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太赫兹波:借一双“慧眼”改变未来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3-25 06:2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太赫兹波:借一双“慧眼”改变未来

彭薇

太赫兹波:借一双“慧眼”改变未来

不远的将来,“太赫兹”将成为最核心的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 视觉中国供图 近日,韩国蔚山国立科技大学与美国田纳西大学等研究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将太赫兹电磁波放大3万倍以上,这一突破有望为6G通信带来变革。太赫兹波以其独特的属性被评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太赫兹波是如何被发现的?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它有哪些应用场景?未来还将如何改变世界?

本报记者 彭薇

曾是遥望的“星辰大海”

说起电磁波,大家并不陌生。它就像空气一样,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微波炉加热食物用的是微波;去医院做胸透检查时用的是X射线;我们打电话、发微信等通信方式,依靠的是无线电。

而与微波、X射线、无线电等相比,太赫兹波是人类迄今为止了解较少、开发较少的一个波段。太赫兹波也是一种电磁波,它的频谱范围在0.1—10太赫兹(THz),介于微波和红外线之间,波长范围为0.03—3毫米。

它很神秘,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拥有自己的名字。在此之前,在光学领域,它被称为远红外线;在电子学领域,称之为亚毫米波或超微波。

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歇尔在三棱镜分光实验中发现了一种不可见却能带来热量的光,但受限于当时的认知,他将这部分看不见的光归属红外光。1881年,美国科学家兰利研制出了一种测热辐射计,使得探测太赫兹波成为可能。近一个世纪后,直到1974年,“太赫兹”这个名称在科学家弗莱明的文章发表后,才逐渐被接受与使用。

太赫兹波最终浮出水面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新技术,得益于天文学家的发现。20世纪70年代,空间科学家将它运用到陆基射电望远镜上,以此研究星际介质和行星大气的化学成分等。如果说当时太赫兹技术是用来遥望星辰大海的,它本身何尝不是被遥望的“星辰大海”。

2019年,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的黑洞,就是在太赫兹天文望远镜下观测到的。首张黑洞照片如同放大版的“甜甜圈”,让人惊叹不已。

介入多领域发展

太赫兹波能“看透”许多东西,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已有100多年。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太赫兹波在安检、通信、生物诊断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太赫兹波能像X射线一样轻易穿透纸张、衣服、塑料、木制品等材料,还不会带来电离辐射的健康隐患,就连人体衣物内藏匿的液体、粉末、炸药乃至体积较小的打火机都被它探测出来。可以说,太赫兹波是安检界的“天选之子”。

如今,太赫兹安检仪就在上海地铁2号线等投入使用。乘客接受安检时,无需与任何人产生接触,只需正常步行通过安检通道,还可同时完成测温工作。乘客是否携带违禁品、是否发烧等信息都显示在屏幕上。

在生物医学领域,太赫兹波是很好的“鉴别师”。由于它易被极性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较X射线低很多,对绝大部分的生物细胞无电离伤害,适合对活体生物或组织进行实时检查。

它可以用来区分人体的一些病变细胞和健康组织,为皮肤癌、乳腺癌、烧伤组织诊断等提供判别依据。如今研制的太赫兹成像装置可在癌症早期就做出诊断,不需要切片检测,为一些癌症的早期无痛检测带来曙光。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传输速率越来越高。从通信1G到现在的5G,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了几千倍。那么,无线电磁波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而太赫兹波的频率比目前使用的微波要高几个数量级,具有传输容量大、安全性高、穿透性好等优势,这是微波无法达到的高度。

因此,太赫兹技术在全息通信、微小尺寸通信、超大容量数据回传、短距超高速传输等场景中有望得到应用。当前,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国家都在加速发展面向6G的太赫兹通信技术。可以说,它已经逐渐成为新一代无线通信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太赫兹技术在军事、天文、食品检测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甚至有科学家拿它检测地沟油、蔬菜和水果中的残留农药,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等,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等待真正的万物互联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太赫兹技术倾注了极大热情,持续部署相关战略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航空航天局、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英国宇航署,法国国家研究总署,德国研究联合会,日本科学振兴机构等都开展了多项关于太赫兹技术的研究。

