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冬日暖阳下,毗邻遵义会议纪念馆的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党员政治生活街上,来来往往的游客驻足在一面面红色故事文化墙前,汲取着红色精神的养分。
“红军在遵义期间,有着严明的纪律,不要老百姓一分一毫,采购军需物资,都是按照市价支付钱币……”在文化墙前,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红色义务讲解员苟德超,配合着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间,把“一张红军收条”的故事讲得精彩动人,围着他的外地游客和遵义市文化小学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没想到遵义会议纪念馆旁还有这样一项参观内容,更没想到还有一位老人当起义务讲解员,让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走进了我们这些游客的心底,让这趟旅行收获更丰富。”重庆游客王唯说。
“爷爷讲的我能听明白,这些不同于书本上的故事,让我知道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勇敢地去面对我们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学生何星语说。
每每听到诸如此类的评价,苟德超传承红色基因的初心都会更加坚定。“退休后,能发挥余热,用好‘红色经历’和思政工作经验为大家做点事,我很荣幸。”苟德超说,“我们要依托辖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把红色文化的根脉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的血脉及灵魂。”
他把早已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变成了一次次红色宣讲,为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今年81岁的苟德超出生在遵义,年少时便常听人言,“红军到,干人笑”;红军卫生员龙思泉救治百姓等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更让苟德超动容。
苟德超说,自己身边不少人,都和红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老红军和后代,我都与他们有过交集。”
带着对红色精神的向往,1961年苟德超入伍边防部队,负责宣传工作,后来又调到云南思茅军分区担任政治干部。转业后,苟德超先后到原八七厂子校和原八七厂技工学校担任教师和党支部书记。他始终将技术教学与思政教学一同安排部署,在培养技术能手适应市场经济的同时,着重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将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勇于创新。
2020年,党组织关系转入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杨柳街党支部后,苟德超又找到了新的舞台。
纪念馆社区位于遵义老城核心区,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红色资源分布其中。这些年来,社区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打造开放式思政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群艺阵地“红歌台”。
年纪最大的苟德超成了社区思政教育基地里最活跃的人。每次党支部活动苟德超都认真参加,积极发言。集中学习讨论中,他总能先行先学,紧扣理论重点和生活变迁,把道理讲得更加透彻、深入人心、令人信服。年轻党员遇到理论问题,他总是主动上前,不厌其烦,耐心解答。
红色义务宣讲员张美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开展一次义务讲解后,作为听众的苟德超单独找到了她,对解说词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他的指导下,我的解说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听众反馈越来越好,宣讲中鼓掌次数明显增多。”张美娟说。
在帮助张美娟打磨解说词过程中,苟德超发现,“思政工作是我毕生无法离开的阵地。”2021年,他加入红色义务宣讲队。
自此,苟德超每天花上一两个小时研读红色文化书籍,经常打草稿、腹稿,把宣讲内容熟记于心,并多次到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地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不断积累经验。
“苟老讲故事前完全吃透了故事文本,他还会根据不同的宣讲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手势动作。”张美娟说,这对我们年轻的宣讲员来说,是个很好的榜样,我们在举行活动之前都会向他请教。
苟德超的行动无形中影响了更多人,加入“红色义务宣讲员”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依托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文化墙等红色阵地,一遍一遍地向游客和群众讲述着长征事迹、遵义故事,受众人数超5000人次。
耄耋之年,很多老人已经退居“幕后”,享受晚年生活,但苟德超仍然乐于在红色思政舞台上不断完成自我革新,他始终用爱党爱国爱家的“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姿态,践行着初心使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5 09: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