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赵云,先归袁绍,再仕公孙瓒,见袁绍公孙瓒之辈无忠君救民之心,只有争权夺利之私,萌生再择明主之意。特别是一而再受刘备执手挥泪的阴柔感化,依依不舍的眷恋感染,对刘备念念不忘,痴心不改。尤其是公孙瓒兵败自焚,不再投向当时最为强大的袁绍,也未投靠正在广招人才的曹操,而是投奔还在寄人篱下的刘备。
公孙瓒死后,赵云从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奔徐州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落卧牛山(今河南范县东南),欲往古城(今河南汝南县)寻张飞,从北到南,一心只寻刘备,一意只追刘备。至古城,从建安五年(200年)起,赵云就开创忠刘近三十年生涯。
从赵云追随刘备不足二十三年及效忠刘禅六年有余可见,赵云的忠是小忠,只忠于“仁义天下”的刘备;而非大忠,忠于“推动历史”的人民。忠,本义是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忠的要点在于“一其心”。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因此,所谓“忠”,有大忠和小忠之分。大忠就是忠道不忠君,忠事不忠人。而小忠则是忠君不忠道,忠人不忠事。忠君、忠事、忠人这三种忠,意义浅显,容易理解。然忠道,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简而言之,道就是道理或德行。纵观赵云追随刘备刘禅三十年,不然就发现赵云的忠,很狭隘,只是为了报刘备知遇之恩的忠诚。众所周知,赵云是被刘备的“执手垂泪”和“执手挥泪”而感动,并为之死心塌地,无怨无悔,从一而终。正如在古城之里,赵云对刘备的一席话就已表明其不一般且特殊的心迹,即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相比于只知争抢地盘,割据一方的袁绍及公孙瓒而言,仁行天下,赢得民心的刘备,与赵云的“忠君救民”的理念和“匡扶汉室”的目标更为接近。理念一样,目标一致,赵云刘备就产生心灵共鸣,以致心心相印。
在《三国演义》中,有两处最能体现赵云这种小忠,忠君(刘)不忠道,忠人(刘备)不忠事。
第一处: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荆州时,在当阳长坂附近追上刘备。刘备在危急之下又丢下妻子和孩子,独自而逃。而赵云独自一人七进七出,勇猛非凡,在长坂坡单骑救阿斗,全身而退,并将阿斗安然无恙交给刘备手中。未曾想到,刘备竟然随手摔阿斗,一下子让赵云倍感刘备的知遇至尚至诚,让赵云不得不尽平生之力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一句泣拜而言:“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由此可见,赵云的忠刘之心何其忠,并开始由徐州之时的表忠到当阳之际的里忠。
第二处: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因夷陵之战被孙吴陆逊打败,退至永安(原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刘备临终之际,曾托孤于诸葛亮及赵云。特别是嘱咐赵云时,刘备那一席话虽称不上惊天地,泣鬼神,但可谓是感天动地,情深意挚,瞬间之中,再铁血铮铮的汉子,再铮铮铁骨的英雄照样被刘备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言语所融化。又是一句泣拜而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到此为止,赵云的忠刘之心岂是忠那么简单,简直是上升到高不可测的地步,从昔日当阳的里忠深华到永安托孤的髓忠。
赵云对刘备至死不渝,无论是前期的刘备寄人篱下的窘境,还是中期不受刘备重用,赵云始终如一。即便阿斗继位,赵云都不忘刘备当年的恩情,继续为刘家天下效力,不负刘备永安托孤的嘱咐。
笔者按:忠,字意指忠诚、忠勇。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地负责完成分内义务的美德。赵云,齐名关羽、张飞的蜀汉上将,一生尽忠刘氏近三十年,义贯金石如一生,只是为了实现自己救危扶困、济世安邦、实行仁政的政治理想。正所谓:忠诚老实传家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7 14:13: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