中国对太赫兹战略的研究启动是从2005年开始的,由20多位院士参加的第270次香山会议上,专门研讨了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5年后,中国电科集团第38所启动了中国太赫兹安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目前,中国对此技术和应用持续进行自主创新研发。

科学家预测,太赫兹技术将成为物联网时代的“火眼金睛”。当下,它带给我们最大的期待体现在通信方面的应用。

2019年10月,全球首份6G白皮书发布,将太赫兹技术作为通信解决方案的突破口。如果说5G时代是实现更快、更高网络容量的通信,6G时代的目标就是实现万物互联。仅从流畅度、传输速度等方面来看,6G有望达到5G的数十倍甚至百倍。

6G的应用场景除了无线接入、光纤替代等,还可以实现星间通信、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微小尺度通信、万物互联等。其中,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是6G重要的愿景,未来用户只需携带一部终端,便能实现全球无缝漫游和无感知切换。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是太赫兹技术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他认为,6G时代的网络能力将呈现指数级的增强,全球主要经济体围绕太赫兹技术的竞争已经开始。在国内产业链各方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太赫兹技术的研究水平逐渐提高,解决基础问题的同时,器件、装置、系统逐步建立,为真正的系统应用做好准备,充分迎接万物互联的“太赫兹时代”。

莫为神奇波段交“智商税”

如今,太赫兹技术和普通老百姓有何关联吗?正因为它的神奇之处,它成为“高大上”的代名词。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网购平台出现了以太赫兹为名的高科技保健品。中科院物理所等院所的科学家提醒公众莫上当,目前,太赫兹波还并未走入寻常百姓家。

许多网购商品打着保健、治疗的旗帜,宣扬太赫兹的作用。比如“太赫兹能量鞋”,售价上千元,宣称运用先进的太赫兹技术,具有打通人体微循环、激活细胞等功效,可治疗脑梗、偏瘫等多种疾病。还有针对年轻市场的正能量手链,宣扬纤体、养生等功效,也是无稽之谈。

专家表示,国内对于太赫兹技术的研究仅停留在探索阶段,还未出现大规模的产业投入。而且产生低能量的太赫兹波成本就需几十万元,而高能量的成本更达数千万元以上。

对于“太赫兹”的世界,我们了解得仍然太少,但科学家预计,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里,它终将成为最核心的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

