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际

北冰洋或比预期提前出现“无冰之夏”,会带来大型沙尘暴吗?

类别:国际 发布时间:2023-06-22 13:48: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北冰洋或比预期提前出现“无冰之夏”,会带来大型沙尘暴吗?

2022年6月28日,丹麦格陵兰岛迪斯科湾漂浮的冰山。

北冰洋或比预期提前出现“无冰之夏”,会带来大型沙尘暴吗?

1. 2022年6月28日,在丹麦格陵兰岛迪斯科湾,一艘船驶过漂浮的冰山。

北冰洋或比预期提前出现“无冰之夏”,会带来大型沙尘暴吗?

2. 2021年9月16日,丹麦格陵兰岛雅各布港冰川的冰山,一只海鸟在上空飞翔。

北冰洋或比预期提前出现“无冰之夏”,会带来大型沙尘暴吗?

3. 2021年9月14日,丹麦格陵兰岛迪斯科湾的浮冰。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然而,一支国际研究团队6日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发表论文,认为“无冰之夏”可能提前至本世纪30年代出现,因此提醒有关方面早做准备。科学家指出,现在拯救北极地区的夏季海冰可能已经为时过晚,北半球要为更频繁地出现极端天气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美媒指出东南亚4月时就经历了“200年一遇”的热浪天气,包括泰国、老挝等在内的多国均创下了当月最高温纪录。极端高温加上潮湿的气候,东南亚的气候将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险。按照联合国预测数据显示,如果按照目前的碳排放量和全球变暖速度来看,未来20年,泰国每一百万人中将有30人被热死,预计到本世纪末,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30人。

预计北冰洋2081年至2100年间

9月无冰将成为常态

这支团队由韩国、加拿大和德国研究人员组成,利用卫星数据研究了北极地区1979年至2019年海冰覆盖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预测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程度下海冰面积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无论温室气体排放程度如何,北冰洋最早将于2030年至2050年间出现第一个没有海冰的9月。在高排放情境下,预计本世纪晚些时候,北极地区将在初夏时分就已无海冰。

科学界普遍认为,如果北冰洋被冰覆盖的面积不足7%、即100万平方公里,即可视为“无冰”。

一般而言,北冰洋冰量每年夏季开始后减少,9月中旬达到最小值。近年来,北极夏季海冰面积迅速缩小,这是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最明显信号之一。大部分专家认为,北冰洋海域将在本世纪某个年份的夏末出现无冰现象,但就具体年份存在争议。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即第六次评估报告预测,在温室气体保持中等排放或高排放的情境下,预计北极海冰面积在本世纪中叶前后至少出现一次无冰情况,2081年至2100年间9月无冰将成为常态;如果温室气体能够保持低排放,北极地区本世纪不会出现“无冰之夏”。

北极地区变暖

可能加速格陵兰岛冰原融化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最新研究强调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北极地区的深远影响,显示为北极地区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季节性无冰早做规划、尽早适应的重要性。

论文作者之一、德国汉堡大学海洋学研究所教授迪尔克·诺茨告诉法新社:“现在将北极地区夏季海冰作为景观和栖息地来保护,为时已晚。这将是我们的气候系统因温室气体排放而失去的首个主要组成部分。”

法新社援引研究人员的话报道,北极海冰融化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不过,北极地区变暖可能加速格陵兰岛冰原融化。这些冰原由截留在陆地的淡水冰组成,一旦完全融化,水量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6米。另外,海冰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随着海冰融化,地球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能,北极将加速变暖,进而“影响人类社会和全球生态系统”。

数据显示,与19世纪后期相比,北极和南极地区目前平均气温已上升3摄氏度,升幅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3倍。北极2012年海冰面积创最低纪录,仅有340万平方公里,2020年和2019年海冰面积也处于历史低位。

数读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早在2020年,美国科学家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而今年6月6日该国际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发表论文数据也显示,自1979年有卫星记录以来,北极夏季冰层达到每10年减少13%的水平。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创最低纪录,仅有340万平方公里,2020年和2019年海冰面积也处于历史低位。

美国航天局与华盛顿大学的专家观测,北冰洋海冰自2004年以来,每年变薄约17.8厘米,更厚、更不容易融化的“老冰”则在急剧减少42%,这导致冰与海水之间的缝隙扩大,加速了海冰的脆弱化。

有报告认为,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影响

北冰洋海冰融化 会导致什么后果?

