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18年,我的小学同学张小文最后一次从派出所回来,从包里取出崭新的户口本,再次确认了一下上面自己的名字,百感交集。1983年,他7岁,随父母从老家兴化摇船到常熟,一眨眼已经35年过去了,从读小学一年级到如今年过不惑,他在常熟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口音与常熟本地人无异,唯一的遗憾就是迟迟无法落户,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做个体户没有交金,而当时落户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连续三年交金。
没有本地户口,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多年来他来回奔波常熟、兴化两地,最终,在2018年的这个冬天水到渠成,一切事情有了一个好的结果,户口的事情尘埃落定,生活了35年的第二故乡,正式接纳了他。比他更早来的父母,户口仍然在兴化,早就没有了落户本地的想法,准备老了回去叶落归根。
户口对张小文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凭着这一纸证明,办事更为便利,更多的也许是一种归属感,是常熟这个地方对他这样一个苏北人彻底敞开了胸怀。多年以来积聚的对这块土地既熟悉又陌生、既深爱又不知道以什么身份去爱的复杂情感总让他觉得迷茫。本地人对苏北人的偏见,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时不时地刺他一下,仿佛提醒他,不管在这里生活多久,没有那个户口,永远是局外人。
苏南人对苏北人的偏见由来已久,我们小时候司空见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我的大学同学苏州姑娘和同班的海安小伙相爱,对方家庭条件不差,一表人才,人品也没的说,可是姑娘家里父母就是强烈反对,亲戚朋友轮番劝说都无济于事,到最后大有“有他没我们”的决裂架势。我们都不知道姑娘的父母到底在固执什么,“嫁给苏北人”这个坎真的就这么过不去吗?何况海安都不算苏北,要算苏中。两人为爱坚持多年,一直到30岁,眼看姑娘年岁渐长,情比金坚,宁可不嫁也不愿意分手,父母无奈才慢慢松了口。
反而在上海,这种情况没那么极端,大概大上海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多了去了,来自江苏北部的又占了很大比例,我的朋友、同事中上溯两三代,十有八九是苏北人,同事群都足以开个盐城老乡会了。平时开起玩笑,来上几句苏北话,大家相视一笑,是生活的调剂,却不戴有色眼镜。上海滑稽戏里七十二家房客有山东人、苏州人、宁波人、绍兴人,苏北人反而显得没那么突出。
苏南人对苏北人的偏见,虽然在我的整个成长环境里无处不在,可是最近10年,这些激烈的声音却渐渐低了,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观点突然变得没那么有说服力了,从我们这一代“70后”开始,似乎一切朝着和解和融合在发展。公司里的新进员工,我们会了解他是不是本地人,但关注点绝不在他是不是苏北人。地域偏见?没有能力对人作客观衡量的群体,才会用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方式归类。
每个地方的持续发展,都需要外来人才的涌入。张小文成了当地的蟹老板,每年阳澄湖蟹上市的时候,做着全国各地的生意。我的大学同学夫妻俩共同创业,在苏州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为当地作出了实打实的贡献,海安女婿甚至成了政协委员。如果要对苏南以外的人始终持有偏见,恐怕是寸步难行了,他们活跃在我们周围,比我们更希望在苏南大展拳脚,比我们更愿意把这里当成一个奋斗的理想天地。
政策,也不失时机地和社会的变化“双向奔赴”。2021年2月19日就有政策出台,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合肥的户籍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跨省迁移户口时,只需在迁入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即可,再也不用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间来回奔波。某平台有一个落户苏州的姑娘晒出了自己的落户经历,2022年她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全部落户手续,从申请到拿到户籍,全程线上,一气呵成。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我把户口从江苏迁到上海的过程,前后历时差不多一年,不断地在补材料,一趟趟地跑,相比起来,这姑娘真是幸福啊!
前不久,江苏省(南京、苏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浙江省也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宣布全面取消除杭州市区外的落户限制。
这些年,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墙正在一堵一堵地被拆除,现在终于轮到最坚固的那一环了,如果把落户的门槛拆了,“来了就是本地人”,长期以来的苏南、苏北偏见,也终将因为没有了滋生土壤,最终消失吧。不仅没有苏南和苏北,连上海、浙江、江苏、安徽都界限模糊了,只要我愿意,我可以是长三角任何一个地方的人,真是太好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0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