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嘉佑二年,二苏兄弟一同中了进士,这时苏轼二十一,苏辙十八,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年华。老苏抚摸着俩儿子头笑道:这下终于不会愧对祖宗了。
然而,就像苏轼后来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悲喜交加。父子仨人高兴之余,眉州突然传来消息:苏轼的母亲病逝了。他们极速返回,一路上痛苦不堪,喜庆全无。
对于苏轼兄弟来讲,母亲是他们读书之初的启蒙老师;而对于苏洵而言,妻子也是他读书路上的引路人。原来这父子三人如此伤心,不仅是失去了亲人,还是因为失去了老师。
苏洵伤心之余,写了篇祭文,哭道:
自子之逝,内失良朋。
孤居终日,有过谁箴?
昔予少年,游荡不学,
子虽不言,耿耿不乐。
我知子心,忧我泯没。
感叹折节,以至今日。
呜呼死矣,不可再得!
少年不学习,像教孩子一样启迪你,现在呢,想再受到启迪却失去那位鞭策者了。苏轼的母亲是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可能没有多少文化,但从苏洵的笔下娓娓道来,其品性风貌,完全不输给他后来的那几个儿媳。苏洵在文章最后写道:
隶武阳县,在州北东。
有蟠其丘,惟子之坟。
凿为二室,期与子同。
骨肉归土,魂无不之。
我归旧庐,无不改移。
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永远是有今生没来世。观苏洵的心境,我以为可以和潘岳的悼亡诗相比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7 21:45:2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