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今年以来,中国车市呈现了全面价格战的格局。新车密集上市与价格战此起彼伏是今年汽车市场给人的直观感受,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更是卷出了新高度。
然而今年的广州车展,似乎有些不同。这个年内汽车圈最后一个“狂欢节”上,自主车企们都给压箱底的新品默契地安上了一个“高端”售价。理想的MEGA售价60万元、坦克的700售价70万元、问界的M9售价50万元、长城的山海炮皮卡售价27万元、埃安的昊铂SSR售价168.6万元、比亚迪的仰望109万元、小鹏的X9售价39万元、奇瑞的星途新纪元24万-35万元……产品的定价均远远超过了预期。
这种近乎强行“高端”的做法,看着振奋人心,但似乎并没有人问用户同不同意,有着“上帝”身份的用户,真的会为此买单吗?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80%的有车一族购买的是20万元以内的产品。
车企竞相推出高端产品
提及国产汽车品牌的进阶潮流,早从2016年开始,自主阵营就已经开始酝酿终端产品定位和价格的双重进阶,不过不管是当时的长城WEY也好还是吉利领克也罢,20万元是边界线。
但随后的造车新势力们彻底将这种边界打破,特别是“蔚小理”的产品价格基本站到了25万-40万元的高位区间,与奔宝奥的豪华车型不相上下。
在造车新势力的这种推波助澜之后,传统车企们或许认为自己太过保守,便也开始放开理念上的束缚,与造车新势力一同继续将价格提至高位。
所以,在本届车展上,人们看到了109万元的比亚迪仰望、168.6万元的埃安昊铂SSR、70万元的坦克700、35.98万元的名爵超跑cyberster、60万元的理想MEGA、50万元的问界M9、39万元的小鹏X9……
高定价依仗的是什么?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些产品高定价地依据的是什么?
有人认为,过去国产品牌的售价绝大多数在20万元以内,借助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路线,国产品牌弯道超车,打破了传统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守旧认知,使得自主品牌高定价有了底气。
从今年的广州车展来看,自主品牌产品的亮点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三电系统、自动驾驶辅助几个板块,而这几个板块恰恰是外资品牌的短板。随着以价换量的策略难为车企带来销量与盈利的正循环,于是自主品牌借助高压快充、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的内卷替代价格战,让高价格变得名正言顺。
比亚迪仰望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胡晓庆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冲击高端市场不是给产品定个高价就可以,最终还要看自己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是否在技术上掌握了主动权。”
豪车毕竟是少数人的玩具
在电气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化下,新能源车的产品力将迎来普涨。具体表现在空间更大、性能更强、续航更长、充电更快,以及智能座舱的迭代和智能驾驶的进一步下沉等方面。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产品力的普涨,会带来售价门槛的整体上浮吗?
从市场环境来看,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其中高端定位的产品,仍然处于一种普涨的姿态。根据中汽协2023年前三季度的销量分析,价格区间在35万元以上的产品,无论是何种能源结构,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同比销量增长趋势。这一领域的消费人群,对于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但对核心技术、品牌沉淀等方面的需求度高。
然而这一领域的消费者毕竟是少数,我国80%的有车一族购买的是20万元以内的产品。虽然高端车型在品质、配置和性能方面可能更具吸引力,但对于许多消费者而言,购买价格实惠、性价比高的汽车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国产品牌冲击高端,提升形象,这本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他们在提升形象的同时,也能踏踏实实地造出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毕竟,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最终的目的是服务大众,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3 12:45:3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