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有三人没有得到善终,只有郭子仪全身而退,他是如何做到的?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很快东都洛阳就沦陷了,长安也危在旦夕,唐玄宗带着杨玉环逃往蜀地。
安禄山的背叛,让唐玄宗的神经变得十分敏感,开始对武将极度不信任,反而宠信宦官,他用宦官作为监军,监视武将的一举一动。
因为这一缘故,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先后因为宦官的诬陷而被杀。
后来,就爆发了著名的马嵬兵变,唐肃宗登上皇位,唐玄宗则退居幕后。
唐肃宗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离不开武将的支持,比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这些人都是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他们没有选择拥兵自立,而是第一时间选择支持唐肃宗。
但是,唐肃宗在经历了长期压抑,以及安史之乱的动荡之后,他也变得与唐玄宗一样,对武将并不那么信任。
能让唐肃宗真正信任的人,除了自己的儿子之外,就只有宦官了。
我举个来说,唐肃宗继位之后,准备发兵十五万攻打叛军,当时他麾下名将如云,可以充当主帅之人有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和王思礼等人,但他却选择了毫无战争经验的儿子广平王李豫担任主帅,郭子仪作为副主帅,负责战争具体事务。
即便这样,唐肃宗依然不放心,他任命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监督郭子仪等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兵力。
在唐肃宗对军队的管控体系当中,宦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以鱼朝恩为首,外加李辅国、程元振等权宦,他们才是军队实际上的掌控者,地位比宰相还高。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肃宗往往偏听宦官之言,对武将则处处防范,尤其是那些功劳大的武将,他的管控力度也更严格。
因为这一缘故,唐军在作战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掣肘,这一点从相州之战就可以体现出来。
唐军收复两京之后,将安庆绪逼到了相州,此时叛军已经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安庆绪,另一部分则是史思明。
当时,形势对唐朝是有利的,唐肃宗便决定一鼓作气,将安庆绪给灭掉,他下令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军攻打相州,总计五十万兵马。
按道理来说,如此众多的唐军,消灭安庆绪是很简单的,但唐肃宗因为猜忌武将,竟然没有设置主将,导致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各自为战,毫无协作可言,最终战败给了安庆绪。
可以说,在整个安史之乱期间,武将其实都无法伸展拳脚,这也是为何唐朝花了八年时间才平定叛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并且,由于宦官争权夺势,想要嫁给功劳据为己有,还与武将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导致宦官不断诬陷武将。
比如说李光弼,鱼朝恩就非常不喜欢他,当初叛军还在洛阳之时,有谣言说叛军将士非常思念家乡,鱼朝恩轻信谣言,竟然上书唐肃宗,请求让李光弼攻打洛阳。
后来,李光弼也上书唐肃宗,说还不是进攻洛阳的时候,鱼朝恩也知道未必获胜,但他为了争夺战功,就说自己要跟李光弼一起去,唐肃宗就同意了。
再后来,由于鱼朝恩瞎指挥,导致唐军兵败邙山,他在战争过程中逃跑,还上书将罪责推到李光弼身上,致使李光弼一度被贬黜。
还有郭子仪,他也深受宦官之害,且比李光弼更甚,多次惨遭罢黜,而且长期不得重用,要不是他会做人,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
可以说,在整个安史之乱期间,武将的生存环境都是很恶劣的,而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武将的处境就更加不妙了。
那时候,唐肃宗已经去世了,继位的李豫,也就是唐代宗,对武将更加不信任,本应该对功臣大加封赏,但郭子仪和李光弼却被明升暗降,四大战神中的另外两位,来瑱被宦官诬陷致死,仆固怀恩则被逼造反,最后也被杀死。
到最后,李光弼因为遭受排挤,也郁郁而终,只有郭子仪全身而退,那他是怎么做到的?
