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第13次北冰洋科考丨特写:冰原海雾中,他们闪耀着光——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队员的苦辣酸甜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8-13 17:24:00 来源:杭州网

新华网 一个站位、又一个站位……在冰与蓝交织的世界,“雪龙2”号搭载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再探世界“尽头”。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大洋科考作业顺利结束。同在船上,记者得以近距离感受极地科考队员的苦辣酸甜。

征衣漫卷海浪冰霜,他们是冰原海雾中闪耀的光。

第13次北冰洋科考丨特写:冰原海雾中,他们闪耀着光——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队员的苦辣酸甜

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布放潜标。新华社记者魏弘毅摄

忘记时间

大洋科考作业包括数十个站点,每次到站后,需先采集不同深度的海水样本,再对样本进行过滤、测定,得出数据并记录。

负责相关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董卉子每站的工作时间从2小时到5小时不等。有时处理完一个站点的水样,下一站马上就到了。董卉子坦言,自己已经“忘记了时间”,她的“自然醒”周期已调整到2小时,彻夜不眠是常事。

有的队员强迫自己清醒,有的队员却在努力入睡。

谢海翔是“雪龙2”号实验室实验员,职能是进行作业协调沟通,保障船上科考设备正常运转及科考作业顺利开展。

“我们每个班的工作时长是确定的。”谢海翔告诉记者,实验室有两个组轮流倒班,每组8小时,一天3个班。

“现在是极昼,有时候值完班睡意全无。但再精神,也要强迫自己休息,因为前面等待着我的,还有下一个8小时。”

第13次北冰洋科考丨特写:冰原海雾中,他们闪耀着光——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队员的苦辣酸甜

8月6日,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尾甲板,科考队员在进行箱式沉积物采样作业。新华社记者魏弘毅摄

笑对一切

大洋科考作业中,最值得期待也最容易感到失望的,莫过于底栖生物拖网作业。这绝对是件“苦差事”。

作业过程中,长达十几米的巨大拖网被起重设备吊起,投放至海底。当拖网被捞出时,海底地表淤泥(沉积物)积满网底,科考队员要在寒风刺骨的甲板上,从成吨重的淤泥中慢慢“淘洗”出可能存在的生物样本。

“由于区域调查的特殊性,淘到最后,一网可能就捞出来几只小虾米。”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坤说,“大家在甲板上连续工作了两三个小时,浑身被冻透了,还弄了一身泥,就这么点东西,多少有点遗憾。”

“但是,再小的生物,也是非常珍贵的样本,这一网总算没白捞。”刘坤说,他们已经学会了从微小的海洋生物中,寻找最大的满足。

这一次,记者跟踪了底栖拖网作业全程。两个小时,捞出了两只虾和一些海蜇,实在算不得丰收。

记者有些失望,帮忙扫完甲板,收起拍摄设备,对泥浆满身的尾部生物组组长张吉昌道别:“我先撤了啊,你们加油!”

“再来啊!”他将记者的无奈化为此刻的诙谐,在甲板上引起一阵哄笑。

第13次北冰洋科考丨特写:冰原海雾中,他们闪耀着光——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队员的苦辣酸甜

8月4日,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尾甲板,科考队员在清理、收集底栖生物拖网拖上来的样品。新华社记者魏弘毅摄

永远热爱

在大洋科考作业间隙,“雪龙2”号政委兼轮机长陈晓东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他穿着带有极地科考标志的衣服走在上海街头。一位老者看到他,眼含殷切,急忙上前:“你哪个航次的?”

