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潘胡丹:从临床出发 攻医学难题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6-14 00:1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潘胡丹:从临床出发 攻医学难题

潘胡丹近照。

潘胡丹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才,现任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融合创新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委员、澳门国际风湿病合作联盟理事等职。近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IF)超200,平均IF超过6。她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澳门科学发展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1项。

挑战让她养成了受益终身的科研习惯

“西医好,中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是老百姓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最直观的认识,也是潘胡丹报考此专业的初衷。2007年高考时,她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自此,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潘胡丹专业成绩非常优异,毕业时获得了保博资格。免疫相关疾病属于中医药治疗的优势领域,她从硕士阶段便开始攻关此类研究,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探索,2014年,潘胡丹放弃保博,报考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的博士生。“刘院士是一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学术型医生,擅长运用前沿科技解决临床问题。我希望成为这样的医生,一个有能力发现临床问题、善于用研究及技术解决临床难题的医生。”

在从事科研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潘胡丹并不顺利。“在读博期间,我遇到了很多挑战。例如,临床患者纳入受阻,珍贵的临床样本好不容易采集了100多例,结果因为快递延误,样本保存不当,全部作废。实验数据经常不理想,投稿文章屡投屡拒,整整两年时间,文章都压积在手上没能顺利发表。”

但也正是在这一期间,潘胡丹养成了受益终身的科研习惯:研究开展前细化方案,优化设计;研究中不断复盘数据,阅读文献思考数据;成文阶段严谨措辞,认真写作。这些习惯持续影响了潘胡丹后续的所有研究工作。“有人说过‘每一个你觉得艰难的瞬间,都因为你在上坡路上。’虽然它充满了艰辛与苦涩,在某一段时间内让我备感压力,但正是这些人生路上的挑战,让我不断成长与进步。”潘胡丹表示。

开展类风关“病证结合”诊疗规律的系统化研究

“中医并非在所有疾病或疾病阶段均占优势,西医发展几百年来,在人类健康领域取得诸多突破,使得人类寿命得到大幅提升,但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潘胡丹始终坚信中西医结合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的重要突破口,“然而,目前对于中西医如何结合存在诸多争论,急需我们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用科学数据解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与优势,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学习、探索的原因。”

目前,潘胡丹主要围绕风湿免疫病开展研究。风湿免疫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病种多,发病率和致残率高,易复发,难治愈。在潘胡丹看来,科学研究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解决临床问题来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目前超过 60%类风湿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患者主动寻求中医药治疗,但临床疗效个体差异大,影响中医药疗效的关键要素不明确,中医药治疗的适用人群及适宜用药时间亦有待阐明。中医临床多采用辨证施治治疗类风关,但尚未形成体现‘因人制宜、择时给药’优势的中医药治疗优化方案,其临床价值和疗效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潘胡丹通过瞄准时间治疗学这一前沿生物学治疗方案,聚焦类风关微观免疫代谢昼夜节律紊乱及其与宏观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开展类风关“病证结合”诊疗规律的系统化研究,制订基于免疫代谢生物节律的辨证施治优化治疗方案及适宜给药时间,为破解类风关难治的世界性难题开辟新路径。

此前,潘胡丹聚焦类风关临床核心问题已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她首创大鼠肠道菌群基因集,是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研究的一大突破,。她提出采用益生菌重塑肠道微生态早期干预防治类风关的新策略,该成果获2022年度Faculty Opinions(前身为F1000Prime,是国际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重要的学术论文评估机构)专家强烈推荐。她提出个体化实效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主持开展中成药正清风痛宁抗类风关的两项循证医学研究,成果明确了正清风痛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了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临床研究新模式,提供了循证医学新证据。她整合应用多学科前沿技术,构建了Micro-CT骨损伤评价计分标准,阐明中成药关节康抗关节炎及骨保护作用的潜在机理,揭示了中药复方治疗的复杂药理作用与机理。

