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近期,各地公布了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多起与AI批量制造相关。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不法分子为了牟利、引流,利用“AI生成图文”“AI换脸”“AI脱衣”工具作案愈演愈烈。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深刻的技术变革,我们要积极地拥抱新技术,也要及时认识到并改善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AI技术不能成了网络谣言的“帮凶”。
在技术运用上,永远存在善、恶两种使用方式。如果研发者明知使用者要利用AI工具生成传播谣言,却仍选择推广,甚至放任谣言生成,那么服务提供者承担相匹配的责任,要提升开发者的法律意识,尽可能避免生成有害信息等。
在信息传播上,监管机构督促平台方,通过更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来识别和阻止这类行为。网络平台需要落实好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前置审核关口,从技术上加强数据和算法管理,尤其强化对合成技术使用者真实身份信息的认证和核查,避免不法者滥用技术牟利。
在谣言打击上,公安机关可以针对网上违法犯罪案件、有害信息等,进行侦查、调查、处置、打击等工作,与宣传、网信等部门形成合力,密切配合,一起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如今AI造谣的乱象频发,也有大众对该情况不了解的原因。因此,有关部门还需要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以减少谣言的传播和影响,发现谣言能及时举报等,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技术进步、牟利冲动的驱动,在短期内,AI批量制造不实帖文的现象仍会层出不穷。只有大幅度提升利用AI工具生成谣言的成本,如此才能有效防范AI成为乌龙事件、反转新闻和网络谣言的制造机。
李家林(资深时评员 人民网安徽舆情监测研究中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2 09: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