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2-12-22 15:52:00 来源:澎湃新闻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叶锦青、李宝兰一家旧照。受访者供图

今年3月,84岁的李宝兰安详地合上双眼,离开人世。根据她生前的遗愿,她成为了一名无语体师。无语体师,是医学系学生对解剖教学用遗体的一种尊称,寓意“不会说话的身体老师”。

李宝兰是这个家庭里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2005年,她的丈夫叶锦青因高血压中风离世,所捐献的眼角膜先后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2011年,她的儿子叶宁在罹患癌症后的第十五年不幸离世,也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

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他们家的捐献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告别之日,亦是久别重逢之时。”深圳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曾发文讲述这个家庭的捐献故事,并写道:“爱长存,代代相传,爱不朽。”

2022年11月上旬,叶锦青、李宝兰夫妇的女儿叶玮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最初,由于当时国内主动捐献器官、遗体的人很少,思想观念还没转变过来,作为子女,他们理解父母有爱心,却难以接受父母的决定;后来,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们才逐步理解、接受捐献器官、遗体,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推动这项公益事业。

澎湃新闻了解到,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叶玮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在家人的感召下,今年,叶玮的儿子也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器官捐献,让逝者的“生命”换一种方式延续。叶玮透露,她的父母都是有大爱之人,早在25年前,两人就有去世后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他们觉得器官捐献是人身故之后“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李宝兰生前照片 受访者供图

难以理解的重大决定

在深圳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叶玮的心里,她的父亲叶锦青、母亲李宝兰都是有大爱之人,两位老人18年前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

过了许久,叶玮才逐渐理解父母的选择,她觉得这和父母的人生经历有关。1933年,叶玮的父亲叶锦青在印度尼西亚出生,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新中国成立后,叶锦青倍感振奋,响应祖国号召,归国建设新中国。1953年,叶锦青在海船上颠簸航行了7天7夜后,从深圳罗湖口岸踏上了魂牵梦萦已久的祖国。

回国后,叶锦青先后在上海、山东、东北等地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并做科研。上世纪60年代,叶锦青被下放到老家广东陆丰,先后担任当地中学校长、工厂厂长、侨联主席等。1997年,退休后的叶锦青和妻子李宝兰随迁到女儿工作居住的深圳,一家人过着简朴安宁的生活。

叶玮表示,虽然工作地点、职业身份一直变,但父亲为人处世的风格却没变,为人正直善良,对待子女温和,乐于助人。叶玮回忆说,“几乎每一次,爸爸在街上看到陷入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有一次,父亲在街头的善意捐款明显是被欺骗了,面对家人善意的取笑,他没有生气,乐呵呵地说,“错就错了,总比错过帮助一个有需要的人好吧”。

1997年,叶锦青、李宝兰夫妇年仅36岁的儿媳因癌症去世。经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两位老人开始思考,当生命走到最后,还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如果生命可以延续多好啊!”感慨之余,李宝兰向丈夫提出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这与叶锦青的想法一拍即合,他们都觉得器官捐献是人身故之后“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夫妻俩随即向子女提出去世后捐献器官、遗体的想法,但这一决定并没有得到子女支持。叶玮表示,当时国内器官移植的技术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大众普遍不了解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虽然知道父亲从小在国外接受的教育让他养成了开明的思想,观念也比常人超前,但他们子女还是没法理解、接受,毕竟当时很少人主动捐献器官。

2004年,叶锦青因脑溢血住院,昏迷了一个月。“医生告诉我,爸爸醒来之后,瘫痪或者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性很大。”叶玮记得,一天夜里,母亲李宝兰和她聊到最坏的打算时,再次提及要捐献器官和遗体。当时,母亲跟她说,“如果你爸爸就这样走了,没有实现捐献的心愿,你真的不会后悔吗?”

李宝兰生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丈夫昏迷之际,她为了帮助他尽快恢复意识,经常会在他耳边放广播,说话给他听。丈夫通常都没太大反应,但提到捐献这样的字眼,他有时候会微微点点头。随着丈夫病情恶化,一天夜里,丈夫发着高烧,口中喃喃地说着什么,尽管言语含糊不清,但李宝兰凭直觉意识到,是关于遗体捐献的事情。于是,她向老伴承诺,自己一定会办好遗体捐献的事情。

叶玮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孝顺’二字,我平日里做到了‘孝’,可我真的做到‘顺’了吗?”叶玮决心达成父母的愿望,不让他们此生抱憾。随后,叶锦青和妻子李宝兰一起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这也是2003年深圳为器官捐献立法后,深圳市红十字会首次接到夫妇同时签署捐献器官、遗体的志愿书。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李宝兰和女儿叶玮参加2019年“光明树”缅怀活动。受访者供图

