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了明代状元姚涞的趣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科举史上经历最奇特的状元。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乃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从唐至清的上千年时光中,仅仅只产生了638个状元。可以说,一位状元的诞生必须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要想科考登顶必须历“六劫”,从县、府、院到乡、会、殿缺一不可。当科举这一“抡才大典”发展到明清时期,前面三场考试已经能把天下九成的读书人筛掉,在江南一些省份,甚至有成千上万人在争夺一个秀才和府生的名额。
至于三年一次的乡试,竞争更是惨烈。乡试因每次于秋天开考,故又称作“秋闱”。想要参加这场考试,普通秀才是没资格的,只有各州、县院试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可前往各省贡院参考。乡试通过者称为举人,有了这个头衔就可以入朝为官。明清时期曾有规定,各省乡试取中的举人数量应与本省的人口、文教水平、缴纳赋税挂钩,比如清朝时临近京城的穷省河北能录取120人,经济发达的江南省(今苏皖二省)加起来也是录取120人;赣浙闽三省能录八十余人,川鲁晋这些中等省份就只能录60余人,陕贵甘等科举小省更是只有四十余人能被选录。
乡试中举的举子们享用过鹿鸣宴后,就要动身前往京城参加第二年的“春闱”了(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因每次春天开考,故称之)。会试是科举六场考试中最为重要也最难的一场,历年来未考中会试的举人都可一同应试,考中会试的举人俗称“贡士”,录取率要比如今的清北低多了。最后一场殿试反倒整个科举考试中最容易的一场,因为殿试只排名不黜落,新科贡士只要不存在舞弊行为,就能根据殿试名次获得进士或同进士出身。殿试一甲排名前三的分别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由于状元的选拔过程十分严苛,因而许多人都具有真才实学的,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然而在北宋,却有一位状元凭借运气高中,最后又英年早逝,在史书上仅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他就是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状元焦蹈。说起焦蹈,就不得不提到北宋时期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火焚贡院,烧的状元焦”。焦蹈中状元前因为琐事耽误了些时日,没能赶上三年一次的会试。焦蹈本来欲哭无泪,准备就此返乡。却不料贡院的一场离奇大火,烧光了考生试卷,朝廷不得不宣布择日重考,这无疑给了焦蹈一个极好的机会。他在参加重考时超常发挥,结果一举夺魁。
可是关于焦蹈,还有着第二句谚语:“不能食禄,何问官运?”考中状元的焦蹈,为了得知自己的未来仕途,便去京城有名的算命先生那里询问。他早就听别人说过有位名叫“草腰带”的先生颇为神妙,结果当焦蹈上前询问日后仕途官运时,却不料对方沉默许久,最后才对焦蹈连声叹息地回道:“不能食禄,何问官运?”焦蹈听后自知不妙,想刨根问底,但先生却不再开口。
六日后,新科状元焦蹈猝然离世,宋神宗赵顼(xū)都还没来得及授予其正式官职。百姓们得知此事后,纷纷感叹道此乃造化弄人,许多民间传言一时间也甚嚣尘上,为其蒙上了神秘色彩。在笔者看来,这一切或许只是自我暗示下的巧合,焦蹈很可能是突患重病或因高度惊惧而猝死。不过无论如何,焦蹈这位状元确实就像彗星一样来去匆匆,实在令人感叹天妒英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7 00:46:3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