一交流才知道,这位老者是他久已耳闻但未曾谋面的某航次极地科考的“老队员”。他们相认的纽带,是绣在套装上的几个字母“CHINARE”,即“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英文缩写。

“只要去过极地,那种情怀就会伴你一生。”首席科学家助理孙虎林说。自2011年起,他已经去过4次北极、2次南极。

7月31日晚,孙虎林在常规海洋气象观测后,率先发现了本航次航线上的首只北极熊。“哎!熊!熊!”他激动地摆臂、呼喊,冲到房间拿起相机,狂奔到驾驶台开始拍照。

虽已看过数十次北极熊,孙虎林说:“那些深远和静谧,那些世界尽头的生灵,那些深藏在冰原和海洋中的真知,永远值得我付出最大的热情。”

第13次北冰洋科考丨特写:冰原海雾中,他们闪耀着光——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队员的苦辣酸甜

这是7月25日从“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拍摄的北极圈内的浮冰。新华社记者魏弘毅摄

义无反顾

“大洋科考作业结束,最欣慰的是各项科考作业设备平稳运行,后续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都很优秀。”陈清满说。

陈清满,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综合队队长,曾任“雪龙2”号实验室主任。从参加工作开始,不管是参与“雪龙2”号的设计、建造、试航和运行,还是参加7次南北极科考,他闻令即动,从没迟疑、懈怠过。

义无反顾的,不只有他,还有他的家人。陈清满说,每次极地科考报名后,妻子总会帮忙打包出发的行囊,顺便买上几袋他爱吃的零食,让他随船带走。

回望大洋科考作业全程,义无反顾的故事,从未停止书写。

大洋队队长陈超,其船舱房间里的书桌上摆着一家三口的照片。在昼夜不停的作业中,那是他的慰藉。

水手长付耀奎,在寒风中鏖战几小时,刚刚回到房间缓和冻透的身体,听说又有高强度作业,再度披挂上阵。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工程师王颖,在采水作业的公告白板上“开辟”了一方小空间,每日更新作业结束的倒计时,提醒自己和队友:坚持,再坚持……

第13次北冰洋科考丨特写:冰原海雾中,他们闪耀着光——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队员的苦辣酸甜

7月26日拍摄的底栖生物拖网出水瞬间。新华社记者魏弘毅摄

那些挥别家人的酸楚,辗转颠簸的疲倦,战风斗雪的劳苦,孤灯滤水的寂寞,都会随着一次次任务的完成而湮没在时间里。但他们采集的每个样本,记录的每个数据,将铺就中国乃至世界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坦途。

