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19 16:3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剃发易服令是清初的暴政之一,清朝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以顺治皇帝的名义颁布剃发易服令,要求天下汉民必须剃发留满洲人的金钱鼠尾发型,穿满洲服饰,并且设定了严苛的律法来约束汉民执行剃发易服令,也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意思就是代表着汉民如果不遵循剃发易服令就要被杀头。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清朝的剃发易服令指的是要求汉民跟随满洲女真族的服饰发型习俗,女真族属于是渔牧民族,但他们的骑马的时间并不比蒙古这样的游牧民族少,所以长时间骑射狩猎的话,长头发会影响他们发挥,因此早在两宋时期的金国女真人就已经有了剃发的习俗。

其实不光是女真族有这种习俗,诸如蒙古、契丹、党项这些游牧民族都有剃发的习俗,在唐朝时期极为开放包容,这些游牧民族的人也可以入朝为官,因此在唐朝时就能看到汉人官员留着长发,游牧民族的官员则保持着本民族特色剃发扎辫。

女真人的发型叫作金钱鼠尾头,这种发型自女真人建立金国政权时就已经流行起来,一直到清朝时期满洲人也依旧保持着这种发型。不过金钱鼠尾头与我们现代看到的影视剧中清朝人的发型不太一样。

金国时期和清初时期的金钱鼠尾头是要求整个脑袋全部剃光,然后只有脑后留两根小辫,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辫子极细就像老鼠的尾巴一样,能穿过铜钱眼,所以叫金钱鼠尾头。清朝中后期才开始流行现代影视剧中所看到的阴阳头,即一半秃头,一半留辫子。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其实在金国时期,金国攻灭北宋之后,就曾经强行在统治区域内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只不过后来金人被汉化,所以剃发易服并没有推行起来。

剃发易服令的本质是想将全中国的汉民满洲化,这个想法是源自于清太宗皇太极,别看皇太极在位期间着重推行满洲汉化,但实际上他属于半汉化的思想。

在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时,皇太极召集满洲贵族和重臣就说过:“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哈喇和完颜亮之世尽废之,耽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人之陋习。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唯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

皇太极这意思就是说女真人之前建立金国政权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在统治区域推行女真化的政策非常好,但是金国后来的皇帝开始接受汉化,沉迷于酒色和享乐中,最终导致女真人的骑射尚武的传统荒废,也导致了金国最后灭亡。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所以皇太极并不完全接受汉化,他属于是半汉化的思想。在皇太极时期,他要求前明投降的军官全部要接受满洲的发型和服饰,也就是要求他们剃发并穿马褂。在最初清朝统治关外时期,清朝并不是可以要求统治区域的汉民全部遵循剃发易服令,只是投降归顺或者在清廷当官的汉人必须遵循剃发易服令。

因为在皇太极继位初期,他曾经强迫辽东地区的汉民全部遵循剃发易服令,结果政策一出来,导致了很多汉民暴动,攻击官府,杀戮官员,皇太极都没有想到汉民如此顽强反抗,当然,他这时期的剃发易服政策只是试探性的,毕竟当时清朝立足未稳,关内有大明的崇祯皇帝,旁边还有蒙古林丹汗,所以他不敢过度激怒汉民,因此在遭遇汉民抵抗之后,他就撤回了这项政策,允许辽东地区的汉民服饰和发型不变。

但是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大清之后,林丹汗被他攻灭,明朝也多次被他打败,辽东地区基本处于大清的稳定控制之下后。在崇德三年(1638年)时,皇太极开始强制要求辽东地区所有汉民必须遵循满洲的剃发易服令。

皇太极为此下圣旨称:“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这就意味着辽东地区的汉民被强制要求遵循剃发易服令,当然,这只是开端而已,皇太极去世后,他的弟弟多尔衮拥立了他的幼子顺治继位,多尔衮摄政。而多尔衮也是皇太极半汉化思想的继承者,多尔衮可以接受汉化,不过是有限度的,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之后,也立刻要求关内汉民全部要遵守满清的剃发易服令。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带着年幼的顺治皇帝打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并占据了京城,很快多尔衮就以顺治的名义下旨颁布剃发易服令,要求清朝统治下的关内汉民全部要遵循剃发易服令。

在最开始清军入关,不管是百姓也好,还是官员也罢,并不是那么抵触他们,毕竟清朝入关之后他们的生活还是照旧,当官的只要投降归顺继续当官,商人继续经商,清朝也没有把他们的财富掠夺走,地主的田地也没被收回,所以官员、士绅、百姓的生活都没有多大改变。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但是随着这道剃发易服令一出,那就彻底改变了大家的生活,要知道汉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和发型,在《孝经》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汉人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发型,从不剃发,只留发髻盘起来。

