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皇帝,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里边儿最勤政的一个群体,尤其是雍正,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可问题是,很多人都认为清朝的皇帝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每天的工作就是通过批奏折来处理国家大事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大清真正的国事不是通过批奏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本章的传递完成的,那个才是大清朝的正式行政公文。
清朝的办公制度,其实基本承袭了明朝的,没有太大的改动。比如某个地方或者是某个部院的官员们,在讨论国事的时候要写题本,题本就是本章,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办公文件,写好了有抬头,有落款,再盖上地方总督或者是部院尚书的关防大印,这才能生效,然后提交给皇帝。在北京,部院的题本是满汉双语,直接上交给军机处,也叫部本。而外地地方的题本也是满汉双语,先送到北京,交给通政史司衙门汇总之后再交给军机处,这个叫通本。可无论是部本还是通本,都是由军机处的大臣先进行讨论,拿出一个或者几个解决方案,把这些方案单独写在一张纸上,这张纸当时叫票,然后夹在题本里送到养心殿。
第二天,皇上早上起来起床上班,看到的就是夹着票的题本,这个时候皇帝就可以根据题本和军机处写的票来做决定同意还是不同意,还可以在票上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或者发回重新讨论,等正式事情有了定论之后,军机处把皇帝最终处理意见用朱笔,满汉双语写成正式批答,也叫批红下发传递执行。这才是历史上清朝真实的办公流程,而不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看的那样,皇帝就在那儿傻乎乎的批折,然后交给军机处的大臣去执行那么简单。
那有人就该问了,这批折子到底是咋回事儿呢?奏折这玩意儿啊,是清朝独有的公文制度,其他朝代都没有,它类似于一种臣子写给皇帝的私人信件。而且清朝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有写奏折的权利,奏折虽然可以讨论公事,但也可以聊聊私事儿,所以很多奏折在我们现在人看来,就全都属于废话。比如有大臣写奏折给雍正,说皇上,河南下雨了,然后雍正就回“知道了”。还有大臣给康熙写奏折,说皇上,我给您送了两筐橘子,您尝尝。康熙回复,不好吃,下回就别送了。还有更肉麻,写皇上,臣想你了。皇上回复,朕也想你了。所以说清宫档案里很多都是这样的奏折,大臣的奏折写好之后,直接送奏事处,然后就可以递交给皇帝,皇帝看完之后用红笔朱批,如果奏折里的公事需要讨论商议的,那么就转给军机处,如果是私事儿或者不需要讨论的,那就直接发还给写折的大臣。所以说,清代是历代王朝中唯一在日常办公中使用双轨制的朝代,就是本章制度和奏折制度同时使用。
由于本章制度,属于正式的办公制度,因此,对于这个题本的格式、用词、字数、比体都有着严格要求,而且本章在传递过程中,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有学者做过研究,一封从外地来的本章到北京送进通政史司衙门,再转发军机处交给皇帝,然后再回到通政使司衙门,这个过程最快也要四天,这还不算来回路上的时间。而且这些批红,都是军机处斟酌抄写的,全是官话套话,而作为地方官,根本不知道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而如果地方官写奏折的话,八百里加急送到北京,直接进奏事处,第二天早上起来皇上就能看见了,朱批之后,当天就能发还地方,这效率可就快多了。另外奏折属于私人信件性质,所以对于字数,笔体等没有严格规定,甚至连章都不用盖,字写的不好看也没关系,甚至是有错别字儿也没事儿,皇上也不会计较,顶多是骂你两句就完事儿了。康熙皇帝还亲自在奏折上非常认真地给那些大臣改错别字儿,毕竟他不是正式公文,因此从康熙晚年开始,大臣就喜欢写奏折跟皇上交流,毕竟效率高,速度也快,还能从朱批里边看到皇帝的真实想法,一举多得。
所以,从雍正朝开始,题本的使用就越来越少,直到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01年,朝廷正式取消了题本之后,所有的公事就都只用奏折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2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