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家长们
高考后,这样帮助孩子调适心理
最近,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抵达”学子手中,有的人沉浸在即将开启大学生活的喜悦中;有的人却很忧愁,他被录取的院校并非心仪院校;也有的人因高考失利,心中装满忧虑,不知何去何从。
高考失利的孩子,情绪变得不稳定,家庭关系愈发紧张。这时家长会感到既恼怒又疑惑,为什么和孩子沟通就这么困难呢?
“平时不努力,现在才后悔,早干嘛去了?”“学土木工程将来当木工吗?”“网络上说新闻学不好就业的。”“我不懂,你懂?不用我管你能上好大学吗?”类似的话语是不是听着有些耳熟?平日里家长认为孩子思想不成熟,学业需要帮忙规划。孩子觉得父母专制蛮横,根本不了解自己。本以为这样的局面在高考后会有所好转,没想到亲子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南平市高级中学心理教师张宇暄指出,家长长期否认孩子的感受,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与愤怒。同时,也会让他们变得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再难以向家长吐露心声,有的孩子甚至在言行中处处与家长唱反调。这让不明所以的家长误以为孩子倔强叛逆,心中不免感伤。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正确沟通,走出不良情绪的“漩涡”呢?“方法很简单,就是肯定并接纳孩子的感受。”张宇暄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关注孩子的感受。
家长应当先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一般来说,根据家长对孩子“要求”和“支持”两个方面的态度,可以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忽略型父母。不同类型的父母也就决定了沟通方式的不同。比如,你是否对孩子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看这些东西你能考上大学吗?”这类否定式话语。父母不妨回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印迹,是否小时候也常常被父母这么批评?其实,很多时候,这些话语并非“脱口而出”,而是这些恶性的语言曾经伤害过小小的你,现在又伤害到了孩子。在教育孩子时不妨先“对号入座”,认清自己是哪一类型的父母,反思自己的不当言论会不会给孩子带去负面影响,并尝试“了解感受”,承认和接受孩子的不良情绪。
孩子的情绪需要倾听、接纳和共情。因此,识别孩子的情绪会让他们感受到被父母默默关注着,如此一来,负面情绪的影响力会大幅度降低,也能更好地促进沟通。比如,孩子在抱怨时需要家长全神贯注地倾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正在“尝试理解我的感受”。过程中,父母可以点头示意,表情温柔,言语温和,或用拥抱、拍肩等动作来接纳孩子的感受。最后,再把孩子的感受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那一定让人觉得很沮丧。”“你当时一定心情糟透了。”这就是心理学常说的“共情”。
亲子间的沟通同样需要艺术。反馈式倾听,就是家长将孩子的话语用准确的意思表达,复述时用稍有不同的语句,避免原封不动地表达。这么做是为了传达给孩子,自己有在认真倾听。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去思考。比如,高考成绩出来,孩子感到迷茫,却迟迟没有着手收集院校信息,家长感到非常焦急。“你没有开始考虑填报志愿是不是遇到了困难?需要我帮忙吗?”这时候,启发式的提问比责问式的语言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高考后,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做好心理调适。对于孩子的成绩,家长也要学会“放下”,接纳结果。孩子寒窗苦读,经过漫长等待,已经尽己所能。高考仅是人生漫长“马拉松”的其中一站,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能力,学会真诚地理解他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9 09:45:2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