总的说来,郭子仪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之所以能全身而退,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郭子仪足够忠心,且懂得如何表达忠心。
郭子仪第一次遭排挤,是在相州之战后,他被鱼朝恩诬陷为战争失利的主要责任人,结果被唐肃宗罢去所有职务。
在失去兵权之后,换作其他人,恐怕会怨天尤人,或者找鱼朝恩报仇,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非常关心皇室安危,并且常常为叛乱没有平定担忧,为此一度废寝忘食。子仪虽失兵柄,乃思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
唐肃宗见郭子仪如此忠心,就准备任命他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负责留守京城。
后来,百官奏请唐肃宗,让郭子仪带兵出征,但在鱼朝恩的阻扰之下,未能成行。
可以说,鱼朝恩多次陷害郭子仪,但郭子仪始终没有报复鱼朝恩,也没有责怪唐肃宗,因为他很清楚一件事,鱼朝恩才是唐肃宗最信任之人,他是万万不能动鱼朝恩的,自己只需要展示足够的忠心,然后默默等待机会即可。
762年,鱼朝恩、李光弼等人兵败邙山,洛阳再次沦陷,朔方、河东等地相继出现叛乱,这让唐肃宗十分着急,于是启用郭子仪,率军安抚朔方等九个节度使。
后来,郭子仪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唐肃宗因此很高兴,册封他为汾阳郡王,并且在临死前将河东托付给他。
因为这一缘故,鱼朝恩等人更加嫉恨郭子仪,等到唐代宗继位了,鱼朝恩联合程元振诬陷郭子仪拥兵自重,唐代宗本就担心郭子仪难以驾驭,就剥夺了了郭子仪的军权,让其负责修建皇陵。
这一次,郭子仪可以说是遇到大麻烦了,因为他与唐代宗的感情,显然不与唐肃宗好,那如何才能自救呢?
这个时候,郭子仪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将唐肃宗赐给他的一千多件物品,包括嘉奖他的几十道诏书在内,全部派人送给唐代宗。
唐代宗看完诏书之后,才发现郭子仪一心为国,毫无私心,就准备启用他。
虽然在程元振的干涉之下,郭子仪没有获得军权,但郭子仪的所作所为,为他日后复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63年,吐蕃趁着安史之乱余波未平,发兵攻打长安,唐代宗撒丫子跑路,长安因此沦陷。
那时候,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因为惧怕宦官进谗,所以都没有发兵救援长安,但郭子仪却以极少的兵力在长安周围与吐蕃周旋,之后他又四处收集散兵游勇反攻长安,最终将给吐蕃人赶走了。
因为这件事,唐代宗大为感动,哭着说郭子仪才是忠臣。代宗省表,垂泣谓左右曰:"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还京师。"
所以说,郭子仪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忠于朝廷的,取得了唐代宗的绝对信任。
第二,郭子仪会做人,而且居功不自傲。
作为最早跟随唐肃宗的武将之一,郭子仪曾作为实际指挥者,率军收复两京,之后又南征北战,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郭子仪却从来不提自己的功劳,比如在收复两京之后,唐肃宗就说他对大唐有再造之恩,但他却跪在地上不停磕头,拒绝一切赏赐,而且马不停歇赶往洛阳,与诸将商讨平叛之事。
762年,郭子仪因功被封为汾阳郡王,当时他再三推辞,但唐肃宗坚持册封,后来唐肃宗将要去世了,他为了让唐肃宗放心,就立马返回京城。
当时,唐肃宗在弥留之际召见了郭子仪,郭子仪对他说:老臣接受任命,将要死在外地。不见到陛下,死也不能瞑目!