中医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语言体系不统一、证候实质不明确、物质基础不明晰等问题,缺乏与现代医学沟通的桥梁,较难被国际医药界所理解和接受。针对此现状,潘胡丹团队提出,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多语言医学领域文本数据集构建,集成多模态风湿病数据信息,设计基于风湿病多模态数据和知识共同驱动的大模型框架和微调算法。目前,其团队正致力于构建基于AI大模型微调的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诊疗系统,以突破发现风湿病新机制、建立治疗新策略、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新思路的技术路径,突破风湿病缓解率低、致残率高的临床困境。

从临床现象入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潘胡丹在学术上,不仅对学生,对自己也是非常严格:“科学研究是严肃的,需要严谨对待。我始终把握一条原则:我希望别人去做的事情,自己一定会先做到,也一定把最难的部分留给自己。”18岁离开县城慈溪上大学,10年求学路,7年科研人,潘胡丹先后获评树兰医学青年奖、澳门科技大学中银学术研究优秀奖等。

从自身经验出发,她向青年学子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我始终坚持在临床第一线,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学会从临床中思考。临床工作是发现临床问题的核心路径。例如,类风关患者常于早上出现晨僵,患者体内炎症水平也在上午6~8点达最高峰,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药物应如何使用才能在炎症水平最高时发挥最大药效?基于此可以设计研究,采用不同时间给药‘因时制宜’地提升中医辨证施治的疗效。由此发现,不同时间给药会对临床疗效有影响,进而指导了临床服药时间。这就是从临床现象入手,提出问题-采用研究-解决问题的案例。只要我们多多思考临床现象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有很多研究等待我们去挖掘。”

