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那些与生命有关的故事|91岁老人签下遗体捐赠协议 家中已有3人当了“大体老师”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4-04-02 20:23: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91岁的蔡奶奶早在2007年就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自愿在百年之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供教学使用。

在此之前,她家已经有三位家属陆续捐赠了遗体,分别是自己的亲家两口,以及自己的老伴儿。

蔡奶奶对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说,你写稿子不要写我的名字,我和千千万万个老人一样,希望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的身体还能发挥作用,造福人类。

那些与生命有关的故事|91岁老人签下遗体捐赠协议 家中已有3人当了“大体老师”

2007年初次了解遗体捐献 很受震撼

3月21日,西安市大庆路一个家属院里,春天的阳光透过玻璃缓缓洒进了蔡奶奶的家。

蔡奶奶今年91岁了,平时大多时间一个人居住,她身体硬朗,耳聪目明,除了一条腿有点疼走路有点跛之外,看上去就像一位顶多70岁的人。

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位健康、硬朗的老人,早在17年前,就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自愿把自己的眼角膜、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使用。

“初次接触遗体捐献,是在2007年,那一年我亲家母去世,我的儿媳按照她母亲生前的遗愿,联系了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在交大医学部进行了遗体捐献的告别仪式。那时我才知道,我的亲家公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去世的时候,也捐献了遗体,夫妻两人都在去世之后,把遗体捐献出来,成为一名‘大体老师’,我被他们伟大的做法震撼了。”蔡奶奶回忆说,在当天,她和老伴儿就做了决定,也要在百年之后捐献遗体。

那些与生命有关的故事|91岁老人签下遗体捐赠协议 家中已有3人当了“大体老师”

捐献遗体的心愿很坚定 早早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我和我丈夫决定捐献遗体,并不是一时冲动,我们签署了协议之后,也一直非常坚定,从未动摇过。”蔡奶奶说,自己的孩子们也都很开明,加上亲家两口子已经有了先例,所以他们也接受这样的决定,觉得老两口很伟大。

自打决定捐献遗体,蔡奶奶就关注着和遗体捐献有关的信息,她了解到,在当时,很多人思想上并不接受遗体捐献,所以选择遗体捐献的人还是比较少,医学生在学习时,“大体老师”还是有较大的缺口,“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做法,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遗体捐献,勇于无私奉献。”

和丈夫之间关于遗体捐献的沟通仅有一句话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遗体捐献都是一个很大的决定,需要充分地考虑。但对蔡奶奶来说,她和丈夫决定双双捐献遗体,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两个人之间关于这件事的沟通,仅有一句话。

“那是在我亲家母的送别仪式上,我们了解了遗体捐献的意义,随后也去详细了解了流程,期间我们对视了一下,我看懂了他的眼神,他也对遗体捐献很认可,对亲家的行为很敬佩。”蔡奶奶说,两人对于这个决定,没怎么沟通,不需要沟通,总共就说了一句话,“我说’咱们也捐吧’,他点头同意,我们就在现场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蔡奶奶说,丈夫比自己大13岁,但是早年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思想比她更开明,他肯定也是做了决定。

丈夫去世后 亲历遗体捐献全过程

2010年9月7日凌晨,蔡奶奶的丈夫因病去世了,享年93岁。蔡奶奶在这一次亲历了遗体捐献的全过程。

“我丈夫去世后,我们按照流程,第一时间通知了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办公室的负责人徐自力很快就赶到医院,帮我们进行捐献流程。”蔡奶奶说,丈夫最先捐出了眼角膜,遗体接收单位迅速将老人的角膜移植到一位患者的眼睛内,让那名患者重见了光明,“我得知这个消息,连连说太好了,觉得我丈夫的生命延续了。”

蔡奶奶说,徐自力主任来到现场后,将丈夫的遗体带回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中心,过了大概一周时间,通知他们,可以去现场进行告别了。

进行了告别仪式 为丈夫感到自豪

至今,提起丈夫的告别仪式,蔡奶奶还是充满了感慨:“我以为是个简单的告别仪式,因为我丈夫去世之前就立了遗嘱,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发讣告,不设灵堂,不收花圈,不收任何单位和个人礼金,也不要通知除家人外的任何人,只要把他的遗体捐献给国家就行。但是那天到达现场之后,遗体捐献中心还是为他进行了简单却隆重的告别仪式,他单位的领导也到场送别了,大家都对他这种无私的精神赞叹不已。”

蔡奶奶的儿子侯先生在谈及父母双双捐献遗体的事情时说:“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把遗体捐献给我国的医学科研事业,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感动和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为父亲的举动感到骄傲,也对父亲和母亲的义举表示理解。”