一家三人先后捐献器官、遗体

归国侨民的身份,多元的教育背景,让叶锦青对生死有着超然物外的认知。相关影像资料显示,李宝兰生前曾在访谈节目中回忆丈夫叶锦青,“他曾对我说,我们来到世上本就不带任何东西,离开时也不该带走什么。如果可能,尽量为这个世界创造最后的一点价值。”

2005年7月,72岁的叶锦青永远闭上了眼睛。李宝兰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丈夫叶锦青走的时候神态很安详,好像睡熟了一样。当她翻开他的眼皮的时候,发现他的眼睛“像婴儿一般明亮、纯净”。她觉得老伴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注视着这个世界。丈夫的眼神也提醒了她,马上通知深圳市红十字会,争取尽快把丈夫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很快,深圳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家中,经过协调,叶锦青的眼角膜被迅速送到深圳市眼科医院。

叶锦青捐献的眼角膜先后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鉴于深圳当时条件受限,他的遗体在家人的努力以及深圳市红十字会和民政部门的协调下,捐献给广州一所医学院用于临床教学研究。

2011年,叶锦青、李宝兰夫妇的儿子叶宁,在罹患癌症后的第十五年不幸离世,他也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丈夫去世后,李宝兰将证明自己是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身份卡片随身带着,她怕意外离世时,身边人不知道自己是捐献器官的志愿者,延误了捐献的最佳时机。她希望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际,看到这张卡片的人可以尽快联系深圳市红十字会,完成自己的捐献意愿。

2021年年中,84岁的李宝兰不慎摔倒骨折,经历了两次手术后,一直卧床。2022年3月20日,李宝兰离世。遵从遗愿,她成为了一名无语体师,成为叶家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

澎湃新闻注意到,李宝兰一家曾荣获2013年“南山好人”、2014年深圳“十佳爱心家庭”等荣誉。对于自己和丈夫双双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的举动,李宝兰曾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我觉得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事。”

生前,李宝兰是一名教师,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她的教育事业上。对于死后捐献遗体,她曾表示,“我是当老师的,所以他们(医学生)把我解剖的那个时候,我是给学生上最后那节课。”

深圳一家三人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叶锦青捐献纪念网截图。

爱的传承,第三代也决定捐献

以爱以善传家,在叶玮看来,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她的一生。

叶家是一个“教师家庭”,除了叶锦青曾任教师,李宝兰也是一名教师,最后叶玮也成为了教师。受父母的影响,叶玮一直热衷公益事业。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

据叶玮回忆,三十多年前,母亲还在老家任教时,了解有学生交不起学费,便自掏腰包帮助。有一年教师节,这名学生辗转来到他们深圳的家中,感谢曾帮助过他的李老师,家人才得知此事。

生前,李宝兰热衷公益,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据深圳市红十字会介绍,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之后,李宝兰常通过讲述自家的故事,向身边人宣传器官捐献的理念,也曾多次参与深圳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哪怕已80多岁高龄,公益慈善的活动中也时常能看到李宝兰老人的身影。

今年4月,在叶玮为母亲举行的线上追思会上,全国各地的亲友都在云端吊唁,满屏的弹幕、语音都表达着对老人的感怀和思念。“您的从容淡定、自强善良,还有您们家的家风,都让人感动”“您对我们慈祥的爱永留心中”“您永远让我们崇拜和爱戴”……叶玮没想到,母亲平日里的善举竟积极影响着如此多人,她再次坚定,要将父母的这份温厚善良的品质和无私利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事实上,早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叶玮就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在家人的感召下,叶玮的儿子今年也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一家三代五人登记捐献角膜、遗体,叶家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今年4月,深圳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曾发文讲述叶家的捐献故事,文章写道,“‘爱长存,代代相传,爱不朽’,这正是李宝兰一家关于生命延续故事的真实写照。”

点滴爱心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深圳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英姬曾表示,叶家人是参与深圳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及其家属的一个缩影。在深圳,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感人的捐献者,他们的事迹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器官捐献事业。

在深圳,像叶玮一家主动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人还有很多。澎湃新闻了解到,有着“志愿者之城”之称的深圳,是国内第一个为器官捐献立法的城市,捐献比率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每一个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的成功案例背后,除了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无私与大爱,也离不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努力。深圳市红十字会目前有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3个,在深圳市红十字会注册且长期参与器官捐献宣传的志愿者有百余人。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总协调员徐小玲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还有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在痛苦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绝望地离去,“我们希望在共同的努力下,让这样的悲剧减少发生”。