本栏目欢迎读者来信来稿,编辑邮箱:jiefangbowen@163.com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5 09: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数字时代,科研借力大众“慧眼”
...沙成塔搜索来自宇宙的信号公众科学,是指包含了非职业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相较于传统的科学研究方式,公众科学项目一般由公众和职业科学家合作发起,以公众广泛参
2024-04-15 05:57:00
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人工智能将指挥天文卫星星座探索宇宙
...规格和内容再次迎来重磅升级。本届峰会齐聚多位院士、科学家、学者和头部企业嘉宾,共同探讨前沿科学与科技变革发展。峰会上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
2023-05-18 19:00:00
李德仁院士:打造“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推进通导遥一体化
...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从测绘遥感领域战略科学家视角,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2003年,为扭转中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李德仁牵头联合多位院士
2024-06-24 11:59:00
李德仁:把时空智能学推向全球,正在努力建好“东方慧眼”
...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李德仁说,武汉大学跟国内外的科学家合作,把时空智能学推向全球,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用遥感选择嫦娥5号6号在哪儿着陆取样最好“用北斗和遥感卫星无人机去种
2025-05-18 19:52:00
走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高光谱卫星组成的智能遥感星座。”担任这颗卫星首席科学家的李德仁(见图一,新华社记者熊琦摄),向着“看得快、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的目标,不懈努力着。心系祖国,学成
2024-06-25 06:19:00
“兔”飞猛进加油干|慧眼计划 筹建总部基地
...介绍了全球首套全自动化蛋白质组学平台:该平台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组建,是慧眼设施预研项目一期的大规模数据产出平台之一,目前所有硬件已通过了验收,并投入使用。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工作
2023-02-02 08:37:00
手机可以“刷”的卫星今年上天
...一体化,提供空天智能服务。随后,李德仁院士联手其他科学家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了这个设想——建设“三星”一体化的空天信息智能服务体系。建议最终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采纳,20
2024-04-23 11:25:00
解码闪耀太空的“中国星”(序与跋)
...称“碳卫星”)等“科学新星”冉冉升起、闪耀太空,在科学家们研究宇宙、探索自然的秘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正在推动遥感、通信、北斗导航应用产业化,开发面向大众消费的
2025-01-24 06:51:00
吴季:中国航天技术进步为实现空间科学前沿领域突破奠定了良好基础
...“实践十号”、“爱因斯坦探针”等科学卫星,可为中国科学家提供空间科学研究的一手数据。当天,民政部组织多家媒体走进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参访学会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3-07-06 17:50: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8月28日,秦皇岛市海港区阿尔勃特空间智能(河北)视觉技术有限公司展示区,公司副总经理朱晓明用语音进行操作,要求机器人“鲁班1号”打好对应工位的螺丝
2025-09-10 08:27:00
第六届中国人工智能大赛在厦启动 描绘“数实融合”新图景
扫码了解详情厦门网讯(厦门日报全媒体记者 翁华鸿)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持续迭代演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场高规格的人工智能盛会再度在厦门启航
2025-09-10 08:27:00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人工智能+供应链”创新成果将在厦涌现
周伯文。(厦门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火炎 摄)厦门正在全力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供应链”的创新成果有望在此加速涌现
2025-09-10 08:58:00
随着中报陆续披露,在今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下,鱼跃医疗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亮眼答卷,其中海外业务同比增长26
2025-09-10 09:17:00
上海时尚之都的形象深入人心,时装之外,上海还是一座美妆之城。今年8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 CBE·胡润中国彩妆品牌TOP50》报告
2025-09-10 10:55:00
当消费市场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深耕时,一场以民生需求为罗盘的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
2025-09-10 10:55:00
青岛锐智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鲁网9月10日讯(记者 葛万彩)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青岛锐智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靠科技人员自主研发
2025-09-10 11:20:00
AirPods Pro 3 登场了!耳机支持测心率,实时翻译功能国行暂不支持
在今日凌晨举行的“前方超燃”苹果发布会上,AirPods Pro 3正式亮相。这款耳机不仅延续了苹果经典的简约设计和出色音质
2025-09-10 11:24:00
重大变革!iPhone17将仅支持eSIM,不再配备实体卡槽,苹果官网默默下架iPhone16pro
9月10日,在凌晨举行的苹果2025秋季新品发布会上,苹果宣布,“史上最薄”iPhone Air 将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采用仅支持eSIM的设计
2025-09-10 11:24:00
大众网记者 徐浩 通讯员 李琛 潍坊报道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2025-09-10 11:49:00
高端成效凸显!深圳首家卡萨帝体验中心开业,套购占比超6成
下半年以来,伴随卡萨帝高端化战略布局的持续深化,全国城市体验中心加速落地,战略成效进一步凸显。8月31日,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深圳首家卡萨帝城市体验中心正式开业
2025-09-10 14:14:00
加加酱油七年减盐路引领行业革新,净利润跃升129%书写转型典范
今日,记者从宁乡市获悉,当中国调味品行业仍在价格战的泥潭中挣扎时,加加食品(002650.SZ)用一份亮眼的半年报,为行业开辟出一条价值增长的新路径
2025-09-10 14:16:00
“佳直播”携手爱奇艺打造明星感4K超高清直播间,助力内容电商激活商业价值
2024年,我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已达5.8万亿元,用户规模突破5.97亿,业态早已从实物商品销售扩展至本地生活服务、虚拟内容付费等多元领域
2025-09-10 14:17:00
掌阅科技17周年庆,全面布局多元内容,探索数字化创新新机遇
2025年,掌阅科技迎来成立17周年,正式发布全新使命“让创作点亮美好时光”,同时启用全新Slogan“悦享美好时光”
2025-09-10 14:18:00
中新经纬9月10日电 据中国移动官网消息,10日中国移动发布《关于部分国际漫游套餐产品更新调整的公告》称,自2025年9月16日0时起
2025-09-10 1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