从2010年之后,每一个清明节,蔡奶奶都会去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祭奠、缅怀丈夫,直到这两年,她的腿不太好使,她就没法再去现场了。

“人走以后 能有用处多好啊”

3月21日,蔡奶奶在家里翻阅着前半生的照片、资料,阳光照在她慈祥的脸上,画面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蔡奶奶告诉华商报记者,她这一生,经历了战争年代,经历了动荡的岁月,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她对一切都很满意:“我现在91岁了,但是依然热爱生活,也喜欢运动,心态也很豁达,我想这也是我还算长寿的原因吧。”

记者询问蔡奶奶,是什么原因,让她坚定不动摇地想做捐献遗体这样的事情,蔡奶奶说:“人走以后,能有用处多好啊?我自己以前也是教师,也遇到过教具不足的情况,作为教师,最希望的就是能直观地把知识教给孩子们。学生没有好教具怎么能学得好,只有医学生学好了才会有好大夫,我们才会享受到好医术,我觉得捐献遗体很有意义。”

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蔡奶奶一家非常伟大

谈起蔡奶奶,西安交大医学部遗体捐献办公室负责人徐自力印象深刻,他说,自己还清楚记得蔡奶奶和她的老伴儿,以及他们的亲家两口子,四个人均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已经有三人捐献过了,“蔡奶奶一家的无私、豁达让人感动,他们一家的动人故事,我们会告诉每一个医学生,让学生们知道,正是因为有这样伟大的人们在背后默默付出,他们的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大体老师” 让生命影响生命

在以往的多年时间,西安每年的遗体捐献者保持在6-7例,很少超过这个数字,有时候是2-3例,但这些年情况发生了变化,“2022年完成遗体捐献的人数是98例,2023年是109例,数量上的增长还是很明显的。”徐自力说,捐献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主要还是大家的观念改变了,整体素质提高了,以前遗体捐献的多为高级知识分子,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加入进来,许多人在捐献当场就表示,捐献后什么仪式都不搞,也不要告诉外人,低调处理,让人感动。

“目前的捐献数量,基本能满足医学生们的教学需求,因此每次开课之前,我们都会通过仪式感,让医学生们认识到大体老师的作用,他们用生命影响生命,奉献自己,成全别人。”徐自力说,“大体老师”们在离开世界之前,连自己的身体都要捐献出来,真的是无私而伟大,对于他们,我们能给予的太少了,“我们只有做好这份工作,让医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再通过他们的医学技术造福人类,才是对大体老师最好的回报。”

