌站在麦田里眺望远方时所说:“只要肯干,一定能有更大收获!”从智慧农田到生态养殖,从农旅融合到集约经营,黄河岸畔的“春日进行曲”正澎湃奏响。菏泽正以科技赋能智慧农业、特色养殖发展致富、农旅融合创新突破,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农业传奇。

粮食的丰收、畜牧业的兴旺、特色农产品的遍地开花,都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璀璨成果。如今,一幅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菏农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如今,菏泽不断推动农业产业朝着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创造更多无限可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31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山东定陶: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业为主导的“1+3”特色产业体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10月29日,在山东劲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设备前值守。 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定陶
2023-10-29 19:04:00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后来居上的“菏泽突破”——黄河入鲁第一市高质量发展观察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济南10月26日电 题:后来居上的“菏泽突破”——黄河入鲁第一市高质量发展观察新华社记者王阳圆满完成170多万人的脱贫攻坚和14.6万群众的黄河滩区迁建任务
2023-10-26 21:39:00
河南汝州:种桑养蚕描绘丰收图景
...栽植优质桑树面积近5000亩,桑蚕产业年产值达2000万元。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9月21日,在汝州市焦村镇一处桑树种植基地,村民在采摘桑叶。 近年来,河南省汝州市积极开展桑
2023-09-22 14:32:00
大账细账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潜在增长率仍有空间,需要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新华社记者4月16日,中国经济2024年首季报出炉。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高技术产业投
2024-04-17 05:57:00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济南9月20日电 题:林交会吹来绿色低碳“新风”新华社记者王阳作为促进林业企业交流合作、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活跃繁荣区域经济的全国性林业专业展会,第十八届中国
2023-09-20 14:59:00
乡村行·看振兴丨浙江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描绘未来美好图景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杭州10月24日电 题:浙江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描绘未来美好图景新华社记者朱涵穿行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联合村的街巷里,青山含翠,溪流潺潺,村民们的脸上洋
2023-10-24 21:19:00
菏泽脸谱|我在头版看菏泽⑯:以大河之名 赴齐鲁之约
...居上的新征程中乘风破浪,谱写着崭新篇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等主流媒体,以媒体视角,头版展现菏
2023-06-06 13:34:00
体育事业勾勒发展新图景
...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学生在体育课上跑步热身。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新
2025-03-12 03:51:00
陕西西安:终南山下展开乡村振兴图景,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难题。长安唐村内按照关中民居风格复建的民宿(图源:新华社)通过几年的发展,西安似乎在山川林湖交织、关中民居古朴、人文历史丰厚的南堡寨村找到了答案。而长安唐村前身即为南堡寨村。
2023-12-08 20:08: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国庆中秋假期 厦门继续跻身外国游客最喜爱的十大“中国游”目的地
鼓浪屿以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魅力受到境内外游客青睐。图为鼓浪屿钢琴艺术周演奏现场。(鼓浪屿管委会 供图)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厦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如春风拂过
2025-10-05 08:35:00
河北日报讯(记者刘光昱)9月30日,由雄安新区农业农村局和容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第三届)雄安新区农业嘉年华在雄安郊野公园开幕
2025-10-05 08:35:00
国庆中秋假期前三天 厦门文旅市场交出亮眼答卷
连日来,厦门中山路游人如织,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厦门日报记者 陈偲瑶 摄)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 通讯员 彭军)国庆中秋假期前三天
2025-10-05 08:35:00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进入二审严守安全底线 保持市场活力河北日报讯(记者霍相博)9月28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改情况的报告
2025-10-05 08:38:00
中新经纬10月3日电 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网站消息,为严厉打击盗采盗挖矿产资源等非法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5-10-05 09:29:00
长三角铁路5日计划增开118列客车 涉及安徽多地
大皖新闻讯 记者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铁集团)获悉,10月5日是国庆中秋假期第5天,长三角铁路客流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2025-10-05 11:02:00
吉林省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与G331临近景区示意图来啦!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王涛图片由吉高集团提供
2025-10-05 11:17:00
中新经纬10月3日电 中央气象台10月3日18时继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预计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将于5日白天在广东电白至海南万宁一带沿海登陆
2025-10-05 11:30:00
连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大家一致表示,要持之以恒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2025-10-05 12:02:00
天柱县:罗氏家祠竣工庆典举行 传承家风文化助力乡村文明
多彩贵州网讯 10月3日,黔东南州天柱县高酿镇三寨罗氏家祠举行竣工庆典,来自贵州、湖南两省8县的300余名罗氏宗亲齐聚一堂
2025-10-05 13:04:00
遵义黄花菜闯入韩国市场
日前,一批产自遵义的优质黄花菜,在遵义海关、遵义综合保税区的全程指导与服务下,顺利完成基地备案、报关报检等全流程手续后发往韩国
2025-10-05 13:04:00
圆是循环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秋时节启幕世界的目光又一次投向河北这轮圆是杂技舞台的惊鸿一瞬舞动的飞轮划破长空蹬起的陶缸旋转生风在百年光阴里淬炼于国际舞台上绽放圆是美满这么近
2025-10-05 13:08:00
广东揭阳古城国庆开街迎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肖明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广东揭阳活力古城改造提升项目——中山路308栋南洋风格骑楼修缮完工
2025-10-05 14:05:00
一个青年歌手大赛,一次文旅融合实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当国庆的欢腾遇上中秋的团圆,2025年“汾阳王杯”吕梁青年歌手大赛,也迎来了最高潮
2025-10-05 14: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