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阳泉日报
“安全为天”花馍
馍,山西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民间谚语“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指的就是过年蒸花馍的传统习俗。1月25日农历腊月十五,虽然还没到年根,但山西好客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成品区,已经摆满了各种造型的国潮花馍——寓意福气满满的“福袋”花馍、象征步步登高的“枣山”花馍、聚焦龙年主题的“龙腾盛世”花馍、“肚”内装有“元宝”的“发财龙”花馍……
“这些年,国潮花馍很流行。尤其在春节前后,更是供不应求。上个月,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平定传统花馍非遗技艺传承人贾如霞、张庄供销社共同出资出力,成立了山西好客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平定县张庄镇张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清波介绍。
山西好客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区分为制作区、醒发区、蒸制区、成品区。记者换上工作服,又戴好帽子、口罩、手套,这才来到制作区。只见和面机、压面机、中转架等整齐排列,十多名工人有的和面,有的调色,有的塑形,各自忙着手里的活儿。
张庄村村民葛翠平主要负责塑形。当天,她正在制作“福袋”花馍。只见她先取一块红色面团开始揉捏,随后把揉好的面团向下按压,再用擀面杖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饼状。紧接着,她往里面加入馅料,用拇指轻轻捏出花边并收紧,一个“福袋”花馍就有了大致模样。用绿色的面团搓成细长条当飘带,用粉色和黄色的面团制作花朵,经过葛翠平巧手捏制,“福袋”花馍变得更加精美。忙活完,葛翠平这才得空和记者聊几句:“往年这个时候,地里没了农活,我只能闲着。现在有了新营生,家里能多一项进账。”
正聊着,贾如霞来到制作区。制作花馍多年,她的技艺早已炉火纯青。除了自己制作,她还热心教学、传授技艺。“平定传统花馍是大家的骄傲。只要人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没啥藏着掖着的。”贾如霞快人快语,“村里的妇女在家闲着,还不如学点技术。有了技术,大伙儿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工人仔细检查每一个花馍,确认无误后,花馍被推入醒发区。趁着花馍醒发的时间,贾如霞介绍,不少人觉得花馍和面塑很相似,都是面食艺术品。然而,面塑用的是未发酵的面团,只有观赏性;花馍用的是发酵的面团,兼具了食用性与观赏性。为了保证消费者吃得健康,花馍的各色面团制作也颇为讲究——绿色面团,在面粉中加入菠菜汁;黄色面团,在面粉中加入南瓜汁;蓝色面团,在面粉中加入蝶豆花粉……
十多分钟后,张庄村村民郭红梅来到醒发区。她拿起花馍仔细掂量,“重量发轻,就说明醒发好了”。随后,她把花馍小心翼翼推入蒸制区。步入蒸制区,氤氲的水蒸气弥漫在空中,小麦蒸制后独有的香气扑鼻而来。“不同大小的花馍,蒸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小的十来分钟,大的二十多分钟。”郭红梅补充,“蒸出来的花馍不能立刻拿出来,而是要在锅里多放置一会儿。这样,可以让花馍更加饱满、光滑。”
花馍搭上国潮风,山西好客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村民有了新营生,大家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盼头。“今年开春后,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面积,打造‘花馍小镇’。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红色教育基地、农家土特产等农旅资源,通过‘旅游体验+线下选品+线上直播’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让张庄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王清波这样期盼着。(张泉东 王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8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