大洋科考作业结束,而本航次北冰洋科考仍在进行。现在,“雪龙2”号已航行至北纬80度以上的冰原,下一阶段的海冰综合调查作业随之展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3 21: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现场又是怎样的?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已经开始海冰综合调查作业。从理论到现场,一起听那些亲历科考一线的海冰研究专家讲述海冰研究的那些事。海冰融化:
2023-08-21 13:24:00
北冰洋或比预期提前出现“无冰之夏”,会带来大型沙尘暴吗?
...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然而,一支国际研究团队6日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发表论文,认为“无冰之夏
2023-06-22 13:48:00
极地科考未来如何继续“破冰”
...中心,邻近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中心,邻近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南极洲和北冰洋一陆一海,各据地球一端,曾是与世隔绝的秘境。1820年,有航海家遥
2024-05-22 05:21:00
76天北极逐碳 集大副教授陆旋随破冰船赴北极科考
...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一趟北极科考,不仅为研究北冰洋碳循环过程与环境变化带回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数据,还带回了数百瓶“北极水”样本。此前,集美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极地与海洋
2025-10-28 07:56:00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一问到底丨向北极进发 第13次北冰洋科考有何不同?极昼的北极,有绝美的清晨和黄昏、有斑驳交错的海上浮冰,也有覆盖在静谧大洋之上的浓浓海雾,此时此刻,中
2023-08-09 22:49:00
...新华网新华社“雪龙2”号4月16日电题:踏浪万里、筑梦冰原——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回眸新华社记者周圆4月16日,时隔160余天,“雪龙2”号再次驶过长江入海口。至此,执行中国
2024-04-16 19:17:00
“雪龙2”号抵达北极点彰显我国极地装备能力提升
...:央视网央视网消息:北京时间9月14日凌晨,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向南驶出北极圈,离开北极地区。在此之前,考察队于北京时间9月12日17时
2023-09-15 13:19:00
“雪龙2”号中秋前抵沪,完成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任务
...地码头。 本文图均为 黄波 图 9月27日中午,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返沪,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上海边检总站外高
2023-09-27 15:42:00
在北的终点,我们踏上新起点
...抵达北极点。也就是北京时间9月5日13点55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极点。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 王金辉:中
2023-10-07 11:3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吕梁山的褶皱深处,汾河水的碧波上游,娄烦县宛如一颗被时光温柔雕琢的明珠,静卧在晋西北的天地间。如今,一股看不见的“数字浪潮”正席卷这片土地
2025-11-06 07:10:00
“我今年65岁了,有气管炎,每年冬天都要到南方去过冬,所以不用暖气。但我们小区供暖管道改造后依然是串联管道,无法办理停热
2025-11-06 07:18:00
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作品11月4日公布,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各10个。其中,山西民歌广场舞《桃花红杏花白》
2025-11-06 07:41:00
南报网讯(记者陈燕飞通讯员滁萱)近年来,滁州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产业一体化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2025-11-06 07:47:00
省工信厅、省科技厅主办的晋善晋美·央地国民企合创未来·四季交流会——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专场对接活动近期在太原市展开
2025-11-06 07:11:00
近日,不少家长反映,来自英国的亲子游泳品牌“沃特宝贝”(WaterBa-bies)在西安的三家门店毫无征兆地突然闭店,相关联系电话均无人接听
2025-11-06 07:18:00
烟台高新区:绿色科技绘就低碳蓝图
鲁网11月5日讯(记者 魏萱)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绿色低碳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烟台高新区,以烟台阳光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阳光新材料”)为代表的企业
2025-11-05 14:42:00
三轮车侧翻路中 郎溪热心公交司机和乘客伸出援手
大皖新闻讯 11月3日下午两点多钟,郎溪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城西换乘中心至白茅岭班线的驾驶员刘志农,驾驶公交车行驶至郎溪县迎宾大道与S202交汇口处时
2025-11-05 15:04:00
劳动课养出“团宠”!合肥这所学校两只大白鹅火了,课间互动超治愈
大皖新闻讯 近日,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北校习友校区,两位新晋“顶流”火了。他们不是学霸,也不是社团达人,而是两只身披白羽、步态雍容的大白鹅
2025-11-05 15:05:00
15小时生死救援!绩溪多方力量合力救助坠崖驴友
大皖新闻讯 “从接到报警,到成功把人抬到山下,大概用了15个小时。”11月1日下午4点多钟,绩溪县公安局伏岭派出所接到求助
2025-11-05 15:07:00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
2025-11-05 15:23:00
近日,网络热梗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作文“套路”的报道引发关注,“绝绝子”“破防”“包的”等网络热词替代原本语意丰富的表达,部分青少年似乎正陷入一种“不说热梗就词穷”的表达困境
2025-11-05 15:49:00
烟台毓璜顶医院护士及时救助晕倒男子 平凡善举温暖深秋烟台
鲁网11月5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侯瑞)“就是打个电话的事,没想到他还专门送来了锦旗。”当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山院区五官血管通路病区护士秦聪收到孙先生(化姓)送来的锦旗时
2025-11-05 15:54:00
东平农商银行:零钱存银行 “碎银”也生光
鲁网11月5日讯近日,李先生手持满满两大袋零钱,来到东平农商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在工作人员耐心清点后,顺利将6.7万元零钱存入账户
2025-11-05 15:54:00
探秘地球脉搏,筑牢安全防线——山师附小雏鹰小队参观济南市地震科普馆实践活动
11月1日,山师附小2021级四班雏鹰小队的队员们来到济南市地震科普馆,开启了一段生动有益的地震科普之旅。一声巨响,地面在脚下剧烈扭动
2025-11-05 15: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