影响北冰洋的生物

北冰洋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

作为地球上陆地最大的肉食动物,科学家们在近些年已经发现,在北极圈附近生活的北极熊,习性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往人类聚集区开始活动,甚至被发现开始吃苔藓、地衣、杂草、海带等食物,理论上说,植物本不是北极熊食物的首选项。

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影响全球气候

北冰洋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缩短航运距离

北冰洋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提供了连接东西方之间许多新的、更为快捷的航道,与经由苏伊士运河的航运相比,可以节约40%的运输时间和燃料成本。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外地物种入侵

长久以来,海冰一直是阻止船只和物种穿越北冰洋的巨大障碍。如今,航运已成为海洋入侵物种最为普通的途径,它占新引入物种总数的69%,水产养殖以41%居于次席(非本土物种可以拥有一个以上的引入途径)。

最普通的方式是船舶压载水,生物也可以隐匿于船外壳的积垢,而森林害虫、蚊子等则能够在长期航程中生存于运货托盘、船载货物(如轮胎)等处。

北极地区的寒冷天气和由海冰融化而带来的航程缩短,有助于蚝、藤壶以及螃蟹等入侵物种的生存。寒水降低了生物的代谢速度,使它们能在较少的食物条件下存活下来。

释放远古病毒

在全球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加速冰川融化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北极冰川融化,将释放出深藏于地底下的尘埃,或将影响人类健康。你眼中的北极应该是一望无际的冰川,其实不然,在北极地区,也会出现大型沙尘暴。也就是说,冰川的融化,释放出更多的尘埃或碎石,这些沙子会随着暴风带到北欧等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人类生存。

此外,冰川融化,也会导致地底下的远古生物或远古病毒释放出来,如6月份,加拿大育空地区的金矿工人,就在永冻层中发现了一头雌性猛犸象幼崽的遗骸。

远古生物遗骸的发现与冰川融化密不可分,虽然在科研方面会有一定的价值,它可供人类研究更古老的生物,但对于全人类来说,这并不是好事。冰川融化,让更多的病毒浮出水面,重新“复活”的病毒,进入生态,会给全球带来巨大危害。

是什么导致北冰洋海水快速酸化?

是什么导致了北冰洋海水快速酸化?集美大学祁第教授科研团队2022年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北冰洋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该研究集成北冰洋28年船载观测数据,揭示北冰洋海洋酸化速率为全球最高,为全球其他开阔大洋的3至4倍,阐述了气候变化下北冰洋海冰退缩是导致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据介绍,北冰洋快速酸化将对海洋生物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蛤蚌、贻贝、海螺等钙质外壳生物将更难形成或维持其外壳。由于翼足目类海螺是北冰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是北极三文鱼和鲱鱼重要的食物,因此其总量下降将对北冰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呼吁

尽快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

祁第教授认为,要减缓全球海洋酸化的速度,治理的根本措施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同心协力加强减排和增汇,以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北冰洋酸化呈现“领头羊”作用,但其根源是北极变暖放大了海冰快速融化,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及快速侵入表层水,太平洋和大西洋酸化水体输入北冰洋增加和快速扩张等全球变化的多因子协同作用结果,也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紧密关系。因此,要扭住这只狂奔的“领头羊”,减缓全球海洋酸化的速度,治理的根本措施还是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坚定不移地执行《巴黎气候协定》,同心协力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世界气象大会呼吁关注全球冰冻圈

今年5月30日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象大会表示,将由于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冰冻圈变化问题列为优先事项。冰冻圈是指全球范围内的冰川、冰盖和永冻土地区,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应对冰冻圈的快速变化。

世界气象大会通过的这项新决议,呼吁加强对冰冻圈的观测预报、数据交换、研究和服务工作,并将为此提供资金。

大会列举了冰冻圈的变化,包括作为温室气体的“睡巨人”,北极永冻土正在融化。融化的冰川和北极永冻土增加了产生自然级联危害的风险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担心,冰冻圈的变化会影响全球,尤其是小岛屿国家和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

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莱尔·纳利斯:发生在北极和高山地区的事情,对世界各地、对每个人都有影响,特别是那些小岛屿国家和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