宣传、普及器官捐献知识,多种方式向大众传播器官捐献理念,负责联络器官捐献家庭,组织开展捐献家庭关爱慰问活动,组织开展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络,向医护人员及医学生宣导器官捐献知识……这是徐小玲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饱含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命的敬重,徐小玲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我们主要是推动市民对人体器官捐献的了解与认同,促成更多捐献志愿”。

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曾遭遇过一场信任危机。据徐小玲回忆,那时他们的协调员、志愿者走上街头、社区、公园,向人们科普器官捐献,不止一次遭到路人的误解和质疑,他们需要不厌其烦地解释。经过一次次的宣传动员,加之后来社会大环境逐渐开明,这项工作的阻力才越来越小。

深圳市红十字会另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是中国第一个器官捐献协调员,有着15年的从业经历。她见证了一个个让爱延续的故事:少数民族人士杨杰捐献器官让7人重生,11岁少年梁耀艺临终捐献器官救人,90后女孩房晓宇捐献所有器官,八旬奶奶刘幼雪生前跨越2826公里志愿捐献遗体……截至2022年3月,经高敏协调成功的遗体捐献600例、器官捐献400多例、眼角膜捐献近千例。

一边是生死离别,另一边是绝处逢生,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徐小玲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她深感责任重大、使命非凡。她直言,在一线工作的协调员会面对很多阴郁情绪,靠着强大的心理疗愈能力,才能坚持这份工作,“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更多是感动”,曾有不远千里从外地赶来登记的志愿者,也有志愿者亲属在悲痛之余还在考虑到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些点滴爱心汇集成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7月和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继公示了《2022年医疗机构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认定审批结果》《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名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83家医疗机构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其中广东省为19家,居于全国各省市区榜首;广东人体器官捐献数、志愿登记数,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23年前,深圳大学教师向春梅成为深圳首位眼角膜捐献者。至今,深圳市红十字会累计帮助1361人捐献眼角膜,649人捐献遗体,662人捐献多器官,有81536人登记为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仅今年1-10月,深圳市红十字会已成功帮助40人捐献眼角膜,57人捐献遗体,72人捐献多器官,器官遗体捐献志愿登记新增17570人。

