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研制更智能更绿色能力更强船型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5-20 05:5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设计完成三代59艘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谭家华还在拓展研发更多海洋工程装备

研制更智能更绿色能力更强船型

徐瑞哲

谭家华简介:曾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终身成就奖。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本报记者 徐瑞哲

“气吞山河”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是我国疏浚行业的主力装备,也是岛礁建设的开路先锋。作为设计者,谭家华院士20多年如一日,带领团队与国内相关行业单位合作,迄今建成3个代际的59艘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日前,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开发更绿色更智能船型

记者:您今年78岁了,但只要不出差,还是每天8时不到就自己开车到校,手头在做什么大项目?

谭家华:最近,交大在和天津航道局合作,研究设计作业能力更强、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更高、采用清洁能源的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与世界上现有的超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相比,它不仅尺度更大,而且作业能力更强,每小时疏浚量和挖深都超过之前船型。同时,新船可以采用甲醇新能源,做到无碳排放。

记者:智能化是不是也成为大型工程船舶的发展趋势?

谭家华:是这样的。眼下,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已实现了作业高度自动化,能在人工不干预或极少干预的情况下按照设计的程序和步骤完成作业过程,但要在自动化基础上实现智能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世界各地的江河湖海作业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施工作业数据,建立自己的施工作业数据库,而且在信息充分化、知识数据化、自我学习功能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还需突破新技术瓶颈

记者:您作为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十年间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不是特别重要?

谭家华:2000年以前,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无设计、无建造、无配套,缺乏自主研制能力,只能整船进口,进口船型和维护等都受制于人。而最近这一二十年,我们团队攻克了大型绞吸挖泥船总体设计和关键作业装备的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适应“沿海淤泥积沙”“近海硬质沙土”“远海坚硬礁岩”不同挖掘能力的三代59艘船,为“一带一路”港口航道建设、近海围海造地、远海岛礁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还推动核心装备实现100%国产化,形成完整自主产业链,使挖泥船技术成为军民两用的国家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技术被封锁到对外出口管制的跨越。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还得在不断学习中自主设计、自主研制。

记者:您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成功之后才能带来技术突破。那么,现阶段还有什么新的技术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

谭家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疏浚强国,疏浚船队和产能都达到了世界第一。但祖国的江河湖海还有很多迫切的疏浚任务,还有很多疏浚工程中特有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水库深水清淤、湖泊超浅水大规模环保疏浚、深海资源开采等,需要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

三代船各有“代表作”

记者:身为“总设计师”,您和团队的“工程船家族”里,有什么代表性船舶和装备,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谭家华:三代船各有“代表作”。比如“天鲸号”,是当时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它是第三代的首制船,是南海岛礁建设的功勋船舶,以它为代表的第三代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主要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又如“新海旭”,是世界第一的重型非自航绞吸挖泥船,是我们团队设计的第56艘大型绞吸挖泥船。该船的核心设备,包括挖掘系统、输送系统、定位系统和控制系统,均实现国内设计、制造。

我们的设计和建造能力和世界同行一样,都在不断进步,各有长处。我们在总体设计和建造方面有优势,而国外在专用设备开发方面有特色,值得相互借鉴、互相学习。

记者:除了挖泥船,您是不是还在拓展研发更多海洋工程装备,有没有其他领域的“新作”?

谭家华:除了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我们在其他大型工程船舶的研制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发,比如风电运输船和风电安装平台等十多类大型工程船。21世纪以来,创新研发国内首型软体排铺设船、抛石整平平台等十余型特种工程船舶和作业装备。海上大型工程船正在向大型化、智能化、主体多功能化和施工装备模块化方向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新船型出现。

记者手记

为传统“加注”新质

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船建大楼,从“天鲸号”到“新海旭”,办公室外有几艘这层楼里最大的船模。这些如水上钢铁巨人的船,虽然出自传统制造行业,却在不断注入新质生产力。谭家华带领设计团队,敏锐而前瞻地把握挖泥船等船舶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变革大势。

在访谈中,在实务中,他的关键词总是“新”,不断学习、发现规律、发明创造,要在这一领域达到高水平、高质量,唯有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才能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谭家华还在为这份事业“加注”新质人才。他说,在工作中要让年轻人挑重担,在设计实践中磨炼成长,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协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国家重大项目。这就是以“国之大者”,育“国之栋梁”,造“国之重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0 0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他76岁为何能当选院士?
...研究的专家之一。他带领团队埋首20年,研发的大型绞吸挖泥船是高效建设远海岛礁、港口、航道等的必要装备。在谭家华办公室里,一个架子上放满了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船舶模型,从2004
2023-11-23 15:10:00
...球最大、中国自主研制的15000立方米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挖泥船24日在沪举行下水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国内首艘采用双燃料动力系统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标志着中国LNG动力耙
2023-12-25 13:49:00
新海鲟,正式下水!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田泓我国首艘双燃料动力耙吸挖泥船下水仪式12月24日,由中交上航局投资、疏浚技术研究中心总包,振华重工建造的15000立方米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挖泥船“
2023-12-24 19:15:00
我国首型清洁能源挖泥船下水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我国首型清洁能源挖泥船下水上海制造创下自主开发LNG燃料系统等多个“第一”戚颖璞昨天,国内首型、我国自主研制的1.5万立方米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挖泥船下水。 资料
2023-12-25 05:44:00
国内首艘自主研发的新型耙吸船载多功能无人测量艇开工建造
...业的智能化、无人化的施工测量利器。该艇建成后以耙吸挖泥船为母船,可用于航道疏浚、岛礁、岸线等测绘,可搭载测深仪、旁扫、浅剖、流速流向仪等测量设备,可实现多任务载荷、多模式作业
2023-11-30 10:31:00
...中力量完成了青州两家造船厂提交的两套大型深水绞吸式挖泥船图纸审查工作。创新性审图模式,审图的高质高效,受到船舶设计单位、造船企业、船舶使用单位一致好评。青州送审的两套大型深水
2023-06-08 22:34:00
探馆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绿色动力、智能科技发展趋势凸显
...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型绞吸挖泥船“天鲸号”、“海燕”水下滑翔机等一众装备产品,反映出中国高校在航海装备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以半潜式大型智能化深海
2023-10-13 20:34:00
以“质升”促进“量稳” 我国高端绿色船舶发展实力强劲
...的同时,船舶出口也更加绿色、智能。马艺菲表示,重点船型竞争力持续提升。2023年,我国14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列全球第一,其中绿色动力船舶新接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达57%,首次在国
2024-05-29 14:00:00
...降价约1300元/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大幅增加从常规船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迈进,“高端化”已成为中国造船工业的鲜明标识。优势船型订单巩固,细分船型市场占比提升——近日
2023-08-17 10:25: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