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这届小孩的抑郁症,是父母卷出来的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2-24 12:38:00 来源:缘之心

最近刷到央视的一条视频,讲到一个14岁确诊重度抑郁后休学至今的男孩。

12岁那年,他父母离婚。皓然听着无止境的争吵进入青春期,浑身都是反骨。

别人说要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别人说不要做什么,他就偏要试试。

浑浑噩噩念到初三,书没读进去多少,只听到周围人成天念叨:“你一定要考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好像人生只有这件事。

妈妈那代人都是靠读书走出来的,他们觉得不读书就没前途,觉得“躺平”意味着失败。

这种潜意识被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成为压力的来源。高压之下,崩溃是早晚的事。

终于,皓然发现自己不太对劲。

没法呼吸,心脏怦怦跳个不停。

“像把我团成一个团,锁在箱子里面,一点一点把箱子里的空气抽出去。”

他问,“妈妈,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

妈妈觉得天都塌了。

她不明白,好好一个孩子怎么突然变了?

不说话,不吃饭,不打游戏,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睡就是睡。

没法继续上学,皓然休学在家。

但妈妈接受不了孩子就这样掉队,自顾自给他办了复学,还劝他回去上课。

皓然被逼得情绪崩溃,掐着妈妈的脖子把人按在墙角,听到一句“你掐死我吧。”

清醒过后,孩子也后悔,自责自己为什么要动手,怀疑自己是个不理智的混蛋、疯子,还尝试过自杀。幸好被救回来了。

于是接着休学,继续和内心的情绪做斗争。

这样的故事不是孤例。

中大医院接诊过一位高二学生。

初中时,这孩子一直是学霸,成绩名列前茅。等考入重点高中后,尽管每天学习到凌晨,成绩却再难有所突破,学习压力特别大。

他开始频繁头痛、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最终因一次考试失利彻底崩溃。

最终确诊为抑郁症,并休学治疗。

有媒体提到,某重点高中同班的45名学生中,“19人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3人已休学。”

光看案例不够普遍,数据更触目惊心。

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开的数据称,我国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2%。

看似比例不高,但按人口基数推算,仍有超300万青少年被抑郁症折磨。

此外,被抑郁情绪困扰的青少年更多。

中科院心理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提到,我国有14.8%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

《2023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超10%。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则提到,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其中男孩占51.0%。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13.74岁,主要集中在14岁。

其中三成面临着睡眠障碍的问题,强迫症、人格障碍、应激、进食障碍也普遍存在。

难怪最近几年,各大医院的儿童精神科都人满为患了,专家号要靠黄牛才抢得到。

学业压力被认为是引发抑郁的“头号凶手”。

现如今,人人反对优绩主义,但人人都不自觉地向优绩主义靠拢。

最拼命的显然是高中生。高考近在咫尺,就算他们不拼,外界也在逼他们拼。

衡水高中的教学模式盛名在外,于是广西也创造性发明了“黄金六小时”。

一周休息六小时,把学生牢牢锁在学校里。

再往前,初中生的压力也不少。

面临50%的中考分流,老师们布置的任务多,学生们付出的心血更多。

意外的是,连小学生都背负着重任。

作业写到晚上十点,是常有的事情。

小孩崩溃,家长也无所适从。

作业多、课外班多、睡眠不足几乎是学生们的常态。报告提到,我国60.4%儿童参与课外班,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率78.30%。

如此处境下,如果还学不好,孩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开始内耗,引发情绪问题。

网络上曾经盛传一份12岁女孩的遗书,她说:“妈妈,我好累!”

