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浙江新闻客户端监制 徐健 策划 解亮 尤建明 文字 邹安琪 制图 陈姝彤
编者按:当前,全省各地全力拼经济,记者蹲点采访温州各奋斗主体的新春开局实践,提炼“拼”字秘诀,记录“拼”字视角,探寻“拼”字劲道——
“拼”视角|人物讲述
今年的“招工热”来得尤其早。往年在元宵节之后,招工才算是正式进入高峰期。但今年从除夕开始,我的电话几乎被打爆,最多一天能接到二十多个谈合作的电话,不仅有找我谈招聘合作的企业,也有来咨询务工建议的蓝领工人。
今年参加招聘会现场,我们发现一线城市、沿海城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流入,招聘现场扎堆抢人,竞争十分激烈。
从事招聘工作将近20年,我和招工企业、外地务工者打过不少交道,发现招人这件事其实只有一个核心:这些人究竟会不会留下来?
传统招聘往往是通过招聘会、招聘软件这些渠道招人,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么做的,直接派团队去招聘会招人。这当中就会有一个信任的问题在,凭什么去相信一家远在千里之外的企业呢?面对陌生的企业,当地人会十分警惕:“工资是每个月都发还是年底一起?”“每天工作时常多久?一个月休息几天?”“宿舍和食堂的照片是真的吗?”
但如果是一个在这家企业干过的老乡来宣传岗位,老乡见老乡,这种疑虑和不信任就会被大大消解。所以后来我把招聘的重心转移,在外省建立起我们的招聘团队,让当地人做我们的员工,代替我们去招人。
现在的供需市场发生了变化,以前都是老板选工人,现在工人也要选老板。务工最看重就是待遇和环境。所以我们在和企业谈招聘合作时,首先就会筛掉一批规模、环境、待遇不合格的企业;再派人走进合格企业,把宿舍、食堂等环境拍下做个视频,大大方方摆到招聘会现场。让前来应聘的人实实在在地看见,胜过千言万语。
招聘到这一步,能让员工“来”了,但能不能留下来,还得看下一招——
所有被招聘来温州的员工,会接受两天左右的入职培训,大到安全规章、工作内容,小到打卡请假、宿舍清洁的要求。这不但能够让员工更加快速地上手工作、熟悉环境,还能帮用工方筛掉一批不适合岗位的员工,降低新员工流动率。
等一周后,我们会再了解员工有没有遇到困难,多给一些帮助,让他们尽快适应全新的工作、生活节奏。如此“跟进式”培训一年后,才算是真正的把这个人招了过来。和我们合作招工的企业有六七十家,要从外省招聘会带回3000余名员工,拼得就是从招工大队里脱颖而出,让这些来到温州务工的人沉下心、踏踏实实地干。双方建立信任,帮助他们稳定就业,就是我们的拼字秘籍。
“拼”思考|记者观察
节后招工抢人的盛况年年有,今年尤其激烈,早早地在除夕前打响“跨省抢人”之战。招工招人看似简单,但做起来既要一往无前,也要小心暗流和礁石。薪资、环境或工作强度,都是影响留人的关键因素。
要留人,先留心。前有打着亲情牌的老乡招工员,直截了当的待遇展示,后有长期稳岗服务……“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暖心招工过程,让更多员工主动来,更愿意留。
在持续多年的“招工难”和“用工荒”结构性矛盾下,用人单位、政府、招聘中介的思维方式都要因势而变,不仅招工要先人一步、待遇更胜一筹,随着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留给蓝领工人的学习、成长空间也要同步扩大。招聘的手段也可以从传统的招聘会、招聘软件中跳脱出来,转向时兴的直播招工等。
比起招来人才,“如何留下人心”这一问题或许得用真心才能真正回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4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