唐肃宗听完非常感动,于是将河东托付给郭子仪。
郭子仪这个做法,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因为皇帝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武将趁自己即将去世的时候发动叛乱,郭子仪深知唐肃宗的心理,所以独自一人返回京城,从而得到了唐肃宗的信任。
后来,郭子仪将吐蕃赶出京城,并迎接唐代宗回到京城,唐代宗感到非常高兴,下令赐给他丹书铁券,并将画像悬挂于凌烟阁。
郭子仪的威望由此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干他并不以此居功自傲,而是继续对唐代宗言听计从,等到仆固怀恩起兵造反了,作为曾经的战友和兄弟,郭子仪依然奉命发兵征讨。
郭子仪何尝不知道仆固怀恩是被宦官骆奉先诬陷与回纥勾结,无法自辨之下才造反的呢,但造反已经成为事实,他没有因私废公,而是给予仆固怀恩以严厉打压。
后来,仆固怀恩兵败被杀,他引来的吐蕃大军也被郭子仪击败,郭子仪得胜还朝,被唐代宗册封为尚书令,位列宰辅之一,但他三次上书不接受任命,这让唐代宗十分感动,还说他高风亮节。
因为郭子仪懂得适可而止,从不炫耀战功,也不居功自傲,保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姿态,因此得到了唐代宗的信任。
并且,郭子仪还做了两件很聪明的事情,那就是以德报怨,成功化解了他与宦官的矛盾,这对他最终全身而退,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仆固怀恩造反之后,郭子仪率军前往平叛,与吐蕃大军进行大战,鱼朝恩趁他不在京城,让人将他父亲的坟墓给挖掘了。
祖坟被挖,郭子仪本该生气,群臣也都很担心他因此造反,但他既没有生气,也没有造反,而是全心全意致力于攻打吐蕃。
等到郭子仪得胜还朝,唐代宗跟他谈及此事,他却对唐代宗说,我长期领兵在外,很多时候无法阻止士兵损坏别人的坟墓,现在我家祖坟被挖,可能是上天的惩罚吧。
鱼朝恩得知此事后,感到无地自容,对郭子仪的大度感到敬佩。
后来,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到家中赴宴,可能对他不利,宰相元载探得消息,提醒他要注意,但他毫不在意,而是带着少量随从就去了鱼朝恩家里。
鱼朝恩感到很奇怪,就问郭子仪为何带这么少的随从,他就将元载的话告诉鱼朝恩,鱼朝恩听完更为惊讶,对郭子仪说,要不是您是长者,我可能就不起疑心了,那样您或许就危险了。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
因为这两件事,鱼朝恩觉得自己长期针对郭子仪,郭子仪却从不报复,再加上那时候战争已经平息,郭子仪对他也没什么威胁,他便不再找郭子仪的麻烦了。
在搞定鱼朝恩之后,整个宦官集团也没有继续围攻郭子仪,郭子仪因此平安无事。
第三,郭子仪急流勇退,并与皇室进行联姻,从而确保自身安全。
郭子仪一生共有八个儿子,其中至少有三人在战乱中被杀,到安史之乱平定的时候,他活着的最大的儿子,是他的第六子郭暧。
那时候,郭暧不过十几岁,因为父亲郭子仪的巨大功劳,他得以成为豪门显贵公子,受到万人瞩目。
后来,郭子仪因为击败吐蕃而立下战功,他多次谢绝唐代宗的赏赐,唐代宗便将升平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郭暧。
升平公主是唐代宗宠妃崔贵妃的女儿,虽然不是嫡女,却很受唐代宗宠爱,而自从她嫁给郭暧之后,郭子仪与皇室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了。
因为与皇室联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郭子仪的安全,并且他对待升平公主的做法,也就是醉打金枝的故事,也让唐代宗十分赞许。
773年,郭子仪再次率军击败吐蕃,这个时候的他功勋卓越,朝中无人出其右,他的权势和地位也可谓如日中天,大有功高震主的势头。
第二年正月,郭子仪班师回朝,唐代宗准备对他大加封赏,但他却突然哭着对唐代宗说,我年纪都这么大了(当时已经七十六岁了),您还是让我休息一下吧?
但由于那时候吐蕃十分强大,只有郭子仪可以将其击败,唐代宗便没有准许他退休。
一直到779年唐德宗继位之后,才批准郭子仪从军中退休,但依然担任太尉、中书令,唐德宗还给他赐号“尚父”,以示对他的尊敬。
自那之后,郭子仪就不怎么过问政务了,而是在家饮酒作乐,并牵线搭桥,让郭暧的几个儿子和女儿与皇室再次进行联姻,从而进一步维护了家族的安全。
781年,郭子仪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五岁,他去世之后家族依然十分强盛,在唐朝后半段历史上享有极高地位。
总的来说,郭子仪功高震主,长期遭到忌惮和打压,之所以能全身而逃,免遭杀身之祸,主要是因为他够忠心,会做人,不贪功,不争权夺势,从而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再加上他与皇室进行了联姻,又知道急流勇退,因此结局比较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7 17: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