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揭秘“招黑”的代糖家族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10-01 05:51: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文汇报

揭秘“招黑”的代糖家族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 ■吴春晓

一听食品中有“甜味剂”,许多人的反应出奇一致:人工的,少吃!其实,甜味剂也称代糖,既有人造的,也有天然提取的,如木糖醇、赤藓糖醇等。

甜味剂既称代糖,顾名思义是用来代替蔗糖,使食品和饮料变甜的物质。其甜度常常数倍乃至数万倍于蔗糖。因此,要达到同样甜度,用量往往只需微量或少量,就可以在保持甜度的同时,大大减少摄入的能量。

目前,除了阿斯巴甜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其他甜味剂并没有证据表明其明确致癌性。购买合格产品,糖尿病患者等控糖人士亦可放心食用。

甜味剂都是化学成分?

我国食品添加剂经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使用批准,其安全性经严格论证。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合规使用,包括阿斯巴甜在内的甜味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了其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等,并且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有人说,甜味剂都是化学成分。且不说整个世界的所有物质都是化学的成分,如水的化学名是“一氧化二氢”,食盐叫“氯化钠”,蔗糖叫“β-D-呋喃果糖基-α-D-吡喃葡萄糖苷”……更何况甜味剂也不全是人造的,也有从天然生物中提取出来的。

活跃在生活中的各种甜味剂

木糖醇——最著名的甜味剂

木糖醇并不是人造的化学合成物质,而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和甘蔗渣等植物原料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成分。甜度是蔗糖的1.2倍,安全性高,营养素相对低,但吃多了会导致腹泻,因此限制了它在代糖界的发展。它主要在口香糖业大显身手,发挥其不致龋、防龋齿的作用。

赤藓糖醇——零糖饮料的门面担当

赤藓糖醇也不是人造的,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含量极低,目前通过小麦、玉米等淀粉经微生物发酵技术而大量生产。它安全性高,热量几乎为零,但是甜度只有蔗糖的六七成,需要和其他甜味剂配合使用。

糖精——最老牌的人造甜味剂

说到糖精,它曾背负致癌“恶名”,遭人唾弃,现在被正名还以清白。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糖精从“可疑致癌物”名单中下移到“不能确定致癌或不致癌”的待定目录中。

作为元老级的初代人造甜味剂,糖精的缺点也很明显,甜味过后会出现轻微的苦味和金属味,误用而导致过量食用(5克以上)或者与鸡蛋同食都会引发中毒,乃至死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某项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长期食用糖精与膀胱癌的发生有关,尤其是雄性大鼠。但是机理研究推断结果只适用于大鼠,不能机械地套用在人身上。迄今为止,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可靠一致的证据,证明糖精与膀胱癌的发病风险有关。

甜蜜素——糖精伴侣

相较于大名鼎鼎的糖精,甜蜜素可谓籍籍无名,但实际在市场上买到的“糖精”,其中90%的成分是甜蜜素。

甜蜜素在1937年被发现,化学名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其甜度是蔗糖的30多倍。相比糖精,其后调苦味低,但甜度不高,于是有人想到了二者混合使用,还研制出了甜蜜素与糖精10:1的最佳配比,产品风味效果最好。

不久后,市场上开始大量使用这种配比的混合甜味剂,加上科学家们在动物实验中也用它,还得出了上文中“导致雄性大鼠膀胱癌”的结论,且该混合甜味剂中甜蜜素的占比大,因此甜蜜素首先被扣上了“致癌”的帽子,美国在1970年将其禁用,其他国家纷纷效法。

此后,两者的分离研究才为甜蜜素“洗冤”:甜蜜素既不是致癌物,也不是能够增强致癌效果的物质,于是许多国家又陆续撤销禁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对糖精和甜蜜素采取严厉的限制使用、限制销售措施,对市场滥用行为开展严格监管和严肃查处。

