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重要成果!上山文化遗址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古水稻田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9-14 07:34:00 来源:杭州网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发布了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新成果。其中,在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的皇朝墩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古水稻田,这一考古新成果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

皇朝墩遗址是第22处上山文化遗址,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主体包括2处台地、1条环壕及1处水稻田,遗址周边还发现古河道、古水塘,以及连接古水塘与聚落环壕之间的水沟等遗迹。其中1号台地位于遗址北部,平面呈近圆形,面积约8900平方米。2号台地位于遗址南部,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25000平方米,已发现灰坑、柱洞、灰沟等遗迹10余处,出土陶器、石器等遗物百余件。环壕围绕2处台地,周长约900米;通过解剖发掘,确认了台地及环壕营建于上山文化中期,存在多次修整迹象,至跨湖桥文化时期逐渐废弃。水稻田位于台地东侧,面积约15000平方米,局部区域发现垄坡和疑似木质遗物残留的朽痕,出土夹碳陶片。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判断水稻田的年代为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遗址。

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距今约10000-8500年。2006年11月,“上山文化”正式命名。经过24年的考古调查,截至目前,在浙江省金华、衢州、绍兴、台州等4个市12个县(市、区)先后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4处,这些遗址以钱塘江流域的金衢盆地为分布中心,形成了一个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的遗址群,是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上山文化作为稻作农业起源,但在考古研究中仍存在最直观的证据缺项,还缺少水稻田的相关证据。皇朝墩遗址最新考古成果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知,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更有力地证明了上山文化在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夯实了上山文化的价值内涵,对上山文化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上山文化遗址群向公众展现了一系列有关上山文化遗址与稻作起源相关的田野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它的发现是考古学界的一项重大突破。上山文化不仅将稻作文化源头推进距今1万年前,还通过一系列科学研究和考古发掘,逐步揭示了野生水稻从采集、利用到驯化的全过程。

