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贵阳日报
伍国勇 王天羽
起源于贵阳市乌当区的“三一”模式,在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三一”模式,即采取“一家一田一农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将分散地块在承包权不变动的前提下,引导土地资源通过“调换、租赁、入股”等方式,将散乱、撂荒的土地资源归并集中于农户,让一家农户具备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的基础。在政府的部署下,发展有特色高水平数字化现代化的家庭农场,增加了农户收益,促进了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大市场有效衔接。
A “三一”模式凸显了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山区农业发展具有“异质性”,与传统农业发展理论基础及发展约束不匹配。但通过“三一”模式开展资源调配后的现代家庭农场,反而显示了理论“匹配性”。
“三一”模式在政府调控引导下做到了合理配置资源,一是把“政府服务”做到高效便捷,制订规划、政策和办法,引导资源集中。完善基础设施供给,引导市场主体进入农场经营,提供政策咨询和调节。二是把服务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公益性”现代农场,为城市居民提供业务经营、悠闲娱乐的消费场所,也为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和经营场地,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三是以“依靠人、服务人、发展人和为了人”为目标,不仅重视生产效率,也重视服务效率,更重视群众体验感,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及农业产品的“共享”发展。
B “三一”模式凸显了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基础、厚产业、拓品牌、提效率。“三一”模式无论在资源合理配置、发展支撑系统还是产业发展系统,都具备较强的实践逻辑。
致力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支撑系统。“三一”模式锚定构建起现代农业发展“四梁八柱”的目标,政府帮助家庭农场完成通路、通水、通电,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促进农机装备不断更新,有力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主体,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以农文旅结合为目标,不断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致力构建数字化农业管理运营系统。“三一”模式着眼于用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农业生产、管理、运营端,把以数字技术为表征的工业要素嵌入农业领域,通过为家庭农场建立遥感监测系统、安全追溯系统、统一交易系统、智能耕作系统等,逐步有序地加快农业数字化、可视化发展,用智慧农业不断塑造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致力构建高端化农业品牌建设系统。“三一”模式注重念好“品牌经”,做好“土特产”。一方面,立足乌当区独有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利用优良生态环境,建成“土”味十足的农场;另一方面,因地因户制宜,培育特色家庭农场,形成竞争优势,打造一批“花卉村”“蘑菇村”等乡“特”产业;最后,扩大品牌效应,着力延长家庭农场产业链,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把产业融合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户。
致力构建绿色化农业持续发展系统。“三一”模式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循环农业。一方面,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通过“五零吾当”品牌的建设,即发展“零化学农药、零化学肥料、零化学激素、零添加剂、零转基因”农业,打造乌当生态农业品牌,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最后,通过采摘、观光、体验等方式,促进休闲旅游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实现生态产业园的建设目标。
C 实施“三一”模式推动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乌当的实践看,“三一”模式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通过小田变大田,整治了土地细碎化和撂荒问题,发展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着眼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这个强农的底层逻辑,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建设了家庭农场,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禀赋,走农旅结合的发展路线,实现山区农业跨越式发展。
实施“三一”模式的四大步骤。“三一”模式总体上分为“调换农田、规划农场、授信放贷、产销对接”四个步骤。其中,调换农田是基础,在坚守土地政策不变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政府见证农户间签订协议,合并小田为大田,提高农业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规划农场是关键,政府与农户一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订农场远景规划,并为农场取名,增强农户从事农业的事业感责任感;授信放贷是核心,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积极协调银行金融部门为农户授信,解决农户融资问题;产销对接是路径,按照市场需求建设发展农场,并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业回报率。
“三一”模式要把握六大关系。一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不能为了建设农场而建设农场,要紧紧围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二是农户和政府的关系,外部拉力固然重要,但内生动力是根本,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多多益善和试点先行的关系,慎重“初战”尤其是涉及探索新路径,也只有试点搞好才能多多益善;四是整体布局和因户制宜的关系,既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也要在具体实践中考虑到每个农户的特性;五是产业和安全的关系,产业优先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务必注意到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六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关系,着力构建两者相协调的发展模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作者伍国勇系贵州大学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天羽系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政府干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7 09: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