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尝试去科学的边界上认识科学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11-08 11:0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

尝试去科学的边界上认识科学

——《科学的边界:不可能性为什么重要》审读报告

■江晓原

如果我们将科学视为一种外在的客观事物,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科学比作一座庄园。认识这座庄园,当然有不同的方法。

通常学习科学的人,比如理工科的大学生,会被领进庄园的某一部分,仔细了解这一部分的构造。但大学生们被告知,科学的庄园极其宏大,万户千门,普通人穷其一生也只能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绝大部分的理工科大学生,以及绝大部分的科技工作者、研究者,都不会了解这座庄园的全貌。不过对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一点并不会让他们心有不安,因为他们在庄园里已经建立起了对科学的信念,或者说是信仰。

本书的作者则打算用另一种方式来帮助读者认识科学。他好像一个导游,说他要带读者沿着庄园的边界去走一圈,让读者从边界上来认识这座庄园。这当然和在庄园的某个房间里了解细节有很大的不同,有可能使读者对这座庄园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因为在这座庄园里的许多人,已经不知不觉地认为这座庄园是无限大的,而本书的重要特色,就是作者经常告诉读者:边界的外面,就不是我们“科学庄园”的领地啦。

庄园的边界,就是科学领地当下的尽头,这方面的内容是知识性的;而另一方面,带领读者参观庄园的边界,又是作者的叙事技巧和策略——至少作为理解科学边界的理论背景和知识准备,书中仍有大量科普性质的内容。

1997年曾出现了一本《科学的终结》(The End of Science),本书中也多次提到过此书,书出版后,因为被李政道等科学家斥为“一本坏书”“胡言乱语”,其中译本也在此间的书评刊物上受到批评。其实那本书的书名固然危言耸听,但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书中作者利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身份对当代科学界及科学哲学界代表人物的采访,就有些意思。当然,作者对科学的前景和价值表示悲观和怀疑,甚至认为科学的末日已经不远了,还暗示科学家们所从事的有些工作近乎无聊或欺诈,确实是许多科学家不愿意接受的。

本书虽然强调科学的边界和不可能性,但估计不会遭到“坏书”之类的恶谥。本书作者约翰·巴罗(John Barrow),既是在科学前沿工作着的天文学家,同时又有作家的声誉,写过不少科学方面的读物。本书出版后,诸如“无法抵御的心智扩张之旅”“由事实、顿悟和猜测所组成的盛宴”“智慧的杰作”之类的好评不少。本书基本上仍能保持经典的科学立场,试图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来讨论科学的极限。

本书先前的中译本将书名译成《不论》,既不准确,也容易产生误解。按照原文(Impossibility, The Limits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Limits),现在这个中译名《科学的边界:不可能性为什么重要》更为明白易懂,也更切合书的主题。但这绝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主题。前贤可供借鉴的工作很少,而涉及的方面又很多。作者沿着他那并不总是非常清晰的思路,来讨论科学中的“不可能性”,其中相对比较明确的如:

悖论(包括视觉上的、语义上的等等);

科学、技术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发展、进步?

计算,或者说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没有极限?

一种技术文明的高度发展有没有极限(比如能源耗竭之类)?

人类认识宇宙的限制;

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

哥德尔不完备性带来的各种问题。不过引起我浓厚兴趣的,首先倒并不是书中所讨论的各种不可能性的具体内容,而是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叙事策略。

首先,一个天文学家,不将时间精力集中在发表SCI论文上,集中在争取科研项目上,却去写这种“没有用的”书,讨论科学的极限,试图用实例向读者证明:科学不是万能的。这本《科学的边界:不可能性为什么重要》,可以说是典型的科学文化作品。我们赞赏这样的作品,是因为我们不能只要科学,不要文化,不应在下意识里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硬的、实的、必不可少的,而文化则是软的、虚的、可有可无的。

但是,船坚炮利(到了今天就是芯片、北斗、高铁、航母)确实是立竿见影的,它们往往就是不断突破各种“不可能性”的结果。而许多不切实用的“基础研究”,在西方已经走向学术欺诈,就是利用了人们对科学“无限崇拜”和对科学边界缺乏认识,以售其奸。