剃发在古代汉人心目中是一种刑罚,在明朝就有髡(kun一声)首之刑,所谓髡首之刑就是把受刑者的头发全部剃光,这在明朝都算是比较重的刑罚。所以清朝推行剃发易服令立刻就遭到了汉族官僚士绅阶层的集体反对,他们群情激奋的反抗清朝要毁坏汉人的传统习俗。

由于当时清朝刚刚入关,南京还有南明政权的存在,多尔衮在推出剃发易服令之后,一看统治区内的汉民如此反抗,他担心清朝入关刚刚不久,人心不稳,南明还有很大的威胁,怕民心跑到南明那头,于是多尔衮只得暂缓推行剃发易服令。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可是到了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时,多尔衮的弟弟豫亲王多铎率军攻克了南明的都城南京,南明政权已经日趋衰微,多尔衮认为清朝已经定鼎天下,于是多尔衮再次以顺治的名义颁布继续推行剃发易服令,规定“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多尔衮继续推行剃发易服令,自然也会使得汉民的反抗,不过这时候多尔衮并不怕汉人反抗了,因为南明不仅是苟延残喘还内讧不断,基本对清朝构不成威胁,所以清朝当时统一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多尔衮自然放心大胆的推行剃发易服令。

面对汉人的反抗,多尔衮下令残酷镇,压,于是反抗剃发易服令最激烈的江南地区就被清军制造了很多的屠城惨案。

著名的江阴八十一日就是江阴县的官民集体反对剃发易服令,最后由多铎下令制造的屠城大惨案。当时江阴县十万百姓在典史阎应元的带领下,坚决不肯服从清朝推行的剃发易服令,表明“头可断,发不可剃”要维持汉人气节的决心,最终江阴军民与清军顽强对抗八十一天,城破之日,多铎下令屠杀全城军民,全县十万人全部被杀,只有五十三名老弱妇孺藏于寺庙中幸免于难。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还有嘉定三屠,当时嘉定也坚决不肯遵从清朝的剃发易服令,于是在当地乡绅豪族的带领下开始反抗清朝,清朝的总兵汉将李成栋下令屠杀不肯遵从剃发易服令而反抗的百姓,由于嘉定在两个月内先后三次兴起了反抗剃发易服令的人,李成栋也是三次下令全部屠杀,因此史称嘉定三屠。

在清朝残酷的推行剃发易服令之下,制造了如江阴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这些动辄屠城或者大肆屠杀反抗剃发易服令的汉民情况之下,很多汉族的官僚、地主、士绅阶层全都害怕了,他们决定向满清服软,遵循剃发易服令,由于他们都属于是汉人中比较有号召令和影响力的人物,眼看着他们都屈服在了满清之下,所以在他们的带动下,普通汉民也只能接受剃发易服令。

所以实际上清初强制推行的剃发易服令就是源于皇太极曾经认为的满人不能被完全汉化,要保持自己的传统习俗,要保持满人尚武的野性,这样才不会像金国一样最终衰败灭亡。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但是满人保持自己的习俗,为什么非要强迫汉人一同接受他们的习俗呢?汉人统治满人时期,也没有强迫满人蓄发盘髻,而满人保持习俗是为了尚武,难道他们强迫汉人剃发易服也是希望汉人尚武?

清朝的统治阶层当然不希望汉人尚武了,甚至比任何人都害怕汉人崛起,他们强迫汉人剃发易服不过是想让汉人接受少数民族统治,这是一种通过践踏汉人的习俗信仰,来使汉人臣服于满人的统治手段。

在满清残酷的手段之下,汉民只得屈从在剃发易服令之下,但是虽然接受了剃发易服,很多汉人还是十分怀念之前的汉家衣裳。

据朝鲜史料记载,康熙六年(1667年),朝鲜使者在出使京城回到朝鲜之后,就曾对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棩表示,京城居民在街上看到他穿着的衣服都低头哭泣,并告诉身边的小孩说他身上穿的就是明朝汉人衣裳,朝鲜使者在最后对李棩感叹道:“汉仪不复见,何日变中华。”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可见在清朝推行剃发易服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汉人内心始终无法忘怀之前的汉族传统服饰,连看到传承明朝汉人服饰的朝鲜人他们都十分怀念,但是他们也只能屈从于满清的残酷统治之下,可见清朝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征服汉人,让他们臣服下来。

所以清朝对于汉民剃发留辫子,主要在意的是剃发,而不是留辫子,汉人的传统发型是长发盘髻,清朝的统治阶层就是想让汉人改变传统发型,汉人留不留辫子他们并不关心,关心的是汉人必须要剃发。

