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沈柳晨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近期,多地公安机关发布了多起利用AI工具实施造谣的相关案件,如发布“西安突发爆炸”虚假新闻的账号所属机构,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假新闻,每天收入在1万元以上,而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某经营着5家这样的机构,运营账号达842个。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正是这种对图片和视频的高度依赖,导致许多人在面对这些视觉内容时产生了误判。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火爆,使得在网络上编造和传播谣言的成本也变得更低。以往,造谣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创意能力,才能编造出具有吸引力的谣言。而现在,只需简单的操作,AI工具就能生成看似真实、实则虚假的照片或视频,大大降低了造谣的成本和门槛。尤其是部分不良媒体利用AI合成技术编造谣言,甚至生成逼近真实的图片、音视频,颠覆了“有图就有真相”的常规认知,让人难辨真假。
技术应当以人为本,流量更应向上向善。AI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帮助创作者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的同时,也让部分不法分子钻了利用其制造谣言牟利的漏洞。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揭秘AI谣言:传播路径与治理策略全解析》显示,2023年以来,网络谣言整体态势平稳,但AI谣言量近半年信息量增长65%。AI造谣的肆虐,不仅与科技向善的初衷背道而驰,也搅混了清朗的网络舆论场,必须警惕AI技术被滥用的风险。
由于AI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远超传统谣言,为治理新型乱象,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加强信息来源标注展示。使用AI等技术生成信息的,必须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发布含有虚构、演绎等内容的,必须明确加注虚构标签。
AI技术终究只是工具,如何利用,还是取决于背后的主体。一方面,各网络主体应客观发布信息,在让照片回归本真的同时,自觉抵制谣言,塑造健康的新闻环境。另一方面,互联网内容平台应加强对AI造谣行为的智能识别机制研究,通过技术手段压缩别有用心者批量生产谣言的牟利空间,让造谣者无利可图,从而遏制AI造谣的蔓延势头。
有图未必有真相,图像不能影响事实,但事实却能影响图像。事实可能无法通过图像和短视频直接呈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最终会浮出水面。面对网络上的信息,每一个社会公众都应该成为真相的守护者,学会批判性思考,不轻信、不盲从,共同守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4 17: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