当前,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群联合申遗,金华市上山文化遗址管理中心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扛起省申遗专班秘书处职责,协调各方力量,聚焦重大历史问题联合攻关,并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4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跨越10万年,他们用“指纹”解锁中国水稻演化史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上山遗址发现的水稻壳的植硅体(前三排是不同鱼鳞纹数量的扇形植硅体)。地质地球所供图■本报记者 冯丽妃 实习生 蒲雅杰距离杭州约120公里的浙江省浦江县,蓝天白
2024-05-27 06:58:00
“我在马家浜种的水稻收获啦!”
...稻作知识培训,她和爸爸妈妈一起插秧、施肥,精心呵护水稻田。如今,这些稻种长成了金灿灿的水稻,看着大半年的劳作取得大丰收,许一心脸上绽开幸福的笑容。“她在学校里学过‘谁知盘中餐
2023-11-21 06:47:00
...植物遗存,带领观众回到万年前,探寻中华远古先民驯化水稻的故事,以及稻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生动呈现了农耕与社会共同演进的史诗画卷。如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一块陶釜残片,沾
2023-08-20 19:43:00
观潮|亚运会火种在良渚采集,这里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良渚遗址里也有不少等待丰收的水稻田。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9月21日,细雨中的良渚给笔者的第一印象便是“稻田漠漠淡云遮,碧水苍烟去路赊”。很难想
2023-09-22 18:59:00
文明的坐标丨“这里的先民8000多年前就种水稻”有实证
...前,在同样位于澧县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500年的水稻田。风吹麦浪,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静静地讲述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文明,让后世得以窥见那悠远而灿烂的文明之光,感受
2025-01-25 18:44:00
...区,西距良渚古城遗址20余公里,南面是发现了良渚文化水稻田的茅山遗址,西南是贵族墓葬的横山遗址。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联合对玉架山遗址进行了
2024-10-31 07:19:00
...野发掘的同时,考古人员在剖面及平面系统采集土样进行水稻植硅体浓度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两处稻田地层中多数含量超过5000粒每克,部分达到10000粒每克以上,提供了植物考古的证
2025-01-18 22:45:00
城头山遗址是一座城市吗
...认为印度是籼稻的原产国,日本是粳稻的原产国。山人的水稻种植技术非常成熟。水稻在中国的历史远不止6200年,证明中国是稻田的起源国,水稻从中国传到印度、日本等国。
2023-02-01 10:37:00
“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严文明:勤于耕作,不问收获
...横山和茅山等组成的遗址群。其中,茅山发现有大面积的水稻田和配套的道路与水渠等,显然不是一般农户所能有,而应该是一个公共机构经营的农场。在古城以西的矮山区,更发现由岗公岭等十处
2023-12-29 10:44: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楚河汉界落子定盘 山东省第十七届万人象棋(乡村组)总决赛在新泰圆满收官
通讯员 李悦 10月19日,山东省第十七届万人象棋(乡村组)总决赛在山东省新泰市清音棋院落下帷幕。经过三天九轮的激烈角逐
2025-10-20 12:14:00
通讯员 张偌晨在泰安党支部工作指导中心,一场围绕“支部工作怎么干”的实践探索正持续走深走实。这里不仅是党支部书记的“能力充电站”
2025-10-20 12:14:00
顺丰日照“物流+文旅”新生态落地,场景化服务开启行业服务新篇
日照坐拥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与丰富特色物产,每年吸引海量游客纷至沓来。为精准承接游客的服务需求,顺丰自10月以来在日照启动文旅专项服务
2025-10-20 12:14:00
从“一处美”到“一片和”:洛阳城乡共育文明花丨文明中国看河南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为何要多来河南?“豫”人为善的表述里写着多少篇真诚故事?“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河南,聚焦“好人”与“善事”
2025-10-20 12:16:00
永清多部门联合护航秋收秋种
河北新闻网讯(庞趁友、王洁)近日,持续阴雨天气给“三秋”生产带来多重挑战,永清县气象局、永清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2025-10-20 12:16:00
vivo影像馆登陆泉城 打造高端数码新地标
鲁网10月20日讯10月18日,vivo影像馆开业仪式在济南核心商圈泉城路拉开帷幕。泉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小宁、山东vivo总经理王海滨
2025-10-20 12:17:00
鲁网10月20日讯郯城县杨集镇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理念,采取得力措施,精准施策,全力做好秋季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秋冬季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2025-10-20 12:17:00
济宁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开展\
鲁网10月20日讯10月16日,为深化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教育,济宁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联合民盟济宁市委组织开展“黄丝带帮教”法治宣讲活动
2025-10-20 12:17:00
55天攻坚突击!中建筑港沈海高速改扩建工程综合楼顺利封顶
鲁网10月19日讯 近日,由中建筑港承建的沈海高速公路南村至青岛日照界段改扩建工程服务区房建工程施工2标段项目迎来重要建设节点——黄岛西服务区综合楼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2025-10-20 12:17:00
临沂第六中学太原路校区举行七年级建队仪式
鲁网10月20日讯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硕果累累的美好时节,迎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6周年的光辉节日。为传承红色基因
2025-10-20 12:18:00
临沂医保便民新举措:线上绑定“家庭共济”,即可为家人缴费
鲁网10月20日讯 (记者 李文静)10月16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完善医保惠民政策 优化便民服务举措”有关情况
2025-10-20 12:19:00
济宁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荷韵花园社区“香飘邻里‘肠’相伴 反诈知识入人心”主题活动
鲁网10月20日讯为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拉近邻里距离并提升居民反诈意识,近日,济宁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荷韵花园社区党委联合碧桂园天绘小区物业开展“香飘邻里‘肠’相伴
2025-10-20 12:20:00
京冀协同推动就业服务 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在三河举办
河北新闻网讯(马皓琪、胡静微)10月15日,由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办、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承办,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10-20 12:21:00
鲁网10月20日讯国庆刚过,全县的高中生助学金陆续开始发放,符合条件的学生家长纷纷来到农行网点,为学生申办银行卡。为保障广大学生能够及时领取到国家助学金
2025-10-20 12:21:00
鲁网专访青岛政协委员王艳芳:深耕基层二十五载,以“她力量”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
鲁网8月20日讯(记者 薛同春)从1998年踏入社区工作至今,王艳芳已在基层岗位上坚守25年。作为青岛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
2025-10-20 1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