古代也有很多秃头谢顶的人,这些人本身就属于身体原因自然秃发,也没法留辫子,因此清朝统治者很人性化的表明,只要经官府认定确实属于身体原因秃头的人,是不需要留辫子的。

还有就是像汉传佛教的僧人都是光头,清朝是十分尊重佛教,尤其是顺治时期佛教还被确立为清朝的国教,因此清朝是允许出家的僧人剃度成光头而不用留辫子。

清朝入关后要求百姓必须留辫子,秃头的人怎么办

因此从清朝统治者对待秃头和光头的和尚这就能看出来,他们只是想让汉人剃发,留不留辫子无所谓,主要是把汉人的传统发型变更才是目的。

不过汉人内心中还是不希望剃发,所以随着清朝统治日益稳固,后来对汉人剃发的监管也越来越宽松,汉人当然不希望经常剃头,而是希望能多留点头发就多留点,于是就有了清朝中后期现代人所熟知的那种前半面秃头,后半面留长发梳辫子的阴阳头发型。

汉族的文化传承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过,满清统治者妄图改变汉人的习俗文化,结果最终还是使得满清基本被汉化,皇太极当年想保留满人传统习俗的想法最终是没能实现,很多满人的传统习俗至今已经失传,满人的习俗文化反而与汉人更加相近,这就是汉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9 17:45:5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历史上真实的清朝人并非都是“阴阳头、牛尾辫”
...秃瓢儿不可能每天都剃,时间久了,“金钱鼠尾”之外的秃头上便长出了“板寸”式的头发,乍一看可不就是“有鬓角”了嘛!请注意清世宗雍正帝胤禛头上的那根“细线”清初留着“金钱鼠尾”的
2023-02-01 16:11:00
清朝为何各阶层极力反对剃发令
...庙修行。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比如说有一些人原本就是秃头。这些人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好命”的,因为在“剃发令”下,无发可剃,自然也就没什么心理负担。如果是只有部分秃顶的话,那就根
2024-10-18 12:57:00
剃发易服的幕后功臣孙志燮,结局令人拍手称赞
...知道,满族灭亡中国后,中华民族的男子不得不在脑后扎辫子一样的辫子,这种屈辱一直持续到满族灭亡。那么这种屈辱是如何开始的呢?很多不知道的后人可能会认为是为了在中国满清灭亡后博取
2023-03-05 14:47:00
从金钱鼠尾到阴阳头,了解满清辫子的变化史
提到清宫戏,咱们可能首先印入脑海的就是“辫子”和“宫斗”。不管是历史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还有宫斗剧《延禧攻略》、《如懿传》,里面的男子都是脑袋前面留着锃光瓦亮的光头,脑袋
2023-04-22 10:48:00
清朝人为何将前面的头发全部剃掉,而留辫子呢
...落(满族就是女真)战神,他有着非常鲜明的形象,别人秃头很可能是因为后期营养等原因,而“突发树机能”他是天生秃头,更奇特的是,“突发树机能”属于前额和两鬓突发,因为头发数量有限
2024-06-12 09:03:00
满清剃发令始于万历朝,因为一位汉臣最后酿成全国性惨案
...,编结成辫,垂于脑后,很像是金钱鼠的尾巴,所以这种辫子也被称为“金钱鼠尾辫”。满清之所以梳这种奇怪的辫子,是因为这种发型适合山林骑射。他们将这种发辫视为生命之本,八旗将士如果
2023-01-28 15:29:00
清朝为什么会允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朝的道士。这些道士除了没有穿着满式服饰,头上也没有辫子。要知道当时的“剃发令”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不遵从就会被赶尽杀绝。可是这些没有改变服装发饰的道士,为何丝毫都没有受到影响呢
2023-05-15 14:25:00
别被清宫剧骗了,清朝发型根本不是那样,真实的比剧中还要丑
...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我国男性民众却清一色都是留的辫子头,这一现象整整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发型带有很强烈的侮辱意味,甚至还被西方人当作是中国人的固有印象。实际
2025-04-08 22:02:00
古代女真人为什么喜欢剃发留辫子呢?不吹不黑,咱们这期纯科普!主打的就是一个不吹不黑!满清入关时,实行了剃发易服政策,这个我们多少已经有所了解。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关内人视剃发结辫
2024-04-24 14:2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
和平必胜!战火中的“东洋妈妈”
岩濑妇佐,在《贵州省志·人物志》中出现的唯一一个日本名字。在战火与偏见交织的20世纪,这位来自日本的女医生——岩濑妇佐用一生诠释了“医者无国界”的和平真谛
2025-09-04 20:24:00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王昕摄像 马瑞 孙上修制作 马瑞
2025-09-04 21:32: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描绘家国山河丨一见·抗战贵州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5 01:05:00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