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华上下五千年,夏朝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朝代,虽然略有争议,夏朝的首都据考证,至少有5个地方,分别是阳城、阳翟、斟鄩、商丘、纶城,都位于河南境内。商朝到西周时期,都城已经有明确记载,东周末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定都咸阳,从此秦川之地,成为自古朝代选都时都会考虑的地方。从秦汉到清朝,中国都城的发展从东西之争,到了南北之争,新中国成立之前,领导人对首都的选择也十分谨慎,但最先被选为首都的城市,并不是北京,而是另一座城市。
需要说明的是,秦朝首都咸阳,和现在的咸阳在地点上有所偏差,大约在现在现在咸阳以东大约15公里的地方,因为秦末项羽一把火烧掉咸阳宫,刘邦建立汉朝后,把国都定在渭水以北,也就是古代最著名的长安。
据说,刘邦当时曾想把洛阳作为都城,但谋士田肯和娄敬认为,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上佳之选,所以西汉才把国都定为长安。西汉末年,刘秀力挽狂澜,延续汉室,洛阳是刘秀的立足之地。东汉之所以叫东汉,是因为首都在洛阳,相对于长安来说,位于东边。东汉汉章帝时代,有大臣重提迁都长安,最后没能成行,因此还帮班固成就了一部名篇,曰《两都赋》,气势宏大,闻名于后。
东汉之后,四海分裂,到了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被两朝君主青睐,隋文帝以长安(大兴城)为国都,隋炀帝以洛阳为都。李渊从太原起兵时,并没有立即向南攻打洛阳,而是调转方向,直取长安,因此唐朝建立后,以长安为国都。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长安和洛阳都是国都,但以洛阳为主,国家的主要行政机构,都迁往“神都”洛阳。长安和洛阳,这对相距700里的城市,延续了中国都城多年的“东、西之争”。
唐末的乱世,五代十国,以赵匡胤的崛起而结束,赵匡胤继承的是后周柴荣的衣钵,后周以开封为都,所以宋朝的国都是在开封。但开封四面无险可守,并不是完美的都城,赵匡胤几次想迁都洛阳,都被赵光义(宋太宗)等人阻止,赵光义甚至抛出了“山河在德不在险”的论断,迁都未能成行。因为北宋定都开封,不得不囤积大量的军队守护都城,造成北宋的“冗兵”弊端。靖康年间,金人渡过黄河,开封沦陷。
宋高宗建立南宋,从商丘逃到扬州,再逃到杭州,当时开封虽然失陷,但关中之地仍在宋人手中,吴玠、吴璘兄弟死守陕西,让赵构看到了迁都长安的希望。但随后张俊指挥了一场“富平之战”,南宋的家底被打光,再无力北迁。
到了明朝,朱元璋以应天(南京)为中心,取得天下,南京四水通渠,地理位置极好,但朱元璋一心想迁都,他先亲自考察过开封,后来又派太子朱标考察过长安,最终未能迁都。靖难之役之后,南京城被建文帝放火烧毁一部分,朱棣就有了迁都燕京的想法,因为燕京地处燕云,遏制北方咽喉,又是朱棣的藩地。终于,明朝在朱棣时期,终于完成迁都北京,但南京依然作为陪都。北京、南京和凤阳,是明朝的三大都城。
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建立清朝,以盛京为都,清军入关后,入驻明朝紫禁城,北京继续承担了都城的作用。1948年,三大战役持续打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开始准备建国,首都定在哪里,是个大事。有人认为延安不错,也有人说,西安和延安都在陕西,西安又是古都长安的旧地,应该选择西安。当时议论最多的,就是南京,因为这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占领这个地方为首都,有特殊意义。但在主席的心中,他早已想好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哈尔滨。
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又是解放最早、遭到破坏最少的城市,而且东北工业基础雄厚,这里毗邻“老大哥”苏联,又有安全保障,是上佳之选。但随后,风云突变,国民党疯狂反扑,在美国的支持下,向东北增兵,而正在此时,北平和平解放,面对这种情况,主席放弃了哈尔滨。
1949年1月,在东北局工作的王稼祥特地来见主席,他听闻关于中央对首都之事尚未决定,就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南京离东海太近,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是个缺陷。西安出于中国腹地,中国已经不是以长城为国界了,也不合适。黄河改道后,洛阳和开封经济落后,也不适合,所以王稼祥建议选择北京。因为北京位于沿海,经济发达,而且毗邻东北,虽然近海,但有渤海湾做掩护,是最佳的选择。对于王稼祥的这个建议,主席等老一辈仔细研究后,深表认同。
从遥远的夏商,到秦汉唐宋明,中国都城几度变迁,每一次的蝶变,都是一部沧桑史。我们感慨历史变迁的同时,也要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充满敬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08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