杨振宁教授主张青年科学工作者要“经常思考最基本的问题”,那是从科学研究本身着眼的——思考最基本的问题,恰恰为的是站到和前辈大师一样的高度,像大师那样思考,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事实上,本书所讨论的科学边界,以及那些不可能性,基本上正属于“最基本的问题”。

关于本书的写作方式,我觉得尚欠完美。最主要是叙述思路并不十分清晰,谓之“盛宴”固无不可,但在阅读过程中,食客对此刻是在用哪一道菜,有时却不大清楚。也许这么说有点吹毛求疵,但给我的感觉确实如此。而各章之间的起承转合也颇为勉强,有些内容从逻辑上来说安排的叙述位置不一定妥当。

读者很容易在书中发现,作者的某些论断是明显可商榷的。比如在第四章作者谈到了人类计算能力的极限,认为某些科学课题“可能包含需要极长时间(比宇宙年龄长得多 !)才能求解的许多小问题”。但如今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突飞猛进,除了硬件的进展使计算能力大为增强,算法的进步也完全可能使计算量急剧缩小。这里必须注意本书原版是1998年,距今已25年,“时代局限性”是难以避免的。

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小问题,可以谈一谈。作者在每一章、每一节的前面都按上一段“名人名言”,行文中有时也喜欢使用一些典故,估计作者追求的是文学性的修辞效果,但事实上经常既非名人也非名言,反而显得斧凿之痕太重,殊无必要。

作者肯定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这种做法,给中译本带来了某些“求全之毁”。中译本中的大量“译者注”,都是作者上述喜好造成的——译者贴心地为每个“名言”作者和典故都作了译者注,意在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名言”作者是何人物(尽管这对于理解本书内容通常并无必要),以及作者提到的事情有怎样的背景,提到的概念有怎样的来龙去脉。应该说,绝大部分译者注为读者提供了有用的信息,确有锦上添花之效。然而如此繁重而且琐碎的附加任务,肯定会是一个挑战,所以也有一些译者注出现了白璧微瑕。

例如在第二章第二小节,译者注说“牛顿引力理论无法解释水星的进动”,从专业角度来说这是不准确的。首先应该是“水星近日点的进动”,但“近日点”在正文中就被忽略了,考虑到本书作者是天文学家,不至于如此不专业,这个忽略很可能是中译者造成的。而且译者注还有一个不准确之处——事实上牛顿理论也能解释水星的近日点进动,只是广义相对论的计算数值与观测更为吻合而已。

又如第七章第四小节,作者说“突然间我们处在《X档案》的世界中,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译者注说“《X档案》是一部著名的美国影片”,而实际上作者提到的《X档案》显然是指曾经在美国非常流行的剧集The X Files,至少有11季,持续多年,家喻户晓,成为许多美国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后来虽然确实出现过两部衍生电影(The X Files: Fight for the Future,1998;The X Files: I Want to Be⁃lieve,2008),但没什么影响,而本书初版于1998年,作者写作本书时第一部应该还未上映,作者不可能用它作为典故。