三氯蔗糖——零糖饮料的幕后英雄

三氯蔗糖是甜味剂中的后起之秀,人称“超甜蔗糖”,比蔗糖甜600倍。由英国科学家于1976年利用蔗糖制成,又称“蔗糖精”。虽然相关网红产品进行广告宣传时,将光环全部加在赤藓糖醇身上,但其实,三氯蔗糖才是甜蜜的核心灵魂。

三氯蔗糖到1980年代末才在欧洲许可上市,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完成了110项安全性研究后,才在美国获得批准。但在2016年,《国际职业与环境卫生杂志》报道了一项研究,发现喂食大剂量三氯蔗糖的雄性小鼠的血液肿瘤发病风险增加。但细究之下,做这个实验的就是那位多年前给大鼠喂食大剂量阿斯巴甜的意大利科学家,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只是将大鼠换成了小鼠,阿斯巴甜换成了三氯蔗糖,最后对安全的定论再次以实验存在重大缺陷为由而被驳回。

此外,获准上市的人造甜味剂还有,与阿斯巴甜极其相似的安赛蜜(乙酰磺胺酸钾)、比三氯蔗糖还要甜10多倍的纽甜、比纽甜还甜2倍的爱德万甜……

无论江湖上有多少传闻和反面评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至今只将阿斯巴甜和糖精列入致癌物名录。

总的来说,在国家法律法规监管和安全标准规定下,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合理食用“代糖”食品值得推荐。在购买时,务必选择正规渠道,查看食品标签。没有标签的“代糖”食品,不建议购买。

(作者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1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0糖”“0蔗糖”“代糖”,有啥区别? 2023-08-23
...采访时介绍说,据科信中心此前开展的一项“中国消费者甜味剂认知调查”显示,超八成消费者选购无糖食品和饮料时通过“不含蔗糖”“0蔗糖”等标识来判断产品是否无糖,从而存在被误导的可
2023-08-23 11:04:00
福建省泉州市场监管局提示:当心水果的“甜蜜”诱惑 2024-12-25
...菌灵等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以及是否非法添加三氯蔗糖(甜味剂),同时检查市场开办者、经营者是否履行入场(进货)查验义务等。在此次专项抽检中,市场监管部门共抽检橄榄、草莓66批次,
2024-12-25 18:47:00
阿斯巴甜致癌,代糖何去何从?
...织 (FAO) 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 (JECFA)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 报告称,IARC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
2023-07-16 18:04:00
揭开“糖衣”的秘密(上)|阿斯巴甜赢在“甜价比”
...巴甜搅动公众敏感的食安神经后,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庞大甜味剂市场的上下游。通过连日的调查采访发现,“无糖”“零糖”“0蔗糖”虽是不少产品营销的显眼包,但作为添加剂的糖却无处不在。
2023-07-09 18:05:00
减糖不减味,酵母抽提物让甜味更nice!
...同时对血糖水平也没有明显的影响。代糖可以分为糖醇类甜味剂、非糖甜味剂,而非糖甜味剂以加工方式区分可分为人工合成和天然提取两类[2]。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甜度不高于蔗糖
2024-07-17 16:06:00
代糖的“甜蜜陷阱”你未必都知道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显示,食用过多含糖饮料或人工甜味剂饮料可能会增加特定人群冠心病及卒中的风险,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当人体摄入含有30g赤藓糖醇的食品后,血液中赤
2024-04-20 09:59:00
世卫建议勿用非糖甜味剂控制体重
来源:新华网世界卫生组织15日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世卫组织指出,对现有证据的系统性回顾
2023-05-16 15:36:00
...调味料。三氯蔗糖称为蔗糖素,利用蔗糖制作无热量高倍甜味剂物质,具有无臭无吸湿性等特征,物质热稳定性较高,能够很好的溶于水,同时也能溶于乙醇以及甲醇等有机溶剂,三氯蔗糖的水溶液
2023-02-22 21:44:00
本文转自:中国消费者报最新甜味剂认知调查显示超8成消费者难以准确识别无糖食品本报讯(记者孙燕明)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无糖食品和饮料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但面对琳琅满目的商
2022-12-30 05:05: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