“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堆积如山的作业,无论我怎么努力,作业总是写不完。”

“可是作业没写完...老师会批评我,我还会被罚站,全班同学都会嘲笑我。”

“每当我睁开眼睛,看到的不是阳光,而是成堆的作业。我累了,想永远闭上眼睛。”

字里行间都是“崩溃”两个字。

而现在不少地方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还搞出“作业熔断机制”,简直可笑又可悲。

往深层追溯,学业压力是家庭压力的转嫁。

以文章开头那位皓然妈妈为代表,他们作为社会上升期里卷出来的一代人,坚定不移地相信,卷能够带来好结果,卷就会赢。

因为他们就是这样成功的。

所以才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经验搬到孩子身上,想要再打造出一个成功案例。

于是开始“鸡娃”。

被鸡的孩子怎样想不重要,他们的父母早已计划好了一切,从重点小学一路读进重点大学,最后找个好工作,如此才有好未来。

当然,也有部分父母苦于自己没能成功,就一股脑把希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

他们共享同一套说辞:

“别干那些没用的,先把题做了。”

“教育就是投资。”

“多一分就多一条出路。”

“考不上重点,就是社会渣滓。”

“上不了大学,一辈子就完了。”

。。。

这是养孩子,还是训犯人?

很多孩子的现实感非常弱,因为从小到大的一切事物都被安排了,只知道好好学习。

时间长了,他们越来越觉得父母提供的一切,都需要自己付出优异的成绩作为交换。

他们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父母的孩子,还是父母用来对外展示的一张成绩单。

此时此刻,一次偶尔的考试失利,或者父母的冷漠对待,都容易让他们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每逢开学儿童精神科更会爆满的原因之一。不上课时,孩子们压力少,情绪会平缓过来,家长可能觉得没啥问题。

等到开学,回到那个带来压力的环境源,孩子们坚持了一阵子,又觉得没法去上学了,家长这才意识到好像问题依旧存在。

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或许擅长解数学题,却解不开“为何活着”的困惑。

同样在开头的视频中,有个就诊的小妹妹问医生,“我想知道你们把这些(抑郁症青少年的故事)播出去是为什么呢?”

“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像我们这样吗?”

医生回答:“也希望更多爸爸妈妈们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小妹妹毫不犹豫地说:“他们不会知道的。”

这就是另一个恐怖之处,很多家长意识不到抑郁情绪带来的危害,还认为是“矫情”。

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在家长的视角里,孩子吃穿不愁,比他们幸福多了,有啥好抑郁的?都是瞎胡闹!

“调研发现,超过四成(41.8%)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其就医。”他们觉得不需要看医生,因为“都是惯出来的”。

就算去看了医生,也会反复确认,“不是装的吗?”“怎么可能呢?”“他懂什么?”

好像觉得医生联手孩子下套似的。

一位父亲在被告知孩子病了时,觉得不可思议。哪怕孩子服药自杀过,他还是坚持,孩子不是真想死,因为他没有吃完一整瓶药。

有孩子因为抑郁而自残。

但每次都只敢用刀划同一个地方,“因为把别的地方割了,他们又会骂我。”

看到这里,大家也该顿悟了,想要解决孩子们的情绪问题,更需要解决家长。

事实也确实如此。

有医生发现,当孩子和家长被隔离开,他们的情绪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而很多机构要求首次就诊的青少年患者,带上父母一起来做心理测评。

无须否认,生病的孩子往往源于有病的父母,只是父母们还没来得及察觉。

实际上,心理咨询师做过一个测试,让父母讲出自己对不同年龄孩子最常说的话:

1岁:“宝宝真棒”

2岁:“要小心哟”

3岁:“今天你在外面跑得真快”

4岁:“注意安全”

“不要碰这,不要碰那”

5岁:“幼儿园吃什么晚饭了”

6岁:“赶紧起来,再不起来就迟到了”

7岁:“快点,该做作业”

“你作业怎么还没做完”

8岁:“快点写作业”

9岁:“你作业做完了吗”

10岁:“宝贝,今天作业多不多”

“写完了吗?”