提到上面这些白璧微瑕,只是为了证明我阅读此书时的认真程度,它们完全无损于本书的整体价值。

(《科学的边界:不可能性为什么重要》,[英]约翰·D.巴罗著,李新洲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即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8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造就大批高水平人才 推动知识边界向前延伸
...人才 推动知识边界向前延伸印杰上海科技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等团队,通过在光诱导磁子态中构建磁子态奇异点,显著提升了磁子频率梳的产生效率。自问
2024-05-14 05:40:00
从贵州实践到中国本土理论建构:责任与边界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评介
...映了作者团队在经验总结和书稿写作中认真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学术思维。这种深入、全面而细致的经验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贵州教育实践的了解,也将彰显贵州在全国教育改革中的独特贡
2024-08-20 17:56:00
宇宙真的有边界吗?当把宇宙放大再放大之后,我们能看到些什么
...不妨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古代的哲学家一直到当代的科学家,人类一直在寻找宇宙的奥秘,其中有一热门课题是探索宇宙边界的问题。尽管我们能够用肉眼或者望远镜观察到一定范围宇宙,但我
2024-06-19 12:38:00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李文涛 高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
2024-02-27 04:43:00
...:新华日报陈立民重大科技创新不易。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在追寻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征程上曾遭遇多次失败。他常跟团队成员分享,“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达不到预期
2024-06-26 05:15:00
...日报作者:郭笑尘《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6日 16版)【科学随笔】 我国正在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教育与科技密切相关,作为教育大国,如何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了
2024-05-16 03:00:00
...化主题活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市郫都区成都科学(科幻)馆举行开幕。大会上,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隆重揭晓。入围名单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以最佳短篇
2023-10-19 18:26:00
跨出实验室的高墙,走向更大的社会
...出实验室的高墙,走向更大的社会张天一《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法]布鲁诺·拉图尔[英]史蒂夫·伍尔加 著 修丁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天一1979年
2023-08-12 05:55:00
史上最严中文真实性评估:OpenAI o1第1豆包第2,其它全部不及格
...答基准。该基准由3000个高质量问题组成,涵盖从人文到科学工程等6个主要主题。具体而言,中文简短问答的显著主要特征如下: 中文特性:专注于中文语言,能够全面评估现有大语言模
2024-11-22 09:51: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
山师怀瑾:强国复兴有我,争当新时代好少年
鲁网10月14日讯星星火炬引航程,红领巾飘扬映初心。10月12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怀瑾实验学校校园里红旗招展、队歌嘹亮
2025-10-14 14:22:00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月评选中多项目入选并获奖
近日,2025年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月展示活动评选结果公示,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依托特色化、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成果
2025-10-14 14:56: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许文秀)洪山区不动产登记窗口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民心为导向,持续优化服务,营造有温度、有速度、有态度的营商环境,让每一位群众都能深切感受到“洪山温度”
2025-10-14 15:23:00
从“意向”到“实践”!河南地矿职业学院与西班牙韦尔瓦大学代表团签署合作备忘录
大河网讯 10月11日,河南地矿职业学院迎来了西班牙韦尔瓦大学代表团,双方围绕教育合作、学术交流等议题开展深度交流,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
2025-10-14 17:07:00
“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2025年招聘,持续纳贤,开启你的医疗梦!”
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是经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批准设立的三级综合医院,是一所集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健康管理、康复保健、医养结合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2025-10-14 17:07:00
大河网讯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2025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名单及中期审核专业名单的通知》(教师厅函〔2025〕18号)
2025-10-14 17:07:00
河南开放大学举办抗战主题读书会暨联学联建活动
大河网讯10月10日,河南开放大学离退休工作处与润心书院举办“峥嵘岁月润心田 使命薪火永相传”——抗战主题读书会暨联学联建活动
2025-10-14 17:07:00
烟台大学两校区举办线下双选会,近400家单位提供2万岗
10月12日,“就选山东”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胶东经济圈综合类专场暨烟台大学2026届毕业生线下双选会在烟台大学主校区和八角湾校区举办
2025-10-14 18:55:00
齐鲁医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取得多项成果
近日,齐鲁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在科研项目、成果获奖和学术论文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13项省社科联课题进入在研项目库
2025-10-14 18:55:00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威高集团校园宣讲会
近日,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邀请威高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负责人宫晓杰来校作《医疗器械行业前景及职业规划》主题报告。宫晓杰介绍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威高集团的发展历程
2025-10-14 18:56:00
岐黄大讲堂|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特邀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李铁军教授到校作专题报告
编者按:“岐黄”二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医药的深厚情感与卓越智慧。它源于上古时期,相传黄帝与岐伯论医,后世的医家便将中医医药学称为“岐黄之术”
2025-10-14 22:14:00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中文+职业技能”项目获坦桑尼亚高度认可
大河网讯 近日,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参与的中坦“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收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发来的感谢信,使馆对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在项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认可
2025-10-14 22:14:00
2025健康口腔万里行走进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
大河网讯 10月10日,由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主办、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承办的“2025健康口腔万里行进校园——健康口腔推广大使科普宣传员”活动走进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
2025-10-14 22:14:00
服务无缝衔接,高品质+高质量,铜川这所宝藏学校再次出圈!
创新推出"爱心托管服务",无缝衔接家长下班接孩子,托管期间,学生不但在老师指导下高效完成所有书面作业,还能得到面批面改
2025-10-14 09:56:00
包了一趟专列!武汉城市学院800多名本科生赴洛阳开展实习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李小龙、王奕)10月11日,武汉城市学院机电工程学部组织23级全体本科生共计800余人
2025-10-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