人体器官捐献是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服务医学发展、展现人性光辉、传递人间大爱、体现社会进步文明的高尚事业,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据悉,10年来西安市共有8.7万余人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也涌现出不少感人至深的捐献事迹,“生命接力·爱在西安”成为西安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名片。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文 强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2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奉献”为家风,永远记得父亲救人的身影
选择“遗体和器官捐献”,让人生为世界留下更深刻的意义,这样大爱的选择,不仅在城市里成为一种风尚,也在农村凝聚成优良的家风。受传统观念影响,“遗体和器官捐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比
2024-02-19 08:45:00
一家三人先后捐献器官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了一名无语体师。无语体师,是医学系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一种尊称,寓意“不会说话的身体老师”。李宝兰是这个家庭里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2005年,她的丈夫叶锦青因高血压中
2022-12-21 14:23:00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了一名无语体师。无语体师,是医学系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一种尊称,寓意“不会说话的身体老师”。李宝兰是这个家庭里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2005年,她的丈夫叶锦青因高血压中
2022-12-22 15:52:00
36岁儿媳因癌症去世后捐献器官志愿书
...了一名无语体师。无语体师,是医学系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一种尊称,寓意“不会说话的身体老师”。李宝兰是这个家庭里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2005年,她的丈夫叶锦青因高血压中
2022-12-21 19:16:00
对话入殓师:“丧丧”的年轻人,如何看待死亡与告别?
...次接触到逝者,是因为我的爱人答应了逝者家属为老人做遗体美容,但联系不到遗体美容师。我之前接触过彩妆美容,所以爱人回来跟我商量,希望我来顶替。当时我是拒绝的,我觉得我的胆量还不
2022-12-22 16:27:00
致敬“无语良师”  成都医学生缅怀最特殊的老师
...赞”清明节致敬活动。活动现场,成都医学院师生代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属,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为医学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无语良师”缅怀致敬。据了解,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
2024-04-02 18:13:00
人生最后一刻 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完成生命延续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沈阳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已达5.1万余人人生最后一刻 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完成生命延续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都会通过祭扫活动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
2024-04-02 00:40:00
...病救人。四年前,父亲顾润德病逝,他在临终前选择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一年后,他的母亲唐莲芬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夫妻俩作出相同的选择,在儿子的学校里“重逢”。慈爱的父母亲“孩子,这
2024-04-06 14:17:00
浙大“无语良师”碑上第12个名字 是我妈妈
吕大伯在橙柿互动留言,他是一位遗体捐赠者的家属,清明将至,他陪一位朋友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无语良师”碑祭奠,归来感慨颇多。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84年开始接收遗体捐献工作,为了
2025-03-20 07:58: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孝心暖乡邻:万家庄村“好媳妇”周娟用行动诠释超越血缘的亲情
鲁网10月31日讯在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万家庄村,提起周娟的名字,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作为儿媳,她以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2025-11-01 09:20:00
外卖小哥“耳尖”识电诈 保住女子12万元孩子读书钱
南报网讯(通讯员秦公轩刘叙麟记者王茸)近日,一名外卖小哥在送餐途中,听到一名女子在打视频电话,对方疑似教她如何转账,热心的外卖小哥赶紧报了警
2025-11-01 09:44:00
【天眼快评】女儿为留学欲卖病父唯一住房,一纸判决见温度
10月2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一则由广东珠海香洲法院审理的家庭纠纷案件。2008年,小美的父母购入一套房产,两年后登记在时年仅6岁的小美名下
2025-11-01 19:44:00
临沂三河口小学:读写分享润初心 文字力量伴成长
鲁网11月1日讯10月28日,临沂三河口小学读写团队的各位老师们齐聚一堂,将教学里的细碎故事、教育中的点滴思考,融进阅读的时光里
2025-11-01 20:41:00
“黄昏恋”她向他大额转账 这样的借款,可讨回吗?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通讯员 海法宣)“恋爱期间钱款来往需谨慎。”这话不只对年轻人适用。厦门中院近日二审判决的一起因“装修垫资”引发的老人恋爱金钱纠纷案
2025-10-31 08:16:00
每天3块钱买的保险,出事了到底管不管?丨“法式”生活
大河网讯(记者 宋向乐)每天接单前被扣3块钱,说是买了保险,真出事了,到底能不能赔?本期“法式”生活,我们通过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审判的一起保险纠纷案件
2025-10-31 11:02:00
珍爱网:原生家庭不是枷锁,爱也可以被重新定义
都说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在最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给予温暖和爱,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可原生家庭的情况不同,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同
2025-10-29 14:31:00
东湖评论:别让“老漂族”的爱,漂在孤独里
桂香起,又重阳。这个承载着敬老与思念的节日,再次将“老漂族”的身影带到我们面前。他们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跟随子女来到陌生的城市
2025-10-29 15:52:00
护理“小白”到养老“专家” 爱心女孩践诺“归巢反哺”
近日,2025 年第三次 “中国好人榜” 发布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举办,我省王志刚、李少全、张伟建、赵丹丹、赵君芳
2025-10-29 17:02:00
孩子满口“包的”?家长别慌! 老师支招:无需刻意禁止
大皖新闻讯 “包的”“因为我善”“我勒个豆”……中小学生张口就来的网络热梗,成了家长们的“理解难题”。有家长因听不懂而焦虑
2025-10-29 19:37:00
十五载相守 为爱续航
鲁网10月28日讯十五年前,泰安高新区北集坡街道魏家洪沟村的村民周仁华突发重病,医生给出的“植物状态”诊断,如晴天霹雳劈碎了这个普通家庭的安宁
2025-10-28 15:17:00
【天眼快评】120接线员辱骂求救患者 情绪失控岂是生命热线失守的理由?
一名突发心脏不适的女子拨打120求救,等来的不是救助指导,而是接线员的侮辱与挂断。今年10月11日,37岁的李女士途经北京通州区小甸屯综合检查站时突感心脏不适
2025-10-29 02:06:00
小保答粉丝问丨产检自费能用医保卡支付吗?
大河网讯 为了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医保政策,河南省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与大河网联合打造了“河南省医保中心直播间”,并推出“小保答粉丝问”系列短视频
2025-10-28 13:01:00
熊孩子误吞10克重金豆6天后排出 妈妈:天天叮嘱他不要在外面拉屎
大皖新闻讯 “熊孩子说要锻炼舌头的力量,然后把我刚买的10克的金豆子吞下去了。”10月27日,江苏昆山纪女士向大皖新闻记者讲述了发生在她家孩子身上的奇葩事
2025-10-27 21:10:00
武汉大学一学生突患肿瘤 家长线上求助 同学爱心捐款
大皖新闻讯 金秋十月,本应在武汉大学教室读书的女孩于妍妍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生病打乱了原本的生活节奏。今年8月,她被诊断患有肿瘤
2025-10-27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