11岁:“快点写作业”

12岁:“快点写作业”

“上课认真听讲”

13岁:“今天考试排名怎么样”

14岁:“找个补习班吧”

15岁:“到培训机构去上学”

16岁:“麻溜的,赶紧的,都快上大学了”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期望从快乐、健康地长大,变成了更好的成绩、更成功的未来。

他们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听话,逼他们学习,拿着规划的剧本洋洋得意,自认为给孩子选了一条不会出错、通往胜利的康庄大道。

开口闭口都是那些话,“你还小你不懂”,“我是为你好”,“以后你会感谢我”。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啊。没有永远上涨的K线,正如没有保证成功的教育模板。

学历贬值的速度远超预期,经济持续放缓意味着人们能获得机会更少了。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200万,“985”毕业生涌入外卖、直播行业,“北大硕士送外卖”不再是新闻。

换言之,“内卷”不再能兑换稳定的未来,反而会施加给人们成倍叠加的焦虑。

如果卷有用,孩子卷了就有几率成人上人,那你再怎么禁止,大家也还是会卷孩子。

如果卷没用,孩子再卷也没意义,那你就算鼓励卷,大家也不愿意卷孩子了。

这就和买房一样的。

房价涨的时候,大家假离婚也要买房,刷爆六个信用卡也要买房,掏空所有亲戚口袋也要买房。房价跌的时候,甭管你怎么劝怎么放开,大家打死就是不买了。

现在的矛盾恰好卡在两者之间。

家长们停留在上个时代版本里,相信内卷有用;而孩子已经意识到就算卷到最后,依旧只是就业市场里待价而沽的标准化零件。

那么越卷,只会让他们崩溃得越快。

社会将成功窄化为“高学历、高收入”,很多“现实”的人,千辛万苦想让自己成为成功、有用的人,未来生活里除了赚钱就只有赚钱。

但成功是谁来定义的呢?

有用是给谁用呢?

谁有权力使用我们呢?