整合:黄亚岚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气象局、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全球碳中和网、银川科普、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红星新闻 图:新华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2 15: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24日 11版)【光明时评】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于7月12日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2023-08-24 07:26:00
北冰洋或比预期提前出现“无冰之夏”
...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然而,一支国际研究团队6日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发表论文,认为“无冰之夏
2023-06-07 18:29:00
首次抵达北极点区域,取得多项突破,这届科考队带回北冰洋哪些“秘密”?
今天(27日)我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上海标志着本次北冰洋科考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考察顺利结束《新闻联播》带你了解历时78天、总航程15000余
2023-09-28 10:52:00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一问到底丨向北极进发 第13次北冰洋科考有何不同?极昼的北极,有绝美的清晨和黄昏、有斑驳交错的海上浮冰,也有覆盖在静谧大洋之上的浓浓海雾,此时此刻,中
2023-08-09 22:49:00
在北的终点,我们踏上新起点
...抵达北极点。也就是北京时间9月5日13点55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极点。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 王金辉:中
2023-10-07 11:36:00
...现场又是怎样的?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已经开始海冰综合调查作业。从理论到现场,一起听那些亲历科考一线的海冰研究专家讲述海冰研究的那些事。海冰融化:
2023-08-21 13:24:00
北极“无冰之夏”或将提前到来,这将造成哪些影响?
...影响事件。碳排放再不降低,未来北极可能长期“无冰”北冰洋,全球最特殊的一片大洋,大众印象中它是一片冰天雪地的“纯白世界”。这些常年不化的冰盖,正是北冰洋最显著的特征,冰盖面积
2024-03-11 15:15:00
新研究说北极“无冰”夏季或比此前预测提前
...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季节性最小冰覆盖面积的20%。近年来北冰洋9月份最小冰面积约为330万平方公里。该研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北极地区很可能在9月这一海冰覆盖率最低的月份出
2024-03-06 22:33:00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抵达北极点
...时间2023年9月5日13时55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考察队在北极点重点围
2023-09-07 09:48:00
更多关于国际的资讯:
烟台—仁川直飞航线增至每日五班,易斯达航空重返市场促中韩互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孙瑜 李恩泽 张冰从烟台机场获悉,9月19日清晨7时30分,由韩国易斯达航空执飞的ZE818航班平稳降落在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烟台机场
2025-09-19 16:07: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王昕 李易书/摄董文博/制作
2025-09-19 10:56:00
普京早已信不过俄军,他给自己的接班人,留下了可以翻盘的底牌
普京早已信不过俄军,他给自己的接班人,一支可以扭转乾坤的强力武装,以及一张可以在关键时刻翻盘的底牌。俄罗斯国民近卫军司令佐洛托夫日前对外表示
2025-09-18 14:35:00
中新经纬9月18日电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乐天信用卡公司代表曹佐镇18日就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召开记者会表示,公司遭黑客入侵导致297万名用户信息外泄
2025-09-18 16:50:00
泰国国家旅游局于广州启幕“中泰友好月”,点燃赴泰旅游热潮
2025年9月15日,泰国国家旅游局(TAT)于中国广州市盛大启动“中泰友好月”项目,打造赴泰旅游新触点,助力年末旅游旺季
2025-09-17 08:49:00
滨海快线将于9月19日至21日开启免费试乘!走!记者带你抢先体验!
2025-09-17 22:09:00
欧盟宣布对以色列制裁措施
当地时间9月17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宣布对以色列进行制裁的一系列措施。此前一天,9月16日,卡拉斯表示
2025-09-18 00:36:00
中国网9月17日讯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7日宣布: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摩洛哥外交大臣布里达将于9月19日至20日访问中国。【责任编辑:吴疆】
2025-09-17 19:23:00
秋天本是一个迎来收获、充满喜悦的季节,但对于来自美国的豆农来说,大豆滞销的现实,却让他们面对一派丰收的景象,从心底感到沉重与忧虑
2025-09-17 17:39:00
中国网9月16日讯 据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期,有中国公民在新西兰某机场过境时,遭新安全情报部门无端滋扰盘问
2025-09-16 15:35:00
美国人都在玩一个比对游戏,与特朗普有关
美国人现在都在玩一个比对游戏。比对,特朗普的这个签名,到底是不是他的签名。因为特朗普致爱泼斯坦50岁生日的祝福信,终究还是被爱泼斯坦的律师公开了
2025-09-16 05:14:00
法国的大麻烦来了
(一)法国的大麻烦来了。特朗普正咄咄逼人,乌克兰在望眼欲穿,欧洲最需要坚强的时刻,法国却又疲软了。马克龙眼睁睁地看着,他三年里任命的第四位总理又垮台了
2025-09-16 05:14:00
一场大型运动,正在美国火热进行中
不到欧洲,不知道街头这样吵,不到中东,不知道和平这样少,不到美国,不知道政治居然这样搞……这个世界,有时感觉就像一个大型剧本杀
2025-09-16 05:13:00
中新经纬9月15日电 据法新社报道,英美将签署协议加快核电项目建设。报道称,英国政府当地时间15日表示,英国和美国将签署一项协议
2025-09-16 00:12:00
这个新动向,中国须高度警惕
该来的迟早会来。坦率地说,这也完全在意料之中——一个大国,在各种犹豫后,最终还是一闭眼一跺脚,跳进了美国挖下的坑里。但因为涉及中国
2025-09-15 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