工作之余,潘胡丹喜欢阅读,有定期到书店淘书的爱好。她最近刚读完关于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的书,很有感慨:“稻盛和夫在51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却在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触动了我,人应该要放下傲慢,保持谦虚,骄傲自满会严重妨碍自身的成长。”潘胡丹感叹道,“功成不必在我。要清楚杰出的才能以及由此创造的成果并不归我所有,才能和功劳不应由个人独占,而应该用来为世人、为社会谋利。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要坚持行善积德,坚持为人处世应有的正确判断,多利他,多做好事,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刘莹 翟伊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4 06: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解决心脑血管病难题
...成果(2012-2022),包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发挥、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突破三大类别15项成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名列第一大
2023-12-22 14:55:00
理论、机制、临床三大创新 中医药防治微血管病变取得突破
...是一种复方中药,既往开展了很多动物实验、体外实验、临床试验,证明了该药在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疗效,可以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的心肌无复流、再灌注损伤,缩小心梗面积。期待通心络
2023-04-17 17:14:00
脉络学说为解决微血管病变国际难题打开突破口
...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目前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国际医学界临床治疗的难题。吴以岭院士在会上作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
2023-04-18 18:18:00
杨跃进教授:从基础到临床,中药通心络解决心梗治疗两大国际难题
...心络可显著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30天及1年临床预后,解决了“心肌无复流”和 “再灌注损伤”两大国际难题。杨跃进教授作学术报告“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
2024-05-06 12:02:00
吴以岭院士:创新络病理论 铺就心脑健康之路
...的细胞依然没有血液供应,无法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结合临床实践,吴以岭创建了络病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建立起了络病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络病证治,创立了指导血管病
2023-09-28 17:54:00
力求把中医药作用机制说清楚(健康中国 奋发有为)
...药到循证中医药,再到“数智中医药”,潜心研究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创新方法和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医药循证研究自主创新之路。中西医趋于互补相通融合商洪才表示,经过几千年实践积累,中医
2023-11-07 08:43:00
...点和治疗突破口,阐明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糖)肾临床重大疾病共性机制,通络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中医脉络学说的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也
2025-02-20 22:14:00
通心络对心脑血管具有三重保护作用,关键循证证据与临床获益全解析
...都有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临床研究(CAPITAL研究)”研究证实通心络能够延缓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2025-07-02 14:56:00
吴相君:以岭药业络病研究成果闪耀国际舞台
...中医药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已构建起一套完备的理论与临床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福祉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非常独特的组成部分,络病是经络中络的结构功能发生了改
2024-09-29 12:53: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文化中国行·非遗“青春派”②|谷小光:走活棋子烧饼这盘棋
日前,谷小光正在制作棋子烧饼。 河北日报记者 杨明静摄分好剂子、包入肉馅、慢慢收口……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8月22日
2025-10-12 07:51:00
节后月饼去哪了?营养师和美食达人们给出建议
●商家:过期月饼严格销毁,未用完馅料制成茶点●消费者:搭配茶饮或花式改造成奶昔、甜点,创意再吃夏商民兴超市文屏店内,散装月饼所剩无几
2025-10-11 08:18:00
“糖水仓库”来了! 闽侯县龙祥岛的甘蔗进入丰收期
眼下,正值甘蔗丰收的季节,在闽侯县龙祥岛的田间地头,成片的甘蔗进入丰收期。
2025-10-11 09:08:00
如果选择美白产品?五款热门美容仪器实测推荐
夏天晒黑、熬夜暗沉、痘印难消,很多人试过不少美白护肤品却没有明显效果,难免会问什么产品美白效果好。其实比起单纯涂抹,能深入肌底作用的美容仪
2025-10-11 11:41:00
专注高品质医疗体验,杭州圣玺综合门诊部有限公司打造妇产特色新标杆
作为一家综合性门诊部,杭州圣玺综合门诊部有限公司明确将妇产领域作为其核心发展方向,集预防、保健、诊疗、康复于一体,旨在打造一个让女性安心
2025-10-11 11:44:00
健康体重 理想血压 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开展“全国高血压日”公益活动
鲁网10月11日讯2025年10月8日是第28个“全国高血压日”,活动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为提高全民关注血压的意识
2025-10-11 11:45:00
秋风起咳不停?详解秋季咳嗽3大诱因及应对方法
秋意渐浓,早晚变凉,不少人发现自己的喉咙开始“闹情绪”了。办公室里咳嗽声此起彼伏,有时还觉得嗓子里有痰但是咳不出来,白天影响工作状态
2025-10-11 12:21:00
首部《瘢痕全周期防治白皮书》重磅发布 以\
近日,聚焦“瘢痕全周期防治”的行业白皮书《瘢痕全周期防治白皮书》(以下简称 “白皮书”)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重磅发布,这也是国内首部面向医生群体的瘢痕白皮书
2025-10-11 15:21:00
医在身边|孩子秋季腹泻怎么办?高油、生冷、高糖食物要少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李成修秋季是儿童腹泻高发期,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或饮食不当都可能让孩子拉肚子。到底如何预防儿童秋季腹泻
2025-10-11 15:29:00
施华蔻专业保丽系列焕新登场!德系科研解锁发芯精准修护新范式
汉高消费品牌业务部旗下品牌施华蔻专业,携全新保丽系列重磅上市。作为承袭德系实验室近60年科研实力与专业沙龙基因积淀的“发芯精研专家”
2025-10-11 15:55:00
中日产业协同新实践:依托通道优势推动西部资源出海,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
金秋时节,香港共工新闻总社美洲社、欧洲社社长YinkeoGarden,到访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官邸,同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公使园田庸深入交流
2025-10-11 15:59:00
才艺闪耀护眼同行 安徽爱尔眼科举办青少年近视防控主题活动
10月4日上午,由合肥市包河区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安徽爱尔眼科医院圆满举办点亮才艺梦想守护心灵之窗——青少年才艺汇演暨近视防控专家讲座活动
2025-10-11 16:31:00
西安市红会医院MDT救助101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老人
华商网讯(记者 袁毛毛) 近日,一位101岁高龄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关节病院综合病区、心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MDT) 的精密协作下
2025-10-11 17:28:00
汇川:烟火气暖食客心
多彩贵州网讯当人们愈发关注餐桌背后的“厨房温度”,不少人开始思考:传统烹饪的即时风味与烟火气,是否会在快节奏生活中渐渐淡去
2025-10-11 22:39:00
跟随《寻味山海》破译普洱美食密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10月11日,《寻味山海》探访云南普洱节目在总台CCTV-1综合频道18:20档播出
2025-10-12 0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