答案当然是没有人。

没有人能定义我们,每个人使用我们,所以没有人能评判我们是否有用。

我们的人生也没有任何目的,生下来就是为了体验更多的东西,为了快乐。

更甚至,很多纯粹的快乐都是童年时才能享受到的,错过了真的就再也没有了。

所以不要等到孩子错过了才意识到,原来看蚂蚁搬家比做奥数题更好玩,原来浪费时间发呆、做梦、观察一朵花也很有趣。

不要忘记,人生的快乐不在于于有多大的成就,而在于能体验到多少种活着的可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4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何现在抑郁症越来越低龄化?
抑郁症越来越低龄化?其实不然,事实上抑郁焦虑这些情绪一直都存在,不分性别年龄都会有的。之所以现在引起大家的关心,是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心理学慢慢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再加上自媒
2024-07-23 10:06:00
孩子也会得抑郁症?多吃碳水化合物能降低抑郁症风险?
儿童也是会得抑郁症的,也叫儿童抑郁症,一般发生在孩子7至12岁之间,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社交恐惧、反应迟钝等。通常是家庭因素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乏可能会让小孩变得内向,不愿意和别
2024-07-06 09:43:00
...年创伤经历的人比一般人患上焦虑症的概率高出2.4倍,患抑郁症的概率高出3.6倍,甚至健康问题也会更多。家长打小孩也违法打小孩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还是一种违法行为。
2024-04-26 00:15:00
...各种形式,呼吁大家关注青少年抑郁,尤其是“好学生”抑郁症。“好学生?”许多人不解,“好孩子不缺鲜花和掌声,他们学习好、听话又懂事,一路顺风顺水、令人羡慕,开心都来不及,怎么会
2023-04-29 14:15:00
孙梦父母不知,他们的自以为是才是害了女儿的罪魁祸首
...询问女孩的父母,女孩近期有没有受过什么刺激,有没有抑郁症,生活上有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改变。父母都说自己的女儿很听话性格很开朗谁见了都喜欢,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这样了。母亲说是她
2023-09-22 14:34:00
孩子患上抑郁症不是小事
我们都说童年是最无忧无虑的,所以儿童患上抑郁症常令普通人感到费解。崔永华介绍,以往我们认为如果是青少年患上抑郁症,已经是年轻化的趋势了,其实,三四岁的小孩,七八岁的儿童都可以患上
2023-06-14 21:20:00
胡鑫宇们,需要的不是说教
...以面对尸检结果,仍旧在努力“寻找真相”。但对于历经抑郁症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求救声却不一定能得到外界足够的重视;相反,“矫情”“脆弱”“无病呻吟”是他们常常接收到的反馈。这种
2023-02-05 19:23:00
心理科挤满孩子?听听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郭慧医师怎么说
...断下滑,并且出现了厌学情绪。18岁的小凯(化名)已因抑郁症休学两年。原本去年6月参加高考的他,不得不将这一重要时刻一推再推。家人想不通,一直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为何会患
2023-11-08 18:00:00
个别家长呼吁下架《狂飙》,不仅带坏小孩子,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温室里的花朵很脆弱,现在的孩子心里多么脆弱,那么多抑郁症,自杀,一点挫折都承担不起,难道不去思考下和我们的温室教育有什么关系吗?很多家长们总是想充当清洁工的角色,极力地要为孩
2023-02-12 10:22: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在鄂州杨湾街口,辅警李超十年如“陀螺”般不停旋转的身影,是街头最动人的风景,更是全民共治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这个毗邻三所学校的丁字路口
2025-11-13 13:45:00
近日,辅警“陀螺哥”李超以饱满激情指挥交通的事迹爆红网络。他像是平凡岗位上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何为热爱、何为坚守、何为担当
2025-11-13 13:45:00
客车喷涂“货拉拉”载客,被阜阳交警查获
大皖新闻讯 一辆客车座椅被拆除,车身有“货拉拉”标识,却从事长途非法客运。11月12日,违法车辆被阜阳高速交警现场查获
2025-11-13 13:26:00
工地电缆离奇“蒸发”?霍山警方上演破案“闪电战”
大皖新闻讯 11月10日,六安市霍山县公安局24小时内揪出盗窃毛坯房预铺电线的“黑手,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万余元。大皖新闻记者11月13日上午了解到
2025-11-13 13:26:00
初冬的牛庄乡,薄雾含悲,青山垂首。近千名群众自发汇聚,泪水与敬意,共同为一位88岁的老人送行。罗官章书记走了。这位将49年生命扎根于“宜昌小西藏”的共产党员
2025-11-13 12:12:00
泰安高新区助力企业“对话金砖” 精准对接国际市场
鲁网11月13日讯11月10日,由山东省贸促会主办的“对话金砖——山东企业创新发展交流会”在济南山东大厦举办。大会以“共筑金砖合作新纽带
2025-11-13 11:46: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2025-11-13 10:56: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去银行提取个人存款,是否需要向柜员详细说明每一笔钱的用途?手机号码如果因为存在涉诈风险被停机,用户又该如何有效申诉
2025-11-13 10:57:00
一针“探”真相!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引导穿刺术,为颈部肿块患者精准诊断
鲁网11月13日讯近日,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成功为一名颈部肿块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穿刺术,以微创方式精准获取病灶样本
2025-11-13 10:36:00
冬日暖洋洋(图)
一张童年照片的背后,是一家人对他满满的关爱。每一个骑行往来的人们,都在享受冬日暖阳下锻炼带来的健康与快乐。施工现场,大家干劲十足
2025-11-13 10:35:00
一杯美酒的快乐表达——从文化节的延续效应看古贝春酒文化的精准建构
鲁网11月12日讯(记者 赵洪斌)第二十三届古贝春酒文化节举办至今已过去月余,开幕式主题演出“非遗双酿,曲坛流觞”相声大会的视频还在网络上持续热播
2025-11-13 10:35:00
阳光下的守护丨黔东南公安:用心服务群众 用情守护平安
多彩贵州网讯 黔东南公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对各类突发警情,始终做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以实际行动守护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5-11-13 09:46:00
我来自易县,是“满族结绳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时候看太姥姥编绳,我觉得很神奇,几股彩线在她手里绕来绕去,一会儿就能变成漂亮的平安结
2025-11-13 07:57:00
“郎奶奶,我们来了,您好好休息一下吧。”近日,来自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2024级中西医临床医学班的三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石家庄市裕华区八五零小区
2025-11-13 07:58:00
一块手表的英雄城奇遇
手表不见了!来自江苏南京的向女士是一名竞技跑者,在11月9日举行的2025南昌马拉松中获得半马女子第六名的好成绩。拿到奖牌后
2025-11-13 06: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