“最初的诞生和最后的死亡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样,都会光照人间。”在深圳吉田墓园有三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叫“光明树”,是器官捐献志愿者们的安息之地。自2006年5月以来,“光明树”树下已陆续安葬了一百多名角膜、器官捐献者的骨灰。如今,这里已纳入深圳市生命主题文化园的统一规划建设中。绿意盎然的枝干不断成长,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将无限的生机传递到无穷的远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2 16:09:4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家三人先后捐献器官遗体:给世界留下最后的意义
...不会说话的身体老师”。李宝兰是这个家庭里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2005年,她的丈夫叶锦青因高血压中风离世,所捐献的眼角膜先后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2011年,她的儿
2022-12-21 14:23:00
36岁儿媳因癌症去世后捐献器官志愿书
...不会说话的身体老师”。李宝兰是这个家庭里第三位捐献角膜、遗体的人。2005年,她的丈夫叶锦青因高血压中风离世,所捐献的眼角膜先后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见光明。2011年,她的儿
2022-12-21 19:16:00
...器官捐献44例,大器官捐献136个,实现遗体捐献8例,实现角膜捐献67片,让130多个患者重获新生。假如生命是一朵花,44朵花悄然谢幕的同时,这世上又有130多朵花盛开。深圳
2024-04-05 00:46:00
38年间家族中7人先后捐献遗体
...京青年报记者,徐是先生是族中的第7位遗体捐赠者。眼角膜成功移植给了两位患者来自湖南长沙的徐是先生于今年4月为93岁的母亲王珏办理了遗体捐献,4个月后,徐是在外出途中突发心脏病
2023-08-17 00:57:00
三胞胎降生被诊断患有先天性疾病
...南长沙一名不满周岁的宝宝因病离世家人决定将其遗体和角膜捐出而这已是宝宝的父亲刘先生第二次签下捐献协议书他说,“可以帮到别的孩子就是我的希望”三胞胎宝宝降生被诊断患有先天性疾病
2023-01-31 21:45:00
十四年间,长沙这一家三口相继离世捐献出眼角膜和遗体
...当年28岁的女儿因车祸不幸去世,任正武捐献了女儿的眼角膜和遗体,并和妻子一同签署了捐献申请书;携手相伴一生后,妻子在数年前因病离开。任正武生前曾多次嘱咐杨丽红:“以后我走了,
2024-04-24 11:05:00
一家三口的生命接力丨郯城一位母亲捐献遗体,儿子与丈夫接力登记传递大爱
...局干部陈旭和已退休的父亲陈健全,他们郑重地在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决定的背后,是一位已故亲人的大爱之举。徐霞女士遗体捐献仪式现场1月10日,66岁
2025-03-06 10:23:00
湖南8岁双胞胎妹妹去世,妈妈忍痛再捐眼角膜!姐姐佩佩两年前离世
“希望能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捐献眼角膜能给那些处在黑暗中的人送去一束光……”4月8日,因病去世的7岁女孩惠惠(文中幼儿均为化名)的眼角膜成功移植给一名29岁角膜斑块状营
2025-04-09 10:45:00
...的遗体捐献给了武汉市红十字武大医学院,一对珍贵的眼角膜捐献给了武汉市红十字爱尔眼库。经眼库专业评估,张捷的角膜质量良好,符合角膜移植条件。近日,处于失明边缘的一名角膜穿孔患者
2024-06-03 11:0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吉林动画学院师生原创动画电影《疯狂电脑城》定档10月6日 献礼建校25周年
由吉林动画学院师生原创制作的科幻冒险动画电影《疯狂电脑城》官宣定档10月6日,正式跻身国庆黄金档,为吉林动画学院建校25周年献上一份重磅贺礼
2025-09-19 21:28:00
合肥市庐阳区:力争到2035年 建成“全产业链”的智能传感器千亿产业集群
大皖新闻讯 9月19日,2025年合肥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在庐阳区召开。200余家智能传感器领域企业齐聚一堂,围绕“传世界 感未来 聚庐阳”主题
2025-09-19 19:28:00
东南网龙岩9月19日讯(通讯员陈俣杉)近日,兴业银行龙岩分行成功落地龙岩市首笔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挂钩贷款,为光伏发电企业某新能源有限公司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建设提供万元绿色普惠贷款
2025-09-19 18:42:00
近日,中国银行迁安支行通过快速响应与高效协作,成功拦截一起跨境电信诈骗案件,为客户挽回32万元港币的经济损失。9月5日
2025-09-19 16:59:00
盼十一假期的打工人,都在熬夜钻研这份厕评红黑榜
作者:小树苗盼望着,盼望着,九月终于来了,打工人九月的主线任务之一就是——等十一假期!于是在网上疯狂搜集出行攻略成了日常摸鱼的to do list之一
2025-09-19 08:42:00
东湖评论:长江水润书香浓,楚地文兴聚知音
秋意渐浓的武汉,风里已裹着桂花的清甜,而比花香更沁人心脾的,是一场即将启幕的书香之约。9月19日,2025年“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暨华中图书交易会盛大启幕
2025-09-19 16:28:00
翱翔长空|长光卫星:“吉林一号”助力 领跑中国商业航天
中国网长春9月19日讯(记者 李平书)18日,记者跟随 “红星照耀中国·翱翔长空”网络主题活动来到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5-09-19 16:09:00
294所校外培训机构被教育局列入“黑名单”,家长注意避雷
近日,记者在济南市教育局官方网站获悉,济南市教育局发布了济南市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公示(2025年8月份),对历下区
2025-09-19 16:08:00
中德帆船少年开启必胜客之旅,“扬帆必胜”餐厅成文化交流新窗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万众瞩目的2025第十七届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暨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海洋体育大会赛事正酣
2025-09-19 16:07:00
中新经纬9月19日电 据中国民航局网站19日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重要决策部署
2025-09-19 12:21:00
中新经纬9月19日电 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19日消息,9月19日,河北、湖南、辽宁等地税务部门曝光依法查处的2起MCN机构涉税违法和1起网络主播偷逃税案件
2025-09-19 12:24:00
小叶医探 | 全球首个!安徽专家团队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带来新曙光
大皖新闻讯 北京时间2025年9月18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在线发表一项重要医学突破—
2025-09-19 12:30:00
无为101岁老太独自探亲失联 民警多方联动平安寻回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无为市一位101岁的老太在独自出门探亲后,与亲属失联。当地警方接到报警求助后,立即投入工作。经一番细致查找
2025-09-19 12:31:00
横峰农商银行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金融知识宣讲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联建共建工作,促进金融服务与关爱退役军人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退役军人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9月15日,横峰农商银行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了一场金融知识宣讲活动
2025-09-19 13:05:00
直击环翠送兵现场:三代人穿军装,妈妈喂的饺子藏着最暖的牵挂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田佳玉 通讯员 林慧芹秋风带着清爽的凉意拂过,环翠区民兵训练基地里,胸戴大红花的应征入伍新兵们身着戎装
2025-09-19 13: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