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陈立民
重大科技创新不易。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在追寻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征程上曾遭遇多次失败。他常跟团队成员分享,“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达不到预期目标,只能证明我们的学术判断不一定正确,这是改进学术判断、提高学术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即使失败,那也只是说明此路不通,也算是科学上的一种贡献,是在探索正确路上的一次努力。”
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其本质就是突破现有知识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绝非偶然。每一次失败都像一把量尺,测量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探测到现有认知的边缘地带,其本身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钱学森说过一句名言“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讲的也是同样道理:科学探索就是把每种可能性都试一遍,如果前面都试错了,那剩下的最后一种可能性必定成功。可见,失败是通向科技创新顶峰的必经之路,宽容失败、允许和鼓励试错,也是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必然要求。
宽容失败、鼓励试错,党中央出台了相关文件,不少地方也在进行探索,但实践中面临的难点和堵点依然较多。比如,不同研究领域出成果速度不一样,但人才计划却都有非常严格的年龄限制。再如,一些科研单位花费很大力气高薪聘请顶尖科学家、高层次人才后,希望立马就能搞出一番成绩。缺乏耐心和宽容,对科学家本身也是一种压力。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制度设计、评价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作出系统性调整。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看到最终的科研成果,也要看到科研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创新火花以及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和启示。同时,要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时间保障和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让他们能够在没有过多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安心尝试、反复试错,减少因短期成果压力而导致的急功近利行为。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以千千万万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大基数试错为“底座”铸造出来的。不管是“从0到1”,还是“从1到100”,都应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深圳作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其独具吸引力的一点,就在于为年轻人和创业团队提供了充分的“试错空间”。许多孵化器不会因为项目初期的失败就撤资或终止合作,而是会和创业团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提供辅导资源,帮助他们从失败中成长,快速调整策略或方向。华为内部有个“千金换将”的美谈:“浪费一千个亿,培养一个徐直军。”华为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超级强大的试错、容错承受力。实践告诉我们,今天为科技创新开拓的“试错空间”,其中可能就藏着明天开启成功的那把钥匙。
当然,宽容失败是一枚硬币,也有另外一面。宽容失败不等同于放任失败,否则,就会陷入科技创新的“宽容悖论”——“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会窒息科技创新,而“宽容失败”又会产生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化解这一悖论,就要明确容错的科学边界与合理范围,制定相应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以及容错机制运行规程,以便于判定哪些错该“容”,哪些“错”不该容。在这个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以消除对创新风险的顾虑和担心,为科技创新中的先行先试探索和颠覆式创新“保驾护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6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