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程芳芳
加强劳动教育是推进新时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必然之路,是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润物无声,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为此就要汲取丰厚的文化精髓,传承厚重的文化基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劳动初心、铸牢劳动品质、汲取劳动力量、激发劳动创造。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劳动初心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全社会应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鼓励劳动、赞美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容,比如《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记载:“慎之劳,则富。”突出劳动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说道:“卫身莫大如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强调劳动是谋生的方式;《国语·鲁语》中记载:“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意思就是说劳动引领善念。此外,在传统节日、传统神话中均有肯定和赞美劳动的故事和内容,可见我国先民对劳动的重视。青年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劳动教育,必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塑造作用,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教育资源,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用古人先进的劳动教育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观念,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引导学生立志成为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劳动品质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并倡导勤劳节俭、诚实劳动、辛勤劳动。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家人,“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更是强调“总以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我们熟知的古诗词、谚语中也包含着倡导勤劳节俭、辛勤劳动的内容,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等。当前,一些青年学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不符,亟须对学生进行劳动品质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劳动教育,就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领和品格锤炼作用,吸收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文化思想和历史故事,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劳动品质内涵,用古人高尚的劳动品质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形成勤奋踏实的品格,树立不畏艰辛、不怕苦、不怕难的意志,将青春奋斗书写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中。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劳动力量
劳动精神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凝聚而成的精神力量。中华儿女坚信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辉煌的历史。在中华民族诗词歌赋、字画以及民谣谚语中均有对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开拓进取、甘于奉献的描绘,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精神的体现。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在新的历史时期,劳动精神没有消失,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劳动教育,就要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资源,提炼劳动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新时代劳动精神。同时,注重劳动精神的引领作用,发挥精神感召力量,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劳动创造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善于探索创造的民族。以农业劳动工具为例,我国先民在夏商时期就开始利用木、石、骨等创造劳动工具,此后用青铜制作的农具开始出现,戽桶和吊桶等汲水和灌溉工具也被用于农业生产中。中国的“四大发明”享誉世界,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记载发明创造的书籍,如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其中就记载了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生产发明及技术,该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善于创新创造的生动写照。当前,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赢得主动权,而创新创造正是我们破解难题的关键和引领发展的动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劳动教育,就要不断汲取古代先民的聪明智慧,学习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经验,继承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打破僵化思维,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激励学生推陈出新,